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掌握大约3500个常用汉字,就足以让我们读懂绝大多数现代文章,甚至理解“人工智能”“量子物理”这类复杂概念,这一语言能力的背后,是一段跨越两千多年的文字演进故事。[得意]
掌握大约3500个常用汉字,就足以让我们读懂绝大多数现代文章,甚至理解“人工智能”“量子物理”这类复杂概念,这一语言能力的背后,是一段跨越两千多年的文字演进故事。[得意]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文字形态各异,同一个“马”字,齐、楚、秦各有写法,文书传递不仅费时,还需要专人解读,沟通成本很高。
秦统一后推动“书同文”,将六国文字统一为小篆,这不是造新字,而是把多样写法归整为单一标准,降低了认读与书写的门槛,文字统一后,政令传达更准确,行政效率也得到提升。
到了汉代隶书逐渐普及,字形进一步简化,弯曲的线条拉直为笔画,书写速度大幅提高,这一波“隶变”,为汉字确立了清晰而稳固的结构基础,成为一个沿用千年的符号系统。
汉字系统不是靠无限造新字来应对新事物,而是通过现有字的组合生成新词,“原子”“模型”“算法”“梯度”,都是用基础汉字拼接出来的概念,汉字的总量基本稳定,表达能力却持续扩展。
这使得中文成为一种“高复用、低冗余”的语言,字是有限的,词是无限的,面对新知识,我们不必每次都创造新字,只需调动那几千个基础构件,便能表达复杂的思想与前沿的科技。
英语虽然只有26个字母,构词灵活,但面对新概念时,常常需要创造全新词汇,专业术语越来越多,各领域之间的语言壁垒也逐渐增高。
例如,现代英语使用者阅读莎士比亚原著已有难度,而中文使用者经过适当学习,仍能理解千年以前的文言篇章,这并不是因为汉语更简单,而是因为汉字字义的稳定性高,跨越时代仍可辨识。
汉字在数字时代也展现出强大的兼容性,所有汉字被纳入统一字符集,在不同设备与系统间顺畅传输,英语虽然编码简便,词汇库却持续膨胀,导致非专业读者理解专业内容的门槛不断提高。
两种语言,两条路径,一条以有限的字组合应对变化,一条以新词的创造扩展表达,它们没有高下之分,却深刻影响了各自的沟通与思维模式。
我们今天能够轻松地阅读新闻、学习新知、表达见解,其实部分得益于两千多年前那次对汉字的系统化统一,它让表达更高效,沟通更精准,也让文明在稳定中传承。
汉字这种“以有限字,表无穷意”的智慧,早已融入我们日常的阅读体验中,各路网友也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以前真没细想,被小编这么一说才发现,咱们学化学时看到的'氦氖氩氪氙',还有物理课的'电子质子中子',居然全都是用上学就认识的常用字组合出来的,英语里可都是全新的单词,这么一比汉语确实省劲儿。”
“没错,就连'区块链''元宇宙'这种新概念,拆开看每个字都认识,组合起来就能表达新意思,这个设计太聪明了。”
“秦始皇'书同文'的功绩确实被低估了,想想看,要是全国各地现在还像欧洲那样用不同文字,广东话、上海话可能就变成独立语种了,哪还有现在这么强大的文化凝聚力。”
“但英语造新词也有好处啊,比如'photosynthesis'(光合作用)这个词,希腊词根组合一看就懂,汉语里'光合作用'四个字,光看字面反而没那么直观,两种语言各有优劣吧。”
“在图书馆查资料时感受特别明显,英语专业文献里长单词一个接一个,读得头晕;中文文献虽然概念也深,但字都认识,理解起来门槛低很多,不过英语写作时词汇丰富也是真方便。”
“教外国人汉语时发现,一旦掌握1500个汉字,阅读能力就会暴涨,因为汉字复用率太高了!而英语学习者即使词汇量达到5000,读报纸还是可能碰到一堆生词,这个结构性差异确实存在。”
“汉字像乐高积木,基础模块虽然不多,但能搭建出无限可能,这种特性让知识传承变得更连续,也让学习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
如果让你给100年后的人推荐一个必须传承的汉字,你会选哪个字?为什么?在评论区说说你的选择吧!
信源:光明日报《“书同文”的文化意义》
来源:扶苏秘史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