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刷短视频,一位山东大叔把刚蒸好的馒头掰开,乳黄色的断面里嵌着星星点点的麸皮,弹幕瞬间刷屏——“这颜色才对味”“小时候的面香回来了”。
“面粉也分‘粗粮’和‘细粮’?
”昨晚刷短视频,一位山东大叔把刚蒸好的馒头掰开,乳黄色的断面里嵌着星星点点的麸皮,弹幕瞬间刷屏——“这颜色才对味”“小时候的面香回来了”。
镜头切到包装袋,赫然写着“颗粒面粉”,价格比普通特精粉贵一倍,评论区却齐刷刷喊“值”。
那一刻,厨房里的半袋雪花粉突然显得有点苍白。
贵,确实有贵的道理。
中国粮油学会刚出的年报里,颗粒面粉销量去年蹿了四成二,河北邯郸甚至出现“石磨颗粒面粉”专营店,门口排队的大爷大妈不为别的,就冲着“麦胚留得多”。
麦胚是啥?
就是麦子最里层那个小黄点,维生素E、镁、锌全锁在里面,普通面粉在钢磨高速旋转的高温里早被甩掉了。
农业大学4月发表的论文更直接:同样100克面粉,颗粒款的阿魏酸含量是雪花粉的2.3倍,这玩意儿抗氧化能力堪比蓝莓,价格却只要蓝莓的零头。
可也别急着把雪花粉扔进垃圾桶。
上周“老饭骨”做了场直播测试:拿颗粒面粉蒸馒头,不按老法子来,成品硬得能当乒乓球。
老爷子支了个招——三揉三醒,每次静置15分钟,让粗麸吸足水分,再加1%谷朊粉补强筋力,出锅的馒头蓬松度直接飙40%。
弹幕飘过一句“原来不是面粉矫情,是人没对上暗号”,瞬间被点赞顶到热一。
口感之外,血糖曲线才真让人动心。
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偷偷做了个小型试验:同样50克碳水,颗粒面粉做出的面条GI值比雪花粉低15个点,糖尿病前期的大姐吃了两星期,早餐后的血糖峰值从9.8降到8.2。医生叮嘱她“别高兴太早,冷藏保存别超过仨月,麦胚里的油脂酸了会发苦”,大姐连连点头,转头就把冰箱抽屉清空,专宠“颗粒款”。
钱包也在说话。
超市货架上,5公斤雪花粉标价28块,旁边石磨颗粒面粉59块,再往里走还有“胚芽保留型”,敢卖到80一袋。
导购小姑娘补刀:“贵是贵,可一斤面粉多搓六七个馒头,全家吃一周,摊下来一天也就多一块多,连杯豆浆都买不到。
”算法更精的是年轻宝妈:她把两种粉按3:7混,孩子不吃出麸皮却多补了膳食纤维,蒸出来的包子白白净净,老公都没发现偷梁换柱。
说到底,面粉没有高低贵贱,只有适不适合。
想找回童年麦香,愿意多花一分钟揉面,颗粒面粉就是时光机;赶时间做蛋糕,追求入口即化,雪花粉仍是扛把子。
国家粮食局的新版《主食营养指南》说得很滑头:健康人三七开,三高人群五五开,小孩辅食选超微粉碎款。
翻译成人话——别把粗粮当药,也别把细粮当罪,搭配着吃,才是人间烟火。
昨晚那位山东大叔更新了下一条视频:镜头对准案板,雪花粉和颗粒粉各倒一半,大手一搂,麦香混着麸香直冲镜头。
他咧嘴一笑:“别争了,麦子在土里就是一家人,到咱肚子里也得搭伙过日子。
”弹幕罕见地安静三秒,然后齐刷刷飘过同一句话——“今晚就回家蒸一锅”。
来源:三餐食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