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突破往往始于对“意外”的敏锐捕捉而成于对“初心”的漫长坚守今年9月2025年“Advanced Science青年科学家创新奖”揭晓全球11位获奖者中北京大学药学院1999级校友、现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的肖泽宇名列其中她也是来自中国的唯一获奖者“太意外了。”这是肖泽宇得知获奖时的第一反应。没有繁琐的答辩,没有漫长的等待,这份来自国际同行“无心插柳柳成荫”式的认可,让她在意外之余,更感受到一种纯粹的欣慰。这份殊荣,正是对她与团队多年前一次“意外”发现的追认:他们敏锐地捕捉到一次实验失误中的异常信号,并以近十年的科研定力“十年磨一剑”,最终发现了一类无需外源金属基底、仅靠自身就能产生超强信号的安全小分子拉曼探针,一举攻克了困扰学界半个世纪的“拉曼散射”光谱技术用于活体影像诊疗及临床转化的难题。01一个“异常信号”与十年苦功摘要:“太意外了。”这是肖泽宇得知获奖时的第一反应。没有繁琐的答辩,没有漫长的等待,这份来自国际同行“无心插柳柳成荫”式的认可,让她在意外之余,更感受到一种纯粹的欣慰。这份殊荣,正是对她与团队多年前一次“意外”发现的追认:他们敏锐地捕捉到一次实验失误中的异常信号,并
肖泽宇所攻坚的,是一项困扰学界半个世纪的难题——如何让曾获诺奖的 “拉曼散射” 光谱技术打破体外检测的应用局限,成功拓展至活体影像诊疗领域并实现临床落地?
拉曼光谱成像技术不同于常规的荧光成像技术,它基于“拉曼散射”的物理现象,当用一束单色光照射“标签”时,“标签”会与光发生独特的相互作用,使光的频率发生极其微小的、具有“指纹特征”的改变,从而精准识别待测靶标或病灶的化学成分,为癌症等重大疾病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强有力的工具。
但它有一个致命弱点:信号太弱。过去的解决之道,是“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依靠金、银等贵金属基底来放大信号。但这些金属材料的生物毒性,使其“在生物体内长期滞留,难代谢消除”,成为50年来阻碍拉曼光谱成像活体应用及临床转化的高墙。
整个领域都在等待一个“既强大又安全”的破局者。而转折点,来自一次“意外”。
“一次实验中,一位团队成员在设置对照时,本该滴在硅片上的小分子溶液不小心挥发干了……这个本该是‘阴性对照’的样品却发出了异常强烈的信号。”
这一有违常识的事件,没有被视为失误,反而被肖泽宇及其团队视为“重要线索”。她们展现出科学家最珍贵的敏锐直觉——放下预设,拥抱异常。于是,研究路径被彻底扭转。“我们放下了传统的金属增强思路,决定深入探究其原因。”肖泽宇说。
接下来的时间,她们开启了长达近五年的“死磕”。这五年,远非等待“意外”的重现,而是一场对分子底层逻辑的“系统性解构”。这正是肖泽宇团队的“内功”所在——他们深谙化学合成、光学机制、药物递送与医学应用的精妙,因此有底气去“解剖”这个异常信号。
她们最终发现,这根本不是“意外”,而是一种全新的机制。这类具有特定平面结构的小分子,在空间中有序地“自堆叠”时,其相邻分子的间距达到了3.6埃的极致。在这种超近距离下,分子间产生了“三维空间电荷转移”,从而在不依赖任何金属基底的情况下,实现比同粒径传统探针高1350倍的拉曼信号增强。2024年,团队将这一“中国原创”的机制命名为“堆叠诱导电荷转移增强拉曼散射”(SICTERS),成果发表于《Nature Biotechnology》。同期配发的国际同行专家评价称:“这个原创性的工作代表了活体拉曼生物成像技术的突破,并有潜力将其应用于临床。”
“它就像一把刚刚好的钥匙,”肖泽宇形容道,“安全、高效,恰好能打开活体精准分子影像的大门。”这场始于“意外”的探索,最终以理性的“必然”,为困扰学界半个世纪的难题,给出了一个来自中国的科学答案。
02“阴差阳错”与“良药济世”“刚得知被调剂到药学专业时,心里确实有些失落。”
二十余年前,肖泽宇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临床医学专业,梦想着成为“白衣天使”。命运的“阴差阳错”,让她与药学专业不期而遇。
开学典礼上师长的一席话,迅速为她校准了人生的航向:“正所谓‘良医救人,良药济世’。一个好医生一次只能救治一个病人,但一个好的药物,却可以造福成千上万的人。”这句重若千钧的寄语,让她顿感柳暗花明。她意识到,药学是承载“生命健康”使命的另一条宽广赛道。这一粒初心的火种,就此点燃。
学习的过程无疑是艰苦的。在北医,图书馆成了她名副其实的第二个家。“校园里几乎看不到闲逛的人,大家不是在教室就是在图书馆。”肖泽宇回忆,药学院的课程设置极为全面,不仅涵盖药学各分支,还包括四大化学、数理统计乃至医学基础课程。
“当时可以说是‘学得晕头转向’,”她笑着说,“但回过头看,正是这种‘宽口径、厚基础’的训练,为我日后从事交叉学科研究打下了极其重要的基础。”在北医,严谨的学风之外,亦有“厚道”的温情。“本科生导师制”让她与艾铁民老师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老师甚至每周还带我们去游泳,”这份超越课堂的关怀,至今仍让她感念。
多年后,艾老师为编撰《中国药用植物志》远赴哈佛大学医学院查询一份珍贵的植物资料,而肖泽宇恰在哈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癌症纳米交叉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师生异国重逢,跨越山海的情谊,在波士顿的校园里悄然续写,成为燕园精神绵延传承的温暖见证。
03 当科研真正遇见生命本科阶段的药学教育,为肖泽宇打下了扎实的化学与医学交叉学科基础。本科毕业时,她选择了当时方兴未艾的纳米科学方向,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白春礼院士的实验室,跟随方晓红研究员从事纳米光学成像的博士研究,期间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谭蔚泓院士的实验室联合培养,从事核酸适体靶向分子设计;此后,她加入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癌症纳米交叉研究中心Robert Langer 院士实验室,从事纳米药物递送的博士后研究……这条跨学科之路,她“一步步自然地走了出来”。她坦言,能力的精进,唯有在实践中淬炼。
将一种全新物质推向临床,道路漫长。面对转化之路的重重关卡,肖泽宇与团队展现出务实而清晰的策略智慧——他们选择“分步推进”,将复杂系统拆解,率先推动自主研发的“分子靶向头”走向临床。目前,该部分已获批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人体临床试验。
“当我亲眼看到我们自主设计的靶向分子在志愿者身上安全应用,并显示出预期效果时,那种激动与欣慰是任何论文发表都无法替代的。”肖泽宇感慨道,“我们感受到科研真正服务于生命的价值。”
精准手术导航、疾病早期诊断与分型、药物疗效实时监测、个体化用药指导等都是她期待用活体拉曼成像技术重塑的临床场景。一切努力都指向同一个终点——真正让患者受益。
回国工作后,她更深切地体会到,个人的成长始终与国家的支持紧密相连。“国家科研投入的巨大进步,为我们潜心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她感慨道。作为一名年轻学者,她牵头建议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高灵敏活体拉曼成像方法”成功获批立项。这意味着团队原创性研究方向获得了国家层面的高度认可,也使团队得以汇聚优势力量,共同推进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科学突破。
04扎实的基础,是挑战常识的底气“我一直特别想回北医看看。”谈及母校,肖泽宇满怀感念。当被问及对青年学子的建议时,她的回答恰似一次对自己科研路径的复盘。
在她看来,北大人真正的“底气”,恰恰来自于对“基础”和“挑战”的辩证理解。
她反复强调本科阶段要脚踏实地打下扎实基础,因为这是未来一切创新的源泉。但她也同样看重敢于质疑的批判性思维。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特质,在她身上实现了统一:正是因为基础扎实,才让她有能力去辨析那个“异常信号”的机理与价值;正是因为敢于质疑,才让她有勇气顶住长达半个世纪的“常识”压力,去追问一个“为什么”。
“作为北大人,我们要有底气,既要尊重前辈,也要有勇气去挑战既定范式,敢闯无人区,做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贡献。”肖泽宇说,“也许会对未来感到迷茫,这很正常。但不要虚度光阴。无论将来选择哪条路,在北大打下的坚实基础、培养的综合能力、养成的思维习惯,将是我们受用终身的财富。”
在浮躁的科研环境中,她不断强调,“学习是世上少有的、只要努力就一定有回报的事情。”这句朴素的话,背后是她在实验室数千个日日夜夜的真实写照。
肖泽宇学术生涯的起点,是与药学“阴差阳错”的邂逅。而她用近二十年的时间,证明了“偶然”之中蕴含的“必然”。面对实验中的那些“异常信号”,她没有止步于现象的发现,而是选择了更艰难、更漫长的机理追溯。这种“向深处去”的执着与她个人的科研志趣,一同写在了时代的需求里。
让科学“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或许就是肖泽宇给予我们的最朴素,也最厚重的答案。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