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史无前例,粤港澳协同发力,一体化再迈新台阶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8 10:31 1

摘要:广东、香港、澳门三支队伍挥着各自的队旗,并肩走进会场,这场景在全运会几十年历史里,还是头一回见。

第十五届全运会开幕式一播,全网都在刷粤港澳三地代表团的进场画面。

广东、香港、澳门三支队伍挥着各自的队旗,并肩走进会场,这场景在全运会几十年历史里,还是头一回见。

央视直播镜头里,这短短1分33秒的进场环节,4次切到国家领导人挥手致意的画面,这份重视程度肉眼可见。

本来想单纯看看赛事热闹,但后来发现,这届全运会藏着的门道远比比赛本身有意思。

粤港澳联合办赛,可不是简单凑个热闹,三个“史无前例”的操作,把大湾区的协同发展推到了新高度。

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那场231.8公里的公路自行车男子个人赛。

赛道从珠海出发,先过澳门大桥到澳门氹仔,再经港珠澳大桥到香港大屿山,最后绕回珠海香洲区。

运动员全程不踩刹车,平均时速40公里,前后6次跨境通关。

搞不清以前跨境手续有多麻烦的人,怕是体会不到这次“无感通关”有多香。

三地海关创新出“前置查验、全程封闭、无感通关”的模式,运动员手环上装了RFID射频识别设备,全程自动核验不用接触。

这技术要是后续用到大湾区日常口岸,三地居民来往可就更方便了。

为了让赛事顺畅,配套的制度创新也跟上了。

海关总署允许用“ATA单证册”办理比赛用品进出境手续,内地、香港、澳门海关都认可。

不用准备三套不同文件,还能在特定时限内免缴关税,大大降低了办赛成本。

另外,赛事票务、媒体转播、安保指挥这些数据,也实现了三地实时共享,以前的信息壁垒被彻底打破。

大湾区早就有了密集的交通网络,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这些工程,让“一小时生活圈”成了现实。

但在市场规则、标准对接这些“软联通”上,一直存在不少阻碍。

很显然,这次全运会就是一次极限压力测试,逼着三地在时间紧、零容错的场景下,把协同能力拉满。

另一个让人意外的点,是这届全运会居然没新建任何大型场馆。

超过9成的比赛场馆,都是由现有场馆改造而来,广东奥体中心就是其中之一,升级后完全能满足赛事需求。

现在很多地方办盛会总爱搞大拆大建,十五运反其道而行之,反而更让人觉得务实。

这背后其实是国家明确的导向,城市建设要从“摊大饼”式的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

把钱花在现有资源的优化上,比盲目新建靠谱多了。

大湾区本身就是存量挖潜的“富矿”,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不到全国面积的0.6%,经济总量却占了全国近九分之一。

2024年大湾区GDP已经达到14.79万亿元,和东京湾区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华为、腾讯、比亚迪这些领军企业,还有全国近六成的人形机器人企业,都聚集在这里,产业实力相当雄厚。

如此看来,十五运不是孤立的盛会,而是大湾区发展的一个缩影。

最近这几年,大湾区的好消息就没断过。

2026年APEC会议要在深圳举办,深圳也成了继上海、北京之后,第三座举办该会议的中国城市。

香港迎来了企业“抢滩潮”,阿里、蚂蚁、美团、小米这些企业纷纷入驻,2025年前10个月就有80家企业上市,跨境资产规模预计能达到2.9万亿美元。

广州白云机场T3航站楼正式开通,拿下“全球最大单体机场”的称号,链接全球资源的能力更强了。

回到开幕式上那支联袂进场的代表团,广东作为承办全运会次数最多的地方省份,第三次办赛还拉上香港、澳门,本身就传递出强烈的信号。

粤港澳同根同源,文化相通,民俗相近,长期以来人员往来频繁。

开幕式“同根同源、同心同缘、同梦同圆”三大篇章,更是把这份羁绊展现得淋漓尽致。

毫无疑问,这届全运会的三大“史无前例”,都是为大湾区协同发展铺路。

从三地同框亮相当传递的身份认同,到跨境办赛倒逼的“软联通”突破,再到存量场馆改造践行的发展转型,每一步都踩在了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点子上。

体育盛会从来都不只是体育的事,它是制度创新的试验场,也是区域崛起的“加速器”。

十五运给大湾区带来的,不仅是一场精彩的赛事,更是协同机制的完善和发展理念的升级。

未来的大湾区,随着“拆墙”“合体”的速度加快,必然会释放出更大的发展潜力,在全球城市群竞争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来源:律行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