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6日,记者从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西北片区“十五五”牧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获悉,作为全国饲草产业“镰刀湾”核心区,宁夏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区位优势,通过品种优化、科技赋能、产业集聚、生态修复等多维发力,饲草产业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
11月16日,记者从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西北片区“十五五”牧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获悉,作为全国饲草产业“镰刀湾”核心区,宁夏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与区位优势,通过品种优化、科技赋能、产业集聚、生态修复等多维发力,饲草产业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为全区草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绿色根基。目前,全区已培育各类饲草新型经营主体101个,年加工能力达121万吨,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等多元发展模式。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宁夏盐池综合试验站站长王占军介绍,2024年,宁夏人工饲草种植总面积达488万亩,年产饲草1382万吨,其中全株玉米青贮905.5万吨、苜蓿干草80.2万吨,加工利用农作物秸秆259.8万吨,饲草自给率达82.1%,有效支撑全区88.5万头奶牛、261.5万头肉牛及1605.9万只肉羊的养殖需求。
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宁夏盐池综合试验站站长王占军介绍宁夏饲草产业情况。
在品种布局上,宁夏精准匹配不同生态区域需求,筛选发布苜蓿、青贮玉米等主导品种40个,构建起引黄灌区以苜蓿、青贮玉米和小黑麦为主,中部干旱带以青贮玉米、燕麦为主,南部山区以苜蓿、饲用高粱为主的区域化布局,16万亩苜蓿高效生产示范区平均增产20%。
同时,建立青贮玉米、苜蓿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灌区玉米青贮干物质和淀粉含量均超30%,优于国家一级标准;灌区苜蓿干草亩产达1000-1200公斤,一级干草比例过半。苜蓿裹包青贮技术实现突破,粗蛋白含量提升至18%-22%。“小黑麦+青贮玉米”等“一年两茬”复种模式推广5万余亩,亩均经济效益提高15%以上,显著提升区域牧草供给能力。
此外,宁夏持续加大草原生态修复力度,依托2971万亩草原资源,筛选出适宜退化草原改良的蒙古冰草、牛枝子等优良乡土牧草,累计完成草原生态修复177万亩,退化草原综合改良技术示范推广130余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从禁牧前的35%提升至56.7%。(宁夏日报记者 马越 文/图)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