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3日清晨,十堰武当山的琼台索道大厅外,雪花仍在密集飘落,地面已积起没过脚踝的白雪,部分路段积雪深度达11厘米。正在巡逻的民警接到紧急求助,一名游客因路面湿滑摔倒致左踝骨折,民警立即调配警车开辟绿色通道,将伤者安全送医。同一时间,神农架林区的红坪镇已被白雪覆
3月3日清晨,十堰武当山的琼台索道大厅外,雪花仍在密集飘落,地面已积起没过脚踝的白雪,部分路段积雪深度达11厘米。正在巡逻的民警接到紧急求助,一名游客因路面湿滑摔倒致左踝骨折,民警立即调配警车开辟绿色通道,将伤者安全送医。同一时间,神农架林区的红坪镇已被白雪覆盖,农户们正忙着清理棚顶积雪,防止蔬菜大棚被压塌;襄阳保康县的高山路段,积雪反光让驾驶员不得不减速慢行,公路养护人员正撒布融雪剂防滑。
这场雪并非局部“限定”,而是覆盖湖北北部的大范围降雪。据湖北省气象部门监测,3日6时至4日6时,恩施北部高山区、宜昌、十堰、襄阳等10余个市州出现雨夹雪或雪,其中十堰东部、神农架等地区达中到大雪,保康、丹江口等地局部遭遇暴雪,积雪深度普遍在1-2厘米,武当山高山区刷新至11厘米。武汉北部的黄陂区也飘起零星雪花,虽未形成积雪,但寒意已让市民纷纷穿上羽绒服,街头瞬间切换“冬装模式”。
与降雪相伴的,是断崖式降温。3月2日,襄阳、十堰等地最高气温还维持在15℃左右,市民穿着薄外套即可出行;但到3日午后,随着冷空气全面渗透,各地气温开始“俯冲式”下降,十堰市区14时气温已跌至3℃,24小时内降幅达12℃。武汉的降温节奏稍缓,2日最高温14℃,4日最低温仅2℃,3天内完成“春装换冬装”的转变。
此次降温呈现“北快南慢、山区更烈”的特点。鄂西北的十堰、襄阳因直面冷空气南下路径,降温幅度普遍达10-12℃,而鄂东南的咸宁、黄石降温幅度为6-8℃。神农架、武当山等高山地区,受地形和积雪双重影响,体感温度较实际气温低5-7℃,部分区域体感温度跌破0℃,仿佛一夜回到深冬。湖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解释,这种“先暖后寒”的剧烈波动,正是寒潮天气的典型特征。
这场“春雪”的降临,源于气象条件的精准契合。从大气环流来看,此次降雪的“冷源”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其在蒙古高原积聚能量后,以爆发式南下的姿态突破秦岭防线,直抵湖北。而“水源”则是来自南海的暖湿气流,二者在湖北北部上空交汇,形成稳定的雨雪带。
湖北独特的地形进一步放大了降雪效应。鄂西北的武当山、大巴山等山脉,对暖湿气流形成强烈的地形抬升作用,使其在山前冷却凝结,形成持续性降雪,这也是武当山、保康等高山区出现暴雪的核心原因。而江汉平原及以南地区,因地势平坦,暖湿气流抬升较弱,仅形成小雨或雨夹雪,难以达到降雪条件。湖北省气象局数据显示,此次冷暖气流交汇稳定,水汽供应充足,为中到大雪的形成提供了完美的气象基础。
11厘米积雪与低温组合,给湖北多地带来连锁影响。交通方面,高速路网首当其冲,G4201武汉绕城高速甘棠至柏泉段等风险较高路段实施临时封闭,全省共开展交通管制24起。武当山景区因积雪导致部分路段通行受阻,百余名游客滞留山上,当地立即启动预案,调动4台扫雪车和8辆大巴车,在警车带道下将游客全部安全护送下山。武汉天河机场提前启用除冰设备,加强航班保障协调,未出现大面积延误。
农业领域迎来“春寒考验”。此时湖北小麦处于返青期,油菜进入抽薹期,均对低温敏感。襄阳、十堰的农业部门紧急发布指导意见,组织农户为作物覆盖秸秆或塑料薄膜,江汉平原的种植户则通过灌溉增湿,利用水的比热容特性减缓地温下降。果树种植区的果农们忙着给果树树干涂白,防止冻害损伤枝条。
民生保障同步承压。气温骤降导致电力、燃气用量激增,国家电网湖北公司出动290人次开展线路特巡,部署12支抢修队伍随时待命。十堰、襄阳等地的热力公司提前升温供暖,确保居民家中温度达标。民政部门在街头设置临时避寒点,为户外工作者和流浪人员提供热饮、棉被等物资,筑牢民生防线。
面对突发雨雪,湖北多地提前启动应急响应,构建“立体防御网”。在预警层面,自2月28日起,湖北省气象局便发布《重大气象信息专报》,通过12379平台向20.3万人次应急责任人发送预警短信,累计发布预警信号130期。襄阳、随州等地提前印发防范提示函,通过应急广播、微信公众号实现预警信息全覆盖。
一线处置迅速高效。十堰储备3000余吨融雪剂、5200余方防滑料,出动898台机械车辆和4070人次开展除雪作业,累计撒布融雪剂389吨。武当山、神农架的公安、交通、景区等部门联动,实行“雪停路净”工作机制,确保主干道2小时内无积雪。黄冈市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1047点次,发布防范信息6万余条,提前转移危险区域群众。交通、电力、航空等部门协同作战,形成“保畅通、保供应、保安全”的强大合力。
作为深耕气象领域的编辑,此次湖北春雪寒潮既展现了天气的多变性,也检验了应急体系的韧性。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春寒暴雪”“冬暖骤冷”等极端天气日益频发,湖北作为南北气候过渡带,更易成为天气突变的“主战场”。此次应对中,提前3天发布预警、多部门联动响应、精准投放应急资源等举措,为保障群众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彰显了“预警即指令”的科学理念。
但仍有提升空间。部分偏远山区的预警信息传递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个别农户因未及时收到防冻提示,导致少量油菜受冻;景区虽完成游客转移,但前期客流管控仍可更精准。这提醒我们,气象服务需进一步向基层延伸,结合农村、山区特点优化传播渠道。同时,公众也需养成关注气象预警的习惯,摒弃“春捂秋冻”的惯性思维,在天气突变时及时调整防护措施。
这场春雪虽带来寒意,却也缓解了前期旱情、降低了森林火险等级。它更启示我们,面对极端天气,唯有构建“精准预报-及时预警-高效联动-全民响应”的全链条防御体系,才能在每一次天气考验中守护好生命财产安全。随着4日起气温逐步回升,雪情将趋于结束,但极端天气的防御意识,永远不能“降温”。
来源:南宁气象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