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漫长的传承岁月中,薪火不断,高手辈出,因种种缘故,称谓不同。曲周县与鸡泽县均称“顾式太极拳”(曲周县代表人物张付芹、徐涛、张新海、牛晨红,鸡泽县代表人物刘登信、王民学),魏县称“龙虎太极拳”和“滑拳”(代表人物马希平),成安县称“六合通背太极拳”(代表人物景
武当顾式太极拳于明末清初,由湖北武当山云游道长顾殿一传入河北魏县。此后一直在民间秘传密授,至今已传承十一代,历时近400年。
祖师顾殿一画像
在漫长的传承岁月中,薪火不断,高手辈出,因种种缘故,称谓不同。曲周县与鸡泽县均称“顾式太极拳”(曲周县代表人物张付芹、徐涛、张新海、牛晨红,鸡泽县代表人物刘登信、王民学),魏县称“龙虎太极拳”和“滑拳”(代表人物马希平),成安县称“六合通背太极拳”(代表人物景茂东),广平县卢董村称“龙虎太极拳”(陈华下传代表人物卢振山、卢素玲、肖金宝),20世纪90年代广平县第五代传人卢鸣金的后代开始称“卢式太极拳”(代表人物卢奎恩)。各派都有很多传人,尽管称谓不同,但从拳的风格上和各自掌握的拳谱来看,实为同根同源,皆来自祖师顾殿一所创传拳法。对此,各支派均予以认可。稍有不同处,也仅有功夫细节上的差异,没有脱体离根之别。
刘登信演练武当顾式太极中的“狮子张嘴”。
练习此拳,首重严谨,不可有丝毫懈怠和马虎随意。必须合规合矩,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如果擅自删减,那似乎是让求学者买椟还珠。文武相通,写干勾于时,如漏掉“勾”,意思就偏离于千里之外了;练“跨虎”要脚尖点地,如误练成脚掌着地,就失去脚趾上应产生的“钢锥劲”与刺激大脑反射区的养生功效。故而,历代武当顾式太极拳传人都把毕生精力放在技艺继承上,保持了原始古朴的风貌和技击训练方法,对拳的架势、风格没有做过任何删改。各代传人都尽心尽责,不但将拳艺代代相传,同时各代宗师的高尚品格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人,使之在习武中学会做人,懂得感恩。
1998年作者(左三)被评定为“太极大师”。
如今,武当顾式太极拳宛如一棵茂盛的参天大树,其影响力正不断向四方延展。顾殿一祖师是这棵大树的根脉与主干,而生发出的繁茂枝叶,则象征着开枝散叶的各派传人。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这门源自顾殿一祖师的武学,正从冀南大地、漳河两岸这片沃土出发,稳步走向全国,迈向世界。
作者(左三)与外国友人交流并赠送书法作品
武当顾式太极拳在2010年2月11日已成功入选为“邯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当顾式太极拳源流及主要传人
祖师顾殿一。据前辈口传,祖师顾殿一身高六尺,面如古月,慈眉善目,白须飘胸,手执拂尘,行走如飞。一日,云游到河北魏县小户村(今张辉屯村),看到一帮歹徒正在抢劫一户刘姓人家。顾道长路见不平,用精湛的武功轻松制服了这伙劫匪。刘家感激不尽,要报顾道长大恩。顾道长见刘家的小儿子发育匀称,筋骨强健,天资聪颖,便言:“我云游四方,正为寻访衣钵传人。若要报恩,不如就让这孩子拜我为师,随我研习太极功夫与道法。”刘家闻言,喜出望外,当即应允。自此,顾道长就住在刘家,教授刘丙太极拳艺,八年过去,顾道长见刘丙功夫精纯,就要告辞云游。临走之际,他告知刘丙:“本门拳法源自湖北武当山丹士张三丰。为师家住山西,云游以来,连你在内共收徒三人,河南有你大师兄,他学的是上节,又叫‘天拳’;山东有你二师兄,他学的是下节,又叫‘地拳’;你学的是中节。将这三节合起来取天、地、人三才之意。只要勤学苦练,哪一节都可以得到上乘功夫。以后有机会你们师兄弟见面,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团结共进。”后来刘丙约师兄弟三人,一同按照师父所说的地址赴山西寻找师父。不知何故,师父的家乡一片废墟,荒野无人,只好无功而返。
第二代传人刘丙(刘老柄),据史料推算,生于明朝后期,卒于清朝中前期。刘丙在顾殿一长达八年的时间精心指导下,终日练功不辍,系统地掌握了顾殿一所传授的拳法和功理功法。与师父分手后,更遵照师父所传授的秘言要诀,闭门苦练,功力日益精深。待其武艺大成,便开始与武林同道交流切磋,虽屡战屡胜,然始终坚守武德,从不恃强凌弱。
第三代传人杨老凤,生卒年不详,与师父刘丙邻村而居。自幼熟读经书,处事谨慎,诚信善良,品行端方,因而深得师父厚爱。拜师后,勤学苦练,精益求精,不出数年便名扬一方。在择徒授拳时,不仅要求学者身体素质条件好,更重要的是要思想品质好,也就是古代“要桃李,不要蒺藜”的选徒方式。门下弟子皆为德艺双馨之辈,尤以广平县卢董村的陈华最为出色。
第四代传人陈华,字老利,人称“利先生”。跟随师父杨老凤习武数年,不但在武功上有所建树,而且对儒道思想理解通透,被誉为“大儒武术家”。在传授弟子时,先考察品质,后传拳授艺。一方面为了保证此拳能够纯正地延续发展,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学此拳者因武德、技艺等方面有不良行为,在社会上、武术界造成负面影响,所以规定出“六不传”门规:不入道者不传,不勤学苦练者不传,体弱质钝者不传,有嫖、赌、吸(指吸毒)等劣迹者不传,不忠不义不孝者不传,以及无稳定生计者不传。此外,他在长期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归纳立论,在现存的古拳谱中可见大量“陈华,利先生注”的拳论。此拳论被视为本门经典,为后学确立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第五代传人卢鸣金,字警众(1830—1900),广平县卢董村人。卢鸣金早年读过几年私塾,后因家道日趋贫困,辍学跟随戏班子学艺,后改学医术。为支撑门户,又弃医学武,拜本村太极名师陈华为师。他跟随师父学艺七年有余,情同父子,得师真传,再加上自己超常刻苦,进步很快,成为此拳的大成者。在其众多弟子中,功夫最深、最能承其衣钵者,乃是曲周县白寨村的张奇。
第六代传人张奇,(生卒年不详)。他性情稳重敦厚,为人耿直,深信“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因此在数十年的修习中从不寻求捷径,而是甘于按部就班地积累。练功方面,无论行功走架,还是推手问劲,都能持之以恒,数十年如一日;拳理方面,无论本门拳论,还是别门拳论,都能认真钻研,相比较求精华。因其功夫日进不息,常有“几日不见,当令人刮目相看”之誉。在教授弟子时,常亲带亲领,尤其推手问劲,总要让弟子在他身上找出感觉来,然后再详细阐释拳理拳法,务必使弟子透彻理解。他的弟子们主要分布于曲周县周围,代代相传,新人辈出,高手不绝。
第七代传人张明芹(1897—1970)。他自幼在父亲(第六代传人张奇)的精心培育下刻苦练功,寒冬酷暑,日无所辍,练就了一身惊世骇俗的精湛武功。他能“悬梁就食”——即用绳子拴个活套套在自己脖子上,悬空吊在梁上照常进食,此事在当时的曲周县广为流传,声名赫赫。
慕名前来请教者络绎不绝,他也总是让人亲手触碰、体会何为太极真功。曾有一次,张明芹去表哥家做客,一条凶狠的大黄狗看到有陌生人进来,挣脱脖套直扑张明芹面部。在这危急时刻张明芹一记“追风捶”,击在狗的脖颈上,将其击出一丈开外,当场使狗毙命。表哥这时才从惊慌中缓过劲来,连连说:“对不起!对不起!兄弟没事就好。”张明芹却幽默地说:“这就是哥哥给我的见面礼啊!”兄弟俩哈哈笑起来。
张明芹将太极拳艺悉数传给子侄,而能得其神髓,功夫独到者,当属其弟子张斌。
第八代传人张斌,字敬贤,1913年生于曲周县霍桥乡(现为城关镇)张厂村,1997年卒。出身于商人世家,曾经营过“亨通车行”(卖自行车及配件),家境富裕。他自幼好武,青少年时拜邻村牛呈祥为师,学习炮捶与推手。牛呈祥功力深厚,性格刚烈,曾任阎锡山部武术教官,其推手突出腰脊拧转与两臂轻灵圆活,技击效果显著,与今日公开太极流派迥异。张斌三十余岁,得知本县白寨村的张明芹先生太极拳功夫精湛,遂带艺投师,再研顾式太极。
作者与师父张斌练习太极推手。
张斌练功非常刻苦,冬季户外积雪盈尺,寒气袭人,可他在室内练拳练得衣裤湿透,一个震脚,鞋中能溅出汗水来。功夫不负有心人,艰苦的修炼,换来了功夫飞速的长进和升华。有一次,当张斌与师父张明芹推手,一搭手就知道师父哪个地方要动,乐得师父拍手说:“几十年来无人能听着我的劲,今天被你听到了!”
张斌功夫独步一时,在太极拳界影响深远,被誉为“太极奇人”。因其所在地曲周县与杨、武氏太极拳发源地永年广府毗邻,常有拳师慕名前来切磋,皆对他的技艺钦佩不已。一位曾与之交手的拳师感叹道:“与张师傅推手,他的胳膊轻得像蜘蛛网,黏住我的毫毛,似挨非挨,若有若无。而他的手臂重起来力逾千斤,引化捋劲,切肉入骨,使我全身散乱失去平衡。顺势外发,快如雷霆,不及反应腾空而起。”
张斌一生以武会友,他说:“只动嘴皮子,别人是不会认可你的。”就在其去世前几个月,还接待了来自广平卢董村和曲周白寨村的同门后生。他坐在床边上和他们搭手,突然一个“金钩钓鱼”将一名功底扎实的后生拿住,令其动弹不得。这展现深厚内功的巅峰一幕,幸而被在场者用相机捕捉,为其传奇一生留下了永恒的见证。
武当顾式太极拳于明末清初由顾殿一道长传入河北魏县,流传面很小。如何将这支珍贵的拳种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研习它、受益它,始终萦绕在一代宗师张斌的心头。“可不能让祖师的技艺断在我手里啊!”传人的责任感促使他找传人的想法越来越强烈了,于是广纳弟子,寻访传人。在他的悉心栽培下,鲍金章、张新海、牛晨红、刘登信等人脱颖而出,成为其中佼佼者。
第九代传人刘登信,1965年生于河北省鸡泽县双塔镇西申底村。自幼酷爱武术,先后学过通背拳、六合拳及刀、枪、棍、鞭等器械,14岁那年被张斌看中,收为门徒,悉心练习武当顾式太极拳及推手。刘登信秉承师父的“苦练”精神,所以进步很快。经十余年不懈练习,悟其道,受其功,终达到融会贯通之境。
为验证所学的功夫,刘登信多次参加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中国·邯郸永年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大会设擂比赛的宗旨是,既不排外,又不排派,为各流派提供公平竞技平台。他数度登台打擂,屡获佳绩,令原本鲜为人知的武当顾式太极拳崭露头角,赢得太极爱好者的广泛赞誉。
刘登信比赛中获得的成绩:
1995年5月,在邯郸精英选拔赛中获得重量级冠军;
1995年在第三届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中担任竞技集训队队长,率队迎战国内外太极高手。擂台角逐中技压群雄,获套路表演、重量级推手双项冠军;
1998年在第五届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比赛中,获重量级推手、散手擂台赛双项冠军,并被大会授予“太极大师”称号;
1999年在第六届中国·永年国际太极拳联谊会比赛中,以绝对的优势获得重量级推手冠军;
2000年10月再次担任竞技集训队队长,全队获得5金、5银、3铜的骄人成绩。
刘登信屡夺桂冠,被组委会誉为“邯郸太极拳擂台赛台柱子”“当今太极拳界翘楚”。然其在成绩面前并没有停留,而是不负师父嘱托,全力传播弘扬武当顾式太极拳。
他多次应邀到南京、信阳、青岛、石家庄、北京及部分高校巡回讲学,传拳授艺。2004年在青岛创办全国首家“登信太极会馆”。二十年来,以青岛为中心广传武当顾式太极拳,学生弟子,人才济济,盛况空前,是邯郸拳师在外地办馆之典范。在此期间,他忙里偷闲,著书立说。2007年5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武当顾式太极拳》一书,也是该拳历史上的第一本专著;2017年6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武当顾式太极拳探究》;2025年3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武当顾式太极拳探究》(修订本),为武当顾式太极拳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教材基础。
武当顾式太极拳特点和蕴含
一、独特的风格
借道易之理,与天地相融,原始古朴,内涵深厚。架势低,起伏大,且有蹿蹦跳跃及弹抖发力,刚柔并济,快慢相间。行功走架,犹如蛇行柔软而节节贯穿,又如鱼儿戏水往返折叠悠游自在;推手听劲,周身犹如浑厚圆球而处处滚转,又如藕断丝连谨慎进退意念不断。整个套路,势势相扣,内涵缜密,结构紧密,编排有序,一气贯通,内功明显,长功快,技击性强;外导内行,逆腹呼吸,循经通络,由内而外,按摩内脏,百病皆克,助养生,延年益寿。
二、独特的身法
身法的独特是体现出斜中带直,并要配合大弓步动作。要求在保持虚领顶劲,含胸拔背和腰背后塌的前提下,上身前俯,后腿蹬直从头到脚形成一条直线,前脚承受大部分体重,如同木柱顶住一面将倒的墙。这种斜中带直的身法,对人体腰部肌肉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故而初学者一般无法按标准动作打完一套拳;即使有一定习武基础和造诣的人练习此拳,在初级阶段也会感到腰部发酸吃力。
三、独特的步法
步法的独特是多采用滑步,又称滑冰步。它要求周身一家,拧腰旋拉,前脚进,后脚跟,几乎同时滑行。这种步法,既能使力由脚而腿而腰再通过背部传递到手臂,通经活络,提高打击力道,又可稳固下盘重心而极为轻灵快捷,随五行生克变化多端,不同于“迈步如猫行”的练法。
四、独特的手法
此拳手法灵活多变,手型分拳、掌、勾、剑指四种,尤以拳著称。拳型为拇指压在食指的第二节上,中指、无名指、小指斜蜷曲于掌心,形成尖状拳,有“拳似钻”之说。在技击上变换灵活,力点达尖,多用于点穴击要。
五、独特的推手
武当顾式太极拳推手种类很多,有大捋、单缠双缠、乱搭手、活步圆形推手和九宫八卦推手等,但最精悍的是张斌传于刘登信的这种特别突出“腰似车轮”之灵劲推手。推手时其腰的转动幅度要比常见的各派太极拳大,所以就能将来力顺之引化使其跌仆,发劲时可将对手如掷皮球凌空而出。其中大捋的练法更是与众不同,採、挒、肘、靠劲路特别明显,六合清晰,连蹦带跳动作起伏,强度大,出劲快,与散手无别,是迅速增长技击功效的一种极其精妙的训练方式。还有一类独具特色的“闪电粘手”练功方法,它主要训练人的距离感和爆发力,以便对付刚猛的进攻。
六、天人合一是命名的理论依据
三光:日、月(左右抱月)、星(七星捶);
四大:地、火、水(海底捞月)、风(追风捶);
六种动物:猿猴敬桃、狮子张嘴、跨虎、金鸡独立、白鹤亮翅、盖马三捶;
人:玉女穿梭;
意念:心(通心捶)。
套路中第一节第2、3、4式分别出现云、月、星。因云、月、星位居天上,所以第一节暗含“天”之意;其他六节以人和六种动物命名,因人和动物都位居地上,所以第二至第七节都暗含“地”之意。第一节第2式本应含有“日”,与3、4式组成日、月、星三光,因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敬天畏地,不可手指太阳,故用“云”代替。
七、“七星”决定了拳分七节,共108式,并有了“时空”元素。
北斗星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颗星组成,由此对应的人体七个攻防部位,即头、肩、肘、手、胯、膝、脚。道教里讲三十六天罡星加七十二地煞星,共计108个星。也就是说,顾式太极拳之所以分为七节共108式,都是基于北斗星。北斗星是古代人非常尊崇的星辰,它可定方位指方向,还可确定四季变化,告知播、种、收、割之时节,帮助人们的生活生产。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八、道家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动作的数字依据。
在拳势命名出现的数字:(1)单腿悬躯,(2)双击掌、二起脚等,(3)盖马三捶、三摔手。动作设计也遵循3数,如左右栽捶、左右缠身、三摔手、云手动作皆为三次重复;步法中有回收丹田退三步,疾步回身右起脚进三步等等。
九、阴阳转换是拳势衔接的方式。
欲左先右,欲前先后,欲上先下,反之亦然。如云手式,向右抱球时,腰胯首先左旋拉,向左抱球时,腰胯首先向右旋拉;左右抱月、猿猴敬桃式皆为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狮子张嘴式接退步跨虎式,先蹬右足后坐,再蹬左足前探,然后撤左足,右足随跟,实现欲后先前。
十、套路编排遵循易经中的阴阳互换原理。
整个套路完全用肢体语言展现了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互生、互换,无断续,无凹凸,合为太极,最终复归无极的完整过程。具体表现在拳中,讲究圈圈为母匝匝为主,左右对称,上下顺遂,难易相变,快慢相兼,刚柔并济等,最终复归到无极。
综上所述,祖师创拳之时,通过借天地间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的名字来为拳势命名,使拳有了“象”的元素;引入“七星”使拳有了“时空”元素;拳势中的一、二、三有了“数”的元素;阴阳互生使拳有了“理”蕴含。武当顾式太极拳将以上四元素综合一体,践行了天地人合一的理论。其构思之巧妙,结构之严谨,气势之宏伟,内涵之恢宏,无不使人击节赞叹!实乃中华之瑰宝,太极之“绝唱”。
武当顾式太极拳,宛若民间深藏千载之古文物,其学术研究价值,不可限量。
作者为现任武当顾式太极拳掌门人,在山东青岛开设太极武馆。
来源:邯郸V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