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团用了三年,2017年3月19日,美团外卖宣布平台日完成订单量超过一千万,距离其2013年12月上线,过去了三年多的时间;京东用了56天,今年3月1日,京东外卖正式上线,4月15日日订单量达500万,4月22日订单量突破1000万单;在京东秒送的速度已经让外
外卖日均订单量破千万需要多久?
美团用了三年,2017年3月19日,美团外卖宣布平台日完成订单量超过一千万,距离其2013年12月上线,过去了三年多的时间;京东用了56天,今年3月1日,京东外卖正式上线,4月15日日订单量达500万,4月22日订单量突破1000万单;在京东秒送的速度已经让外界瞠目之时,淘宝闪购再一次将记录刷新,这一次是6天。
4月30日,淘宝“小时达”正式升级为“淘宝闪购”,由饿了么重点保障外卖配送服务。随着淘宝闪购的上线以及五一假期的到来,淘宝与饿了么持续加码面向消费者的补贴力度,大大激活了节日期间的外卖消费热情。
5月5日晚20:28分,淘宝闪购单日订单量正式超过1000万单,此时距离其上线仅仅过去了6天不到。
淘宝闪购订单量激增不止刷新了业界记录,还带动了饿了么多地订单整体爆发。据了解,包括重庆、深圳、广州、成都、徐州在内的60多个城市单日订单数量突破历史峰值,另有超过1500家品牌在饿了么的生意达到新高峰。
完美时刻 一场事先张扬的突袭
淘宝闪购仅用6天取得日订单量破千万的成绩至少说明了两件事,一是对于拥有数亿用户的电商平台而言,在即时零售赛道可以轻易做到快速起量,这意味着美团所构筑的外卖行业壁垒,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坚固;二是即使零售已经成为大厂博弈的战略级战场。快速起量的背后是资源的集中,淘宝与饿了么集合优势资源的快速下场,也宣告了即使零售正式进入“三国”时代。
在外界看来,淘宝闪购选择在五一期间下场是一场顶级阳谋。“在时间的选择上,淘宝下场时机堪称完美。”行业观察人士分析道,“一方面,五一假期本就是外卖旺季的开始,咖啡茶饮等高频次餐饮也都从此时开始起量;另一方面京东对商家的免佣政策也在5月1日结束,京东的补贴退坡后,淘宝对流量进行了完美承接。”
不可否认地是,京东在前期的高举高打确实起到了教育市场的作用,但在持续性上后劲不足,甚至出现了动作变形。据了解,临近4月末,不少京东合作商家在网上晒出了“要求承担50%补贴成本”的通知,另有骑手表示,京东的配送费大幅下降,超时罚款也十分频繁,骑手收入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高。
在京东旧力已衰、新力未生的时刻,淘宝的下场将其置于两难境地:百亿补贴继续跟进,可能会影响财务业绩进而影响证券市场表现;不再跟进则会将真金白银教育出的消费者和市场拱手让人。
况且集中资源优势的淘宝竞争力更加明显。彭博智库报告显示,“淘宝天猫更丰富的商品覆盖,加上饿了么成熟的配送网络,令淘宝相对两个竞争对手能够更好地控制成本压力。”
行业唯一的“电商+本地服务”最佳拍档
为什么巨头们都在涌入即时零售赛道?毕竟从商业模式上来看,即时零售并不是重大创新,无论是外卖还是小时达等即时配送业务均已存在多年。
答案是流量,外卖作为高频次消费行为,能为平台带来新的流量入口,这也解释了京东外卖为何没有单独开设App,而是放在了京东App的二级入口。与此同时,外卖业务带来的流量转化、辅以即时高效的履约体系,能让即时零售成为传统电商平台的第二增长曲线。
在这一赛道上京东和美团各有优劣,京东拥有商品的供给侧体系,但缺乏外卖商家生态和即时履约能力;美团拥有外卖的全领域基础设施,但在供给侧弱于传统电商平台。
京东和美团所欠缺的,恰巧淘宝闪购全都有。事实上,淘宝做闪购,并不是把饿了么再做一遍,而是结合二者的优势,放大“电商+本地服务”的协同效应,形成即使零售的范例。
同属于阿里巴巴体系内的淘宝和饿了么,在协同度上堪称最佳拍档。淘宝多年布局即时零售已有沉淀,推动一大批品类以及品牌投入;饿了么的社会化仓配、即时履约、超算平台、地图等能力已经走向成熟。
二者协同的优势在这场“突袭”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在消费端,淘宝闪购将联合饿了么共同补贴,规模超过百亿元,提供免单、大额优惠券等;在供给端,饿了么包括餐饮外卖的供给面向淘宝闪购全部开放,淘天在品牌电商商家的优势,与它们的城市仓、线下门店合作设立品牌即时零售旗舰店;在组织端,淘系内部所有和即时零售相关的业务将由淘宝闪购全面负责,饿了么全力协同。
阿里巴巴“最佳拍档”在最佳时机集中优势资源全力压上,这便造就了淘宝闪购6天干了京东56天这一结果,最终形成了“淘宝赚人、饿了么赚钱”的多赢局面。
淘宝闪购的“闪击战”也为京东打了样,即时零售真正的壁垒在于供给侧的丰富性、商物流的高效协同、以及即时物流的履约能力,这些能力并非短期内能建立起来的。
换言之,京东从仓配模式转型即时零售,大水漫灌之下确实能在短期收获流量,但从长远来看,即时零售基础能力的缺失会让其在后续竞争中处于劣势。
囿于第三 京东怕掉队
在外界看来,淘宝和美团“重仓”即时零售是早晚的事。事实上,无论是淘宝此前的小时达还是美团的闪电仓模式,都可看做即时零售的不同形态,二者对于即时零售的加码顺其自然,而京东则更像是仓促为之。
“京东已经错过太多发展机遇了,从早期的新零售,到前两年的直播电商、内容电商,再到现在的即时零售,京东总是缺乏提前布局从而落后于人,在落后之后,又带着‘战斗姿态’进入战场。”行业分析人士表示,“无论是此前采销直播间的‘碰瓷营销’,还是此番进入外卖赛道后和美团的‘口水战’,都暴露出京东战略准备不足,单纯依靠声量获取市场关注度的问题。”
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事实上,发展市场的最好方式是积极拥抱市场,而不是错过之后再通过“大喊大叫”博眼球。
早在去年1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便通过了《关于促进即时配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要加强鼓励引导,进一步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和支撑带动能力。要督促企业守好食品安全、配送安全等底线,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推动降低企业合规经营成本。
即时零售的到来本应是政策助推、市场响应、平台参与的水到渠成的过程,但在京东的参与下,市场出现了聒噪的声音。通过煽动舆论来破坏市场,无异于饮鸩止渴,不会有长期的结果。
事实上,京东的前期动员在挑动大众神经后,已经遭到了反噬。随着补贴退水、商家营销成本增长、骑手配送费减少等问题的发生,京东在各个流量平台上遭到了不少消费者、商家和骑手的“吐槽”。
有评论称,京东以“老三”向市场老大、老二发起挑战,发现是在错误的时间、面对错误的对手,以错误的方式,发起的一场错误的战争——老大和老二打仗,京东作为“老三”想分一杯羹,结果发现进入了战争的泥潭。
囿于第三的京东“叫声”越大,越能凸显其被未来抛弃的失落感和恐惧感,失落的是在电商领域的全面落后,甚至滑落至行业第四;恐惧的是对即时零售万亿赛道的错过和失去。
文章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来源:企业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