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超市里5公斤普通大米均价突破4500日元,新米更是涨到5300日元(约260元),东京不少定食店早就取消免费添饭,学校食堂隔天才能吃到米饭。
日韩民众现在买菜跟抢奢侈品似的。
日本5公斤大米飙到4500日元(约220元),韩国一棵白菜曾卖70块!
咱中国却能夏天实现“西瓜自由”、顿顿蔬菜管够,这悬殊差距到底藏着啥门道?
说句实在话,不是人家种不出菜,而是选票博弈和贸易算计把物价抬上了天。
反观咱们的农业保障,才是真真切切的民生底气!
日本2025年的米价又刷新了纪录。
超市里5公斤普通大米均价突破4500日元,新米更是涨到5300日元(约260元),东京不少定食店早就取消免费添饭,学校食堂隔天才能吃到米饭。
夏天的西瓜更夸张,中等大小就要2000-4000日元,方形西瓜能卖到上千元人民币,普通家庭只能买切块的解解馋。
这背后可不是单纯的种地难。
日本瓜农平均年龄超70岁,年轻人不愿务农,耕地紧张还得搞精细化种植,但真正的核心是选票绑架。
农村选票权重是城市的两倍,农协笼络九成农户,和自民党、农林水产省结成“铁三角”——农协拉选票,政客就用高关税、补贴回报。
进口西瓜最高关税21.6%,超配额达60%,检疫要查365项,中国西瓜曾因一只蚂蚁被退回,再加上五大商社垄断渠道抽成三四成,进口瓜价和本土没差,谁还愿意做买卖?
日本政府每年给瓜农补贴2000多亿日元,一公斤西瓜白拿80块,自然没必要放开进口。
米价疯涨更和日美贸易角力直接相关。
美国逼日本开放农产品进口,换来汽车关税从25%降到15%,日本还承诺给美国5500亿美元投资,90%收益归美方。
作为交换,日本要多买80亿美元美国玉米、大豆,美国大米进口量增加75%,挤占了中泰大米份额。
可美国大米多用来加工和饲料,短期填不上终端缺口,直接引发米荒。
韩国的“泡菜危机”更是如出一辙。2025年夏季降雨导致白菜减产,一棵白菜又涨到1.2万韩元(约70元),四口之家腌次泡菜要花2000多块。
为了保住农民选票,韩国严控白菜进口,本土供给一断就涨价,这已经是第五次靠紧急进口中国山东白菜救急。
说到底,日韩老百姓买单的,都是政客的选票算计和贸易妥协。
看了日韩的窘境,更能体会到咱们中国农业有多靠谱。
夏天不管是新疆的甜西瓜,还是山东、宁夏的本地瓜,几块钱一斤随便买,家家户户都能实现“西瓜自由”,这可不是运气,是国家实打实的政策托底。
首先是守住了饭碗根基。
国家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2025年粮食产量预计突破1.42万亿斤,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500公斤,远超国际安全线。
不光主粮够吃,果菜茶、肉蛋奶也样样充足,就算遇到极端天气,跨区域调运、储备投放一出手,物价就能稳住,从来不会出现“吃不起米饭”“吃不起蔬菜”的情况。
其次是让农业生产更高效。
咱们搞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已经建成10亿亩,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抗旱防涝能力大幅提升。
再加上种业振兴行动,2024年粮食亩产比“十三五”末提高12.5公斤,单产对产量的贡献超60%。
种粮补贴、农业保险全覆盖,就算遇到自然灾害,农民也不用独自扛风险,种地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从另一个角度看,咱们的农业政策始终围着“民生”转,不搞政治算计。
不像日韩为了选票牺牲民众利益,中国农业政策既保供给又稳物价,让14亿人既能吃饱又能吃好,这才是最实在的民生保障。
很多人觉得小农户种粮不赚钱,但咱们有妙招破解这个难题。
现在不少地方搞“小田变大田”“大田托管”,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种植,机械耕种、统一灌溉,大大降低了成本。
以前一家一户种几亩地,机械用不上,现在规模化种植,效率提上去了,成本降下来了,农民自然能多赚钱。
减少中间商赚差价也很关键。
现在农民不光靠超市卖菜,还会直播带货、搞合作社直供,新鲜蔬菜从田间直接送到消费者手里,少了层层加价,消费者得实惠,农民也能多拿收益。
2025年数据显示,农产品直播带货销售额同比增长20%,滞销率降到三年最低点,真正实现了“丰产又丰收”。
政策红利还在持续释放。
种粮有补贴,养殖有保险,发展特色种植有扶持,2025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3%,农民种地的劲头越来越足。
咱们不搞垄断,不设高关税,靠市场调节和政策引导,让农产品既充足又实惠,既保障了民生,又让农民增收,形成了良性循环。
日韩农产品高价是选票博弈下的畸形结果,最终买单的是普通民众。
而中国农业始终以民生为核心,用耕地红线筑牢根基,用政策扶持提升效率,用创新模式助力增收。
既守住了14亿人的饭碗,又让农民赚到了钱。
这背后,是不搞政治算计、全心全意为民生的制度优势,是把“民以食为天”刻在骨子里的责任担当。
这样的农业,才是咱们老百姓最踏实的民生硬底气,也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压舱石。
来源:南破青丝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