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国作为欧洲航天局的主要出资方,现在不仅要维持原有份额,还打算追加资金,新成立的航天部早就盼着11月底的不来梅会议了。
德国联邦议院研究委员会里,那股航天技术的兴奋劲儿都快溢出来了。
欧洲航天局部长理事会要开听证会,专家们清一色呼吁加大太空投入,核心诉求特别明确:保护地球。
德国作为欧洲航天局的主要出资方,现在不仅要维持原有份额,还打算追加资金,新成立的航天部早就盼着11月底的不来梅会议了。
欧洲航天这几年确实有点“隐身”,看着SpaceX频繁发射火箭,中国航天稳步推进探月探火,俄罗斯也在调整太空战略,欧洲终于要拿出真金白银发力了。
德国宇航员亚历山大・格斯特,大家都叫他“太空亚历克斯”,在听证会上说得特别实在,太空投入不是可有可无的支出,而是关系到地球未来的关键投资。
德国在欧洲航天局里的地位可不一般,一直是主要出资国,之前就承担了不少强制性项目的资金。
现在航天部长多罗蒂・贝尔和四个有航天生产基地的联邦州长,一起表态要增加出资额,这可不是小打小闹。
更让人关注的是,德国防长还宣布了一个5年350亿欧元的“太空盾牌”计划,专门强化太空防御能力,连太空司令部都成立了,看来是要全方位布局。
本来以为欧洲航天可能还会慢慢摸索,没想到这次直接亮出了《2040年战略》,五个核心目标要在11月底的不来梅会议上最终敲定。
这五个目标看着挺全面,既有保护地球气候的,也有搞深空探索的,比如建月球基地、搞火星采样返回,还有提升欧洲自身的航天自主性,带动经济增长,顺便吸引年轻人投身航天。
德国的航天企业也没闲着,IsarAerospace刚拿到1.5亿欧元融资,目标就是打造欧洲自己的自主发射能力。
之前欧洲在火箭发射上多少有点依赖别人,现在自己搞研发,加上政府的资金支持,说不定真能在全球航天圈里重新站稳脚跟。
全球航天投资这两年涨得特别快,2025年单季就有35亿美元投入,欧洲现在加码,正好赶上这波热潮。
欧洲航天复兴可不是只喊口号,已经落地了不少实打实的技术项目。
2024年ESA和日本JAXA联合发射的EarthCARE卫星,堪称“云端侦探”,搭载了四种先进仪器,居然能从太空透视云层内部,这可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运行一年下来,已经发现了云和气溶胶在地球能量平衡里的关键作用,不少传统认知都被刷新了。
还有哥白尼计划,堪称地球的“数字孪生”工程,派出了一堆“哨兵”卫星在天上组网。
2024年底哨兵-1C发射后,整个观测网络的能力又升级了,现在还和IBM合作搞AI模型,能实时分析海量地球数据,预测气候变化趋势。
这些卫星就像地球的“贴身保镖”,不管是土地、海洋,还是大气、气候,任何变化都逃不过它们的“眼睛”。
2025年4月发射的“生物量”卫星更有意思,专门测量全球森林的碳储量,相当于给地球的“绿肺”做定期审计。
除此之外,监测地球磁场和温室气体的卫星也已经获批,加上在芬兰启动的“DestinationEarth”项目,欧洲正在搭建一个全方位的地球环境监测网络。
如此看来,欧洲说要保护地球,还真不是空喊口号,这些技术手段已经跟上了。
哲学家扬・福克尔说人类正在成为“太空殖民者”,这话听着有点宏大,但也不是没道理。
月球村、火星基地的构想虽然还没完全实现,但技术上已经在稳步推进。
不过我更认同另一种观点,现在全球化遇到一些挑战,反而更需要大家在太空领域合作。
国际空间站就是个最好的例子,不管各国之间有什么分歧,在太空探索上还得联手发力。
ESA现在也在和NASA、JAXA等机构合作,比如月球门户项目,就是要打造一个绕月空间站,为后续的深空探索铺路。
太空探索本来就是全人类的事业,单靠一个国家肯定不行。
欧洲这次加大太空投入,既想重拾先锋地位,也没忘了和各国合作,这种思路挺明智的。
说到底,欧洲航天这次的复兴,核心还是“保护地球”和“开拓太空”两条腿走路。
德国牵头加码资金,ESA敲定战略目标,加上各种先进卫星项目落地,欧洲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地球安全和太空探索做贡献。
11月底的不来梅会议,注定会成为欧洲航天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太空探索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欧洲现在的动作,既是对过去的弥补,也是对未来的布局。
希望这些投入能真正转化为保护地球的实力,也希望全球各国能在太空领域多一些合作,少一些竞争。
毕竟,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而太空是全人类的新边疆。
来源:木鱼脑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