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新世界:重庆北碚的乡村现代化探索(1918—1936) | 新书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8 10:51 1

摘要:本书具体探讨了北碚开拓乡村治理、产业发展、文化进步新模式的历史经验与局限。在乡村治理方面,重点研究团练局的现代转型;在产业发展方面,重点研究现代的航运、铁路、勘探、开采、电话、纺织技术等如何与乡村中的传统产业和市场相结合,培育出新的乡村经济业态;在文化进步方面

创造新世界

重庆北碚的乡村现代化探索(1918—1936)

王果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5-11

ISBN:9787108079329 定价:69.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具体探讨了北碚开拓乡村治理、产业发展、文化进步新模式的历史经验与局限。在乡村治理方面,重点研究团练局的现代转型;在产业发展方面,重点研究现代的航运、铁路、勘探、开采、电话、纺织技术等如何与乡村中的传统产业和市场相结合,培育出新的乡村经济业态;在文化进步方面,重点研究科学知识的普及如何为乡村发展培养人才、营造氛围。聚焦模范村北碚乡村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为近代中国乡村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提供一种历史的解释。

【作者简介】

王果,四川内江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联合培养历史学博士,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18世纪以来中国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侧重在古今中外的多重联系中探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目录】

序 北碚、乡村建设与近代中国 彭慕兰

导言

创造性破坏

大分流中的乡村现代化

北碚的旧世界

创造新世界

第一章 诞生:峡防局(1923—1927)

第一节 “政府不能顾及小民”

第二节 “民治初基”

第三节 协商共和

第二章 转型:新世界的“引擎”(1927—1931)

第一节 分水岭

第二节 从农兵到工兵

第三节 从爱乡到爱国

第三章 模范:城乡新秩序(1927—1933)

第一节 秩序转换

第二节 交通革命

第三节 乡村科学革命

第四章 合流:社会国家化

第一节 国家建设

第二节 实验区

结论

本质与方法

历史的变量

创造的主体

再造本体

新世界再启航

致谢

【选摘】

在中国漫长的文明进程中,20世纪不过是长河一瞬,然而这瞬息之间,却孕育出了万变之姿,开出中华文明变中再造的新天新地。世纪之初,绵延千年的旧世界轰然崩塌;半个世纪后,新中国勃然而兴;再半个世纪,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百年之间,变化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成效之巨,世所罕见,不仅改变了中国命运,也改写了世界格局。中国从旧世界走向新世界,经历了先破坏后建设,急停急起,大破大立的过程,其中一以贯之的,是既逸出传统故辙,又突破中西藩篱,既破坏又建设的创造性。如何认识、思考、理解这种融汇古今、跨越东西、突破常规的创造性,正是本书探讨的主题。

“创造”不等于“发明”,更多体现在“引介、采用、掌握新材料、新产品、新机制、新观念”;“新世界”也不是乌托邦,强调运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对于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明,往往有着不同的含义。从技术进步的角度看,在历经手工革命、机械革命、材料革命和管理信息革命四个发明时代之后,19、20世纪进入到创新大加速的时期。从社会演进的历史看,过去几个世纪西方兴起了科学革命、工业革命、民主革命、社会革命等20世纪初的中国人已经感受到这些世界洪流,创造新世界的法门,其实就是如何有效地“连接”这些洪流。一方面,各种并峙的新观念、新技术、新制度扑面而来,这些新的思想资源和概念工具,提供了传统之外求变的思路和路径,启发国人突破传统,畅想未来。另一方面,各种创造性相互结合,汇聚成滔天的西潮席卷而至,让中国避无可避,造成了极强的压迫感,以及随之而来的立即变革的紧迫感。卢作孚在北碚创办杂志《新世界》时,就清楚地表达出这两层意思。“我们盼望中国人”,“认清楚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不是向来的世界,是变化得非常之厉害的世界”。当今的世界“发明了一种方法, 一种科学方法”,“任何事物,一经接触了它,横的方面,便被它理出 一个系统,纵的方面,便被它找出一个因果必然的变化”。“这新的世界已经在地球上有各种花样的实现,已经在我们周围有各种的方式压迫,我们已抵御不得,逃避不得”,“只有下大决心,挟大勇气,从我们手上去创造它”。“只要我们希望这新的世界到来,新的世界便会到来;只要从我们手上创造这新世界,便会完成这新的世界。”他清楚地看到,世界之所以不同于往日,是因为有了“科学方法”,尽管这些方法不由我们“发明”,但却可以借来“创造”,“创造这新世界”。卢作孚感受到的新世界,实际上是经数百年创新创造淬炼而成的 文明新秩序,它在制度、文化、经济等方面给中国带来了百、千、万年不同层级的文明挑战。这些挑战与应变,既是触发近代中国的创造性之机,又是创造性的内容和实质,三重挑战之间和内部的君臣佐使逻辑关系、轻重缓急的实施步骤、创造性突破的方法路径,是创造新世界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

……

本书借用“创造性破坏”来概括“创造新世界”中的创造性,其核心是通过打破边界、建立连接,再造乡村的经验世界和精神世界,进而实现乡村现代化的转型。全书以1918年峡防营的成立为起点,标 志地方社会的觉醒,到1936年被纳入国民政府行政体系,终止了由地方名流主导的独立的创造性探索,主要关注民国时期卢作孚领导下的四川北碚乡村现代化运动,以“见之于行事”的方式梳理其创造性 如何从不同方面、不同领域中迸发,汇聚成改造地方物质条件和社会面貌的改良运动,直至改变地方整体面貌、成为全国现代化模范的历史,希望为近代中国乡村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提供一种历史学的解释。书中重点关注,不同层次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的创造性互动,以及产生出连锁变化的创化过程。从民初到30年代中叶,北碚现代化的成就举世瞩目,从“匪盗猖獗,人民生命财产无保障、工农业生产落后的地区,改造成后来的生产发展、文教事业发达、环境优美的重庆市郊的重要城镇”,成为当时全国乡村现代化建设的模范,被誉为“将来如何建设新中国的缩影”。四十年代,李约瑟实地考察以后称赞它是中国“无疑的,最大的科学中心”。

北碚创造新世界的目标是“乡村现代化” ,尽管它只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侧影,但却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丰富面相。实际上,它是政治上的共和革命、经济上的工业革命、文化上的科学革 命的创造性组合。如卢作孚所说,现在中国的“内忧外患是两个问题,却只须一个方法去解决它。这一个方法就是将整个中国现代化。换句话说:就是促使中国完成现代的物质建设和现代的社会组织”。

“分析起来,第一是产业运动,第二是交通运动,第三是文化运动,第四是国防运动,皆各有其物质建设方面和社会组织方面。凡感觉到中国根本问题的人们,都应负起责任做这四个运动。”

北碚的“乡村现代化”建设有一个中心和两条主线。中心是以改造后的团练机构峡防局,招募四乡青年,顺应时代发展,重塑地方精英,改寓兵于农的“农兵”为寓兵于工的“工兵”,再将之投放到各项地方事业之中,推动事业发展,因应了共和政治和地方治理的挑战。两条主线是“现代的物质建设”和“现代的社会组织建设”,顺应了技术进步和社会演进的两股洪流。北碚的新世界创造代表着中国乡村进行早期现代化探索的宝贵经验,本质上它是一条“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 ,通过改造人来改变社会,通过“人的现代化”推动“乡村现代化”。

……

来源: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