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为进一步加强银龄导师与项目学员情感联结,充分发挥老一代北大人的精神引领作用,“博雅银龄领航计划”之“银龄口述史”项目正式启动。项目组织学生志愿者与“银龄导师”面对面访谈,记录导师生平经历、感受思考、经验智慧,致敬老一代北大人为学校教育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并借此为载体深入挖掘发掘学校历史文化内涵和优秀精神传统,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北大青年注入力量。摘要:项目组织学生志愿者与“银龄导师”面对面访谈,记录导师生平经历、感受思考、经验智慧,致敬老一代北大人为学校教育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并借此为载体深入挖掘发掘学校历史文化内涵和优秀精神传统,为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北大青年注入力量。
我的人生旅程,始于建国初期的希望田野,成于北大后勤的平凡岗位。从知青劳模到哲学系学子,再到后勤改革的亲历者,岁月流转中不变的是对党、对国家的深沉感情,是“干一行、爱一行”的执着坚守。
我出生在建国初期,那是一个百废待兴却又充满希望的时代。作为红旗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内心对党、对国家的感情如同一棵根深蒂固的大树,愈发坚定和深沉。刚满18岁,我就怀着满腔热忱,背上行囊,奔赴北京市房山县插队。至今我还记得,离家的那天早晨,母亲偷偷抹着眼泪,往我行李里塞了几个煮鸡蛋。那时的农村,条件非常艰苦。夏天,我们在烈日下弯腰插秧,汗水滴进田里,瞬间就被泥土吞没,脊背晒得脱了一层又一层皮;冬天,寒风像刀子一样,我们还要修缮农具、打理牲畜,手上布满冻疮和老茧。但凭着年轻人那股不服输的干劲儿,我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当看到自己亲手照料的庄稼迎来丰收,和乡亲们一起在打谷场上欢呼时,那种自豪感和成就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后来,我有幸被评为房山县的先进劳动模范和北京市先进知青,这沉甸甸的荣誉,是对那段青春岁月最好的注脚。
锤炼意志 实干奠基立业插队结束后,我进入工厂,开启了职业生涯的第一站。工厂的机床轰鸣声,与乡间的静谧截然不同。我跟着老师傅从最基础的零件学起,油污常常沾满双手和工装。那段日子虽然单调,却磨砺了我踏实、细致的品格。我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工作之余从未放弃学习。后来,得益于组织的推荐和自身的努力,我成功考入首都师范大学的干部专修班。重新坐回教室,抚摸着崭新的课本,那种对知识的渴望让我如饥似渴,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泡在了图书馆。
求知若渴 终圆燕园梦想对知识的渴望引领我走向更高的学术殿堂,经过不懈努力,我最终考入北大哲学系。在北大边工作边学习的两年,聆听大师授课,浸润在浓厚的学术氛围里,是我人生中一笔无比珍贵的财富。
02 | 立业:亲历改革 服务育人三十八载后勤路,我不仅是服务者,更是改革者与见证者。从丁石孙校长的谆谆教诲到三次大刀阔斧的制度变革,从“无名英雄”的赞誉到“一流保障”的追求,我亲历了北大后勤从保障支撑走向育人前沿的每一步。
初识后勤,领悟其重1986年,我有幸调入北大,自此便扎根于后勤领域。说来惭愧,初来之时,我和许多同志一样,心里总觉得教学、科研才是大学的正经事,后勤不过是些“修修补补”的杂务。这种观念的转变,源于丁石孙校长在后勤系统一次大会上的讲话。他坦诚地分享了自己上任校长后,被食堂饭菜质量、下水道漏水等琐事频频困扰的经历,并深刻指出:“这里有一种辩证法,你想要抓好教学科研工作,首先就必须全力以赴抓好后勤工作。”这番话如醍醐灌顶,让我瞬间明白了肩上担子的分量。后来,吴树青校长用“少米之炊,众口难调,代校受过,无名英雄”十六个字,精准地道尽了后勤工作的全部辛酸与荣光。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当大家都把后勤工作忘了时,说明我们做得不错。”
三次改革,锐意进取我作为分管人事的干部,亲身参与了北大后勤系统的三次重大改革,如今全过程亲历者已寥寥无几,这让我深感有责任将这段历史讲清楚。
第一次改革在八十年代,主要是将各“科”升级为“处”,并开始探索社会化改革的路径。第二次是1999年,力度空前。学校取消了总务长等职位,将后勤七个处精简整合,并按照服务行业要求,组建了餐饮中心、水电中心等七个服务实体。改革的核心是推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并模拟企业化管理,学校与中心签订甲乙方协议。我至今还记得起草那份开创性协议时的字斟句酌,以及许智宏校长那句给所有人吃下“定心丸”的话:“你们放心,你们还是北大人。” 正是这份承诺,加上学校在场地、人员工资上的大力支持,让这场触及根本的改革实现了平稳过渡。第三次改革始于2012年,这是2000年以来最深入系统的一次再变革。学校对后勤架构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重新组建后勤中心并给予处级建制,将后勤干部正式纳入学校统一管理体系。这一举措打破了后勤干部“出不去、进不来”的封闭循环,基本奠定了目前后勤总务系统的运行架构,为后勤事业的长远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北大后勤几十年,我接触了许多令我终生敬仰的前辈。比如1943年就参加革命的老领导何健,她身上那股浩然正气,至今令人肃然起敬;还有笔耕不辍、99岁高龄出版诗集的冯序鹏同志,他们忠诚、实在、表里如一的品质深深影响了我。
更让我动容的,是无数在平凡岗位上成就伟大的普通后勤人。“阳光大厨”李建华,一位普通的合同制员工,他的“小鸡炖蘑菇”深受师生喜爱,他总是用热情洋溢的微笑温暖着每一个人。他突发脑溢血不幸离世后,学生们自发悼念、捐款,朱善璐书记长达两页的批示,乃至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的亲自肯定,都让所有后勤人感到,平凡的付出被看见了,被尊重了。 还有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姚清明,他用数十年的坚守,将一片片荒山染成绿色。
我印象最深的是勺园附近一次水管爆裂的抢修。主管校长亲临现场,要求天亮前必须恢复供水。那个夜晚,维修队的同志们在水坑里争分夺秒,浑身泥水,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下,水流终于恢复通畅时,他们疲惫的脸上露出的笑容,就是后勤精神最生动的写照。后勤工作,真是“后勤不后,后勤无小事”。
03 | 传承:平民学校 寄语未来从蔡元培校长“劳工神圣”的呼唤,到新时代平民学校的复兴,教育的光辉应照亮每一个奋斗者。我愿将后勤人的实干精神与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一并托付,希望北大学子能肩负时代重任,在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
重启平民教育,续写育人新篇2006年,北大决定重启平民学校,续写蔡元培校长“劳工神圣,人人平等”的育人传统。首批50多名学员都是来自后勤系统的合同制职工,他们是食堂的炊事员、水电的维修工,是校园正常运转的基石。办学之初,资金非常困难,但教育学院的老师们热情极高,甚至自掏腰包承担费用。我的邻居高立明老师已经退休,却坚决要求承担一节课,他说:“虽然我已经退休了,但是平民学校的课我一定要讲。” 这种纯粹的精神,至今想来仍让人动容。从第一期效果轰动,到后来课程日益丰富,引入“高校教育资源+志愿服务”模式,平民学校至今已成功举办17期,毕业1560人。我曾认识一位保安学员,他从平民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创办了一所职业学校,影响力很大。看到他出的书由周其凤校长亲笔题序时,我深深感到,平民学校播下的种子,正在更广阔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除了精神层面的滋养,我们也努力在生活上给予员工实实在在的关怀。过去,员工的住宿条件比较艰苦,分散在学校各处的地下室或偏僻角落,存在不少隐患。我多次向学校反映这个问题,如今终于得到圆满解决。我们在圆明园校区为后勤员工提供了条件舒适的宿舍,堪比本科生标准,还配备了书画室、健身房等设施。而原来的地下室,则改造成为学生的活动室。这一进一退之间,改善的不仅是住宿条件,更是对人的尊重与关怀,标志着后勤工作正朝着更加人性化、体系化的方向稳步迈进。
04 | 寄语在北大工作几十年,我见证了无数青年的成长,也深深体会到教育事业的崇高。作为经历过国家发展各个阶段的老人,我想对年轻的你们说几句心里话。
在劳动中奉献,在服务中成长这是我们后勤人最真切的体会。同学们,你们生长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北大为你们提供了最好的平台。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大考察,殷切期望同学们“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希望你们珍惜在燕园的每一刻,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要认识到,真正的成长始于脚踏实地的劳动与奉献。
同时要牢记吴树青校长对我们的谆谆告诫:“近水楼台勿先得月,瓜田李下要避嫌疑。”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你们的价值观决定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做人要清清白白,做事要明明白白,这是我们北大人应有的精神品格。无论身处何种位置,都要时刻保持清醒,行得正、坐得端。
在平凡岗位上成就伟大从阳光大厨李建华到全国劳模姚清明,我们后勤系统涌现的典范都证明了这个道理。希望你们保持奋斗精神,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只要坚持不懈、精益求精,把平凡的工作当作毕生的事业,就一定能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创造不凡的成就。正如毛主席那句振聋发聩的名言:“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希望你们牢记“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愿你们珍惜韶华,奋发有为,真正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文案 | “博雅银龄领航计划”项目成员排版 | 银青联络部图片 | 刘宝栓老师提供本文来自【北京大学】,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