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院士忠告:这几种食物,最好少吃防癌变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8 10:37 1

摘要:腌制食品,比如咸菜、咸鱼、腊肉,被很多人当成“家乡味道”,尤其是冬天,饭桌上少不了。但你知道吗?这些“下饭神器”里,藏着一种叫亚硝酸盐的东西,在体内可以转化成亚硝胺,这可是被明晃晃列入一类致癌物的“毒王”。

一位92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说了句实话:“不是我们不知道怎么预防癌症,是我们太爱嘴巴了。”说得直白又扎心。

他不是在吓唬人,也不是靠空口说白话,而是看了一辈子的病人,总结出来的一句话。

现实是这样:你以为的一口“营养”,可能正是癌细胞最爱的自助餐。

腌制食品,比如咸菜、咸鱼、腊肉,被很多人当成“家乡味道”,尤其是冬天,饭桌上少不了。但你知道吗?这些“下饭神器”里,藏着一种叫亚硝酸盐的东西,在体内可以转化成亚硝胺,这可是被明晃晃列入一类致癌物的“毒王”。

胃癌高发地区,几乎都离不开腌菜文化——潮汕的咸鱼、东北的酸菜、川渝的泡菜,哪个不是“地标美食”?可胃癌发病率也高得吓人,不是巧合,是代价。

很多人还喜欢炖点汤,尤其是动物内脏,什么猪肝汤、牛百叶火锅,吃得津津有味。但你可能不知道,这类食物富含胆固醇、嘌呤和重金属残留,动物代谢废物可都储存在内脏里。肝脏作为解毒器官,本身就是污染重地。

经常吃,慢性中毒不说,还可能诱发肝癌、结直肠癌等。尤其是一些人天天喝“补汤”,结果补出个脂肪肝,血脂超标,连医生看了都皱眉。

还有一种“甜蜜的毒药”,就是高糖加工食品。蛋糕、奶茶、果冻……这些高糖高脂的“快乐源泉”,已经悄悄渗入我们的日常。你以为只是发福?不,糖是癌细胞最爱的能量来源之一。研究发现,长期高糖饮食会引发胰岛素抵抗,促进炎症反应,为肿瘤生长提供温床。

更别提肥胖本身就是多种癌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乳腺癌、胰腺癌、结肠癌……“甜一点”可能真不是“好一点”。

顺便说一句,很多人对烧烤类食物爱得深沉,夜宵摊上撸串、烤肉、炭火鱼,油脂滋滋作响才叫过瘾。但你知道吗?高温下脂肪滴在炭火上,飘上来的烟雾中含有苯并芘,这也是一类致癌物。

不仅如此,肉类在高温炙烤过程中会生成杂环胺,这种物质在小鼠实验中已被证实可导致肿瘤。吃一顿烧烤,也许你不会立刻生病,但“日积月累”这四个字,才是真正的杀伤力。

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健康陷阱”——罐头食品。很多人以为罐头是“杀菌密封”的代表,没啥问题。确实,从卫生角度说,它是干净的。但罐头中的防腐剂、糖分、盐分,才是问题所在。长期吃,可能不直接致癌,但会加重肾脏负担、诱发高血压、糖尿病,而这些慢病,都是癌症的温床。

有个很扎心的事实,现在医院里看到的癌症患者,很多都是“嘴造成的”。不是说他们爱吃垃圾食品,就是吃得“太放心”,太理所当然。你说“一个咸鱼能吃死人?”一个当然不能,但你天天吃、月月吃、年年吃,它就能让癌变的几率翻上几番。

不是说不能吃,而是你得知道“有风险”,别抱着侥幸心理往嘴里塞。

很多人有个误区,觉得“老人家吃了一辈子也没事”,其实你没看到的是,那些得病的人,很多也吃了一辈子。生病是概率事件,不是每个人都立刻有反应,但一旦中招,代价极高。

年轻人以为自己身体好,可以“扛得住”,但真到了扛不住的时候,往往已经来不及了。肿瘤不是一天长出来的,它是你过去十几年、几十年的饮食轨迹一点点“种”出来的。

再说一个让人警醒的现实:中国是全球癌症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2020年全球癌症新发病例约1930万例,其中中国占比22%,死亡人数占比超过30%。而我们饮食结构中的高盐、高油、高糖、高温,这“四高”饮食,是绕不开的核心问题。

以前有句老话,叫“病从口入”,现代医学完全认同这一点。

你今天吃进去的,不是简单的食物,而是未来的体检报告。尤其是你每天吃的那些“看起来没问题”的东西,才最危险。因为它们在你眼里早就“正常化”了,毫无警觉。

比如很多地方的油炸食品,从街边油条到炸鸡汉堡,几乎无孔不入。一口咬下去是香脆的满足,但你知道吗?反复高温煎炸的油,会产生反式脂肪酸和丙烯酰胺,这两种物质都和癌症挂钩。尤其是丙烯酰胺,世界卫生组织早就给它贴了“可能致癌”的标签。

而你每吃一口炸鸡,吃进去的不只是热量,还有潜在的风险。

也不是说这些食物就完全不能碰。关键在于频率、量和方式。你一年吃两次烧烤,问题不大,但你要是每周吃三次,那就别说“怎么突然查出来就是癌”。生活不是不能享受,而是要有“底线意识”。健康不是靠补品养出来的,是靠你每天的选择一点点守住的。

少吃腌制食品,控制高糖摄入,远离动物内脏油炸食物,这些不是“医生的神经质”,而是用来救命的建议。真正聪明的人,不是等生病了才改变,而是现在就开始做减法。

不是所有癌症都能预防,但你可以尽最大努力别给它机会。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2]俞梦赓,甘怡萍.高温烹饪食品中杂环胺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4,15(4):1023-1029.

[3]李雪,张明,王文斌.酱腌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与胃癌相关性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2023,50(12):891-895.

来源:内科谢医师讲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