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消费:为美好生活买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8 11:02 1

摘要:当前,服务消费场景正成为城市“新风景”,其结构性增长,不仅是数据的跃升,更是城市发展理念的折射。从单一购物到多元体验,从满足需求到创造价值,不断提质扩容的服务消费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国际商报记者 顾鸿儒

当前,服务消费场景正成为城市“新风景”,其结构性增长,不仅是数据的跃升,更是城市发展理念的折射。从单一购物到多元体验,从满足需求到创造价值,不断提质扩容的服务消费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服务千姿百态

消费提质扩容

在北京图书大厦的大厅区,李婧带着孩子刚参加完一场绘本分享会。“周末我经常陪娃来听故事、听分享,再根据孩子的爱好买上几本书,虽然单次消费不高,但体验感很好,这已经成为家庭的一项固定支出。”李婧告诉记者。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注意到,这类“书店+”复合业态,正通过场景创新拓宽着服务消费的边界,成效不断显现——“李婧们”的消费选择,成为北京服务性消费持续升温的缩影。近期,北京三季度经济数据出炉,今年前三季度,服务性消费成为一抹亮色,服务性消费额同比增长4.8%,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9.8%,创近五年来新高。

“服务消费快速增长,是因为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与消费观念转变。”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周琳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随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需求从基本的“衣食”向更高层次的“住行游购娱”跃迁。人们更愿意为健康、教育、休闲、体验付费,“为美好生活买单”成为共识。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同样认为,服务消费增长快于商品消费,主要原因在于居民收入提升后,其对教育、文旅等发展型、享受型服务需求增加,且数字技术打破了服务消费时空限制,政策也起到了积极的支持引导作用。

“这种变化会推动经济结构向服务型升级,倒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刘春生对国际商报记者说。

“国家和地方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以及发放消费券等形式,持续推动服务业开放与提质扩容,文旅、康养、体育、家政等服务供给日益丰富多元,激发了潜在需求。”周琳分析,随着数字化赋能与服务便利化,携程、美团、滴滴等平台经济崛起,极大地降低了服务消费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使得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线上文娱等服务触手可及。

冬日的清晨,朝阳区一家24小时健身房里,95后程序员张辰正通过智能手环记录自己的晨练数据。“工作再忙,每周也要抽三天来打卡,这里还能预约线上的私教定制课程。”他擦了擦汗笑道,“现在消费不再只是买东西,更是‘买数据’‘买健康’‘买体验’。”

数字化进一步放大了服务消费的潜力。今年前三季度,北京即时零售模式表现格外活跃,限额以上便利店、超市、仓储会员店等业态通过网络合计实现的零售额保持两位数增长。互联网直播、游戏及生活服务带动信息服务性消费额实现两位数增长。

深耕细分赛道

线上线下融合

服务消费,一头连着经济,一头连着民生,涵盖餐饮住宿、家政服务、养老托育、文娱旅游、教育体育、居住服务、健康服务等领域。扩大服务消费,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和长远意义。近年来,全国多个省市在扩大服务消费方面久久为功,发挥需求的导向作用,既带动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也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

面对服务消费业态蓬勃发展浪潮,周琳提醒企业关注细分赛道,在庞大的服务消费市场中聚焦垂直领域做深做透——针对亲子家庭,开发更具教育性和互动性的研学旅行产品;针对银发群体,提供专业、有温度的居家康养服务。“核心竞争力在于无可替代的体验。”

周琳提出,企业应善用数字工具,实现精准触达与高效运营。同时,利用数字化管理系统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如餐饮企业通过扫码点餐、智能排班系统优化人力成本。

刘春生则更关注线上线下场景融合发展,“企业应聚焦服务品质,布局线上线下融合场景,如发展智慧养老、定制文旅等新业态,同时加强品牌建设与标准化服务”。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