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些,是最显性的答案。成都拥有1500个大大小小的公园,即使一天去一个,也需要四年之久,才能看完这些各美其美的风景。成都还拥有9800多公里的天府绿道,近乎绕地球四分之一周,它从家门口出发,贯通公园、河岸与田野。成都人的一年,“推窗可见雪山”的日子已超70天,
川观新闻记者 蒋君芳
11月18日,芙蓉花开的成都,迎来第五届公园城市论坛。此刻,距离公园城市理念在成都首次提出,已走过7年光阴。
7年,2500多个日与夜,公园城市理念已如呼吸般自然,深深沁入这座城市的肌理。
7年,关于什么是公园城市,2147.4万成都人,每个人都能道出一二:是星罗棋布的公园,是蜿蜒回转的绿道,是推窗可见的雪山……
这些,是最显性的答案。成都拥有1500个大大小小的公园,即使一天去一个,也需要四年之久,才能看完这些各美其美的风景。成都还拥有9800多公里的天府绿道,近乎绕地球四分之一周,它从家门口出发,贯通公园、河岸与田野。成都人的一年,“推窗可见雪山”的日子已超70天,“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千古名句照进日常。
2025年3月的一天,川西雪山群清晰地展现在成都市民眼前。C视觉摄影师 刘耀飞
但,如果只是简单地建公园、修绿道,承担起“公园城市示范区”责任和使命的,何必非成都不可?显然,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并非一道简单的“加法”。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座城市的生产、生态、生活之和,是不可变的空间总量。总量控制下,生态空间不可能无限增加。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最大化地做生态“加法”?
成都,既选择了“大开大合”的手法,持续推动城市格局从“两山夹一城”向“一山连两翼” 转变,彻底突破千年的自然约束,也同样费尽心思,做好“精雕细琢”的“绣花功”。
桥下空间、老旧厂房、社区角落等不起眼之处,不断被“唤醒”,转化为市民生活中的“金角银边”。成都通过场景植入、设施升级、功能叠加、社区融合等措施,累计建成966个“金角银边”点位,建成“回家的路”社区绿道4966条,“公园城市”的成果,正最大化地惠及每一位市民。
“加法”之外,还得做“乘法”。找到释放生态产品价值的有效途径和模式,是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使命所在。
市民在天府绿道骑行。川观新闻记者 李向雨 摄
一个常被提到的故事主角,是环城绿道。这条长达百公里的绿道,从规划之初就是奔着“造血”功能去的,沿线引入了露营、咖啡、马术等100多个商业项目,每年举办的赛事超百场,年均骑行超2000万人次,更有省外骑行爱好者专门来蓉解锁打卡。绿道,被成都“玩”出了各种花样,变得活力四射。
再回到“公园城市是什么”“公园城市怎么建?”的话题,其实有一个很简单而纯粹的回答:建人们需要的城市。
生活在城市的人们需要什么?他们需要的,不仅是触手可及的自然诗意,更是一份能够支撑梦想的稳定工作和收入。
要容纳下2147.4万人的“奋斗梦想”,成都必须要有足够大的经济体量。2018年,成为公园城市首提地的这一年,成都GDP为1.5万亿元,到2024年,这一数字已经升至2.3万亿元。在这一过程中,成都成为了全国第三个GDP突破2万亿元的副省级城市。
如果依赖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GDP的“天花板”近在眼前,难以支撑成都“公园城市”的梦想。7年来,成都所做的一切,是带着新发展理念的“魂”和公园城市的“形”,努力叩问高质量发展之路。
于是,我们在成都看到了国产动画电影“哪吒”的“问鼎”之路,看到了“类人思考”人形机器人的全国首发,还看到了“飞行汽车”的成功试飞……
沃飞长空自主研发的飞行汽车。沃飞长空供图
直到今天,人们也许都还描绘不出“公园城市”的全貌,但他们不自觉地被“公园城市”所吸引。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末成都常住人口增加了7.1万,成为我国4个常住人口超2000万城市中,唯一出现人口增长的城市。
许多人欣赏成都作为“公园城市”的反差感:
既是拼搏奋进的创新创造之城,也是近悦远来的巴适之都;
既有底蕴深厚的“巴蜀味”,又有优雅时尚的“国际范”;
既有鳞次栉比的“都市感”,又有悠然开阔的“乡野美”。
这种“反差感”,其实就是这座公园城市向世界递出的“新名片”: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奋进中的创新之城。
来源:川观新闻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