黄淮海晚播小麦怕啥?病、虫、草!这样防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7 17:41 1

摘要:作为我国小麦核心产区,黄淮海地区每年都会因气候波动、种植时间调整等因素,出现一定面积的晚播小麦。相较于适期播种的小麦,晚播小麦出苗晚、幼苗长势弱,就像 “体质虚弱的孩子”,对土壤里的病菌、地下害虫以及苗期杂草的抵抗力大幅下降。如果防控不到位,很容易导致苗情变差

作为我国小麦核心产区,黄淮海地区每年都会因气候波动、种植时间调整等因素,出现一定面积的晚播小麦。相较于适期播种的小麦,晚播小麦出苗晚、幼苗长势弱,就像 “体质虚弱的孩子”,对土壤里的病菌、地下害虫以及苗期杂草的抵抗力大幅下降。如果防控不到位,很容易导致苗情变差,直接影响来年的小麦产量。因此,我们必须围绕 “压前控后、防早防小” 的核心原则,搭建一套科学完善的防控体系,通过实用技术和精细管理,为晚播小麦的生长保驾护航。

一、晚播小麦的 “三大天敌”:病虫草害核心威胁

晚播小麦的播种期大多赶上土壤湿度大、气温逐渐降低的季节,这种特殊环境刚好给病虫草害的滋生提供了 “温床”。其中,土传病害、地下害虫和苗期杂草是最需要警惕的三大威胁,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危害特点:

(一)土传病害:藏在土壤里的 “隐形杀手”

晚播期间如果田间排水不畅,或者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土壤长期处于湿漉漉的饱和状态,就会破坏小麦根系的生长环境,让土传病害更容易爆发。常见的有三种:

根腐病:病菌从根系伤口侵入,一开始根系会发黄、长褐色小斑点,到后期根系直接腐烂,导致幼苗枯萎,严重时还会出现缺苗断垄的情况;茎基腐病:专门危害小麦茎基部,发病初期茎基部会出现褐色病斑,慢慢扩散到整个茎秆,阻碍养分运输,让幼苗倒伏或枯死。这种病菌能在土壤里长期存活,连作的地块发病会更严重;
纹枯病:先侵染小麦的叶鞘,形成像云纹一样的褐色病斑,之后会蔓延到茎秆,影响小麦分蘖和拔节。晚播小麦幼苗本身就弱,更容易被病菌盯上,发病后常出现 “枯心苗”。

(二)地下害虫:啃食根系的 “土壤破坏者”

这些害虫藏在土壤中,专门咬食小麦种子和根系,导致小麦出苗率降低、幼苗生长受阻。晚播小麦种子萌发慢、根系浅,受害风险更高,主要的 “肇事者” 有三类:

金针虫:幼虫会啃食小麦种子、幼根和茎基部,被害部位会出现不规则的缺刻或孔洞,让幼苗萎蔫。而且金针虫喜欢低温环境,晚播期间的温度刚好适合它活动,危害时间也更长;蛴螬:幼虫体型肥大,主要啃食小麦根系,把根系咬断或啃得残缺不全,让幼苗没法吸收养分和水分,最后枯死。同时,蛴螬活动还会破坏土壤结构,进一步影响根系生长;蝼蛄:既在地下危害,也在地上搞破坏。地下会啃食根系和种子,地上则在土壤表层挖隧道,导致土壤透风漏气,让幼苗根系和土壤分离,出现 “吊根” 现象,加重幼苗死亡的风险。

(三)苗期杂草:抢肥争水的 “竞争对手”

晚播小麦苗期生长慢,而杂草适应能力强、长得快,很容易和小麦争夺光照、养分和水分。尤其是土壤墒情好的时候,杂草发芽率特别高,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出现 “草欺苗” 的局面。

其中,多花黑麦草在山东、河南等地危害最严重,它和小麦长得像,很难分辨,而且对常用除草剂有抗性,不及时防除会导致小麦群体质量下降,后期还会影响灌浆。此外,播娘蒿、猪殃殃、看麦娘等杂草也经常出现,让小麦的生长压力更大。

二、“压前控后、防早防小”:系统化防控技术体系

针对晚播小麦病虫草害的发生特点,我们要坚持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的思路,把防控工作提前,从播种环节开始打造全周期防控链条,重点通过药剂拌种、土壤封闭、茎叶处理等技术,实现早发现、早防控。

(一)药剂拌种:筑牢 “第一道防线”

药剂拌种是防控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最经济有效的方法,能在小麦种子萌发到幼苗期持续发挥药效,减少病虫害的初始侵害。实际操作时,要根据病虫害类型选对药剂,才能保证效果:

杀菌剂选择:优先选高效、适用范围广的杀菌剂,比如噻呋酰胺(对纹枯病等土传真菌病害效果好,还能被小麦吸收,药效持久)、吡唑醚菌酯(既能保护小麦,又能治疗初期病害,可预防纹枯病)、戊唑醇(对多种真菌病害有效,持效期长)、苯醚甲环唑(安全性高,适合晚播小麦幼苗使用)。如果需要重点防控茎基腐病,可以搭配三氟吡啶胺、噻呋嘧菌酯,这些药剂能有效抑制茎基腐病病菌。杀虫剂选择:针对地下害虫,可选用华生尖刀 4.5% 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通过接触和害虫取食发挥作用,低毒低残留,还容易溶于水)、噻虫胺(毒性低、药效久,对蝼蛄防治效果突出),和杀菌剂混合使用,就能实现 “一拌多防”。

(二)苗期杂草防控:分阶段精准施策

杂草防控要根据不同阶段的情况采取对应措施,减少杂草对小麦的竞争压力:

播后苗前:优先做土壤封闭最佳时机:小麦 3-5 叶期或次年返青期(此时杂草处于 2-4 叶期,防控效果最好);具体做法:防治阔叶杂草,选用双氟磺草胺・氟氯吡啶酯;防治禾本科杂草,选用甲基二磺隆(注意控制用量)或啶磺草胺;小麦拔节之后就不能使用这些药剂了。

三、防控关键注意事项:安全与效果兼顾

晚播小麦病虫草害防控既要保证效果,也要避免操作不当造成药害,重点注意以下 4 点:

避低温选杀菌剂,严防药害:日均气温低于 5℃或土壤过湿时,不能使用三唑类杀菌剂;防控土传病害优先选择吡唑醚菌酯、丙硫菌唑等安全性高的药剂。添加诱抗剂 / 调节剂,增强抗逆性:拌种或苗期喷雾时,可以搭配诱抗剂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帮助小麦提高抗逆、抗病能力,但要注意药剂之间的兼容性,不能过量使用。把控温度与环境,保证药效:给杂草做茎叶处理时,需要日均气温不低于 5℃,且未来 3 天没有恶劣天气、田间无积水;防治病虫害时,日均气温要达到 12℃以上,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操作,避免药剂漂移到其他作物上。
配合晚播配套技术,构建综合防控:晚播小麦要适当增加播种量(比适期播种增加 10%-15%),多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及时排水防涝,把这些措施和病虫草害防控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总之,黄淮海地区晚播小麦病虫草害防控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核心就是坚持 “压前控后、防早防小”,从播种前的药剂拌种,到苗期的杂草防除,再到田间的精细管理,构建全周期、多维度的防控体系,才能最大程度保护苗情,为来年小麦高产打下坚实基础。

来源:华生农资技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