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次回到肥城市汶阳镇的乡村,总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昔日路边的秸秆堆、沟渠里的垃圾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平整干净的街巷、绿意盎然的庭院;曾经昏暗的村道装上了明亮的路灯,闲置的坑塘变成了能垂钓休闲的小公园,村民们茶余饭后聚在广场上聊天散步,脸上满是惬意与舒心。汶
#印象肥城#环境焕新乡村兴 民心凝聚幸福来——有感于汶阳镇人居环境整治实践
每次回到肥城市汶阳镇的乡村,总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昔日路边的秸秆堆、沟渠里的垃圾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平整干净的街巷、绿意盎然的庭院;曾经昏暗的村道装上了明亮的路灯,闲置的坑塘变成了能垂钓休闲的小公园,村民们茶余饭后聚在广场上聊天散步,脸上满是惬意与舒心。汶阳镇的人居环境整治,不仅改变了乡村的“颜值”,更温暖了乡亲们的日子。
人居环境整治,最难的是改变“旧习惯”、凝聚“众人心”。汶阳镇坚持党建引领,党员干部带头清扫街道、清理沟渠,用实际行动带动群众参与,让“要我美”变成了“我要美”的自觉行动。就像西徐村的村民们,从一开始看着干部干,到后来主动收拾房前屋后,甚至一起参与“美丽庭院”建设,用家庭“小美”汇聚成乡村“大美”。这让我明白,美丽乡村不是单靠干部“干出来”的,而是干群同心“建出来”的,只有人人把村庄当作家,才能让环境整治真正落地见效。
更难得的是,汶阳镇的整治不搞“表面功夫”,而是追求“内外兼修”。他们不仅清理垃圾、硬化道路,还通过文化墙绘传播文明理念,挖掘书法文化打造特色广场,让乡村既有“干净整洁”的面子,更有“乡风文明”的里子。如今走在村里,既能看到垃圾分类后的有序摆放,也能感受到邻里互助的淳朴民风;既能欣赏到河道沟渠的清水碧波,也能体会到文化浸润的独特韵味。这种“颜值”与“内涵”并重的整治,让乡村不再只是“住着舒服”,更“活得有味道”。
最让人安心的是,汶阳镇用长效机制守住了整治成果,避免了“一阵风”式的整改。定期督查、常态管护,让“一时美”变成了“长久美”。这就像过日子,打扫干净只是第一步,坚持维护才能一直整洁。现在村里有了明确的管护责任,有了大家共同遵守的村规民约,甚至还有积分兑换这样的小激励,让维护环境变成了日常习惯。这种“建管并重”的思路,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长久之计。
看着汶阳镇的变化,我深深体会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来不是“小事”,而是关乎群众幸福的“大事”。它改善的是居住环境,凝聚的是民心士气,更激活了乡村发展的潜力。当村庄变得干净宜居,不仅乡亲们的幸福感倍增,也能吸引城里人来体验田园生活,带动采摘园、农家乐发展,让农产品不愁卖、年轻人愿意回乡创业。这正是“环境美”带动“产业兴”,“产业兴”促进“生活富”的生动实践。
汶阳镇的实践告诉我们,美丽乡村的画卷,需要以党建为笔、以民心为墨、以机制为纸,用心描绘才能长久鲜活。如今的乡村,既有“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自然之美,又有“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人心”的人文之暖。这样的变化,让我们相信,只要干群同心、久久为功,就一定能让更多乡村焕发新活力,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行香子·人居环境整治
汶水之阳,秋尽冬藏。整人居,全域新妆。党旗引路,干群同忙。扫街边草,沟中秽,院旁荒。
内外兼修,意蕴绵长。破陈规,美德传扬。机制长守,岁岁芬芳。绘乡村景,民安乐,业兴旺。
来源:鱼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