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知道,这些运费、成本、时效等数据分散在十几个表格中,手动统计至少需要半天时间;而且把所有的数据都计算完成至少要花上大半个月的时间!这哪里还有时间去写方案?
“物流数据一团乱麻,老板却说明天就要汇报成本优化方案?”
要知道,这些运费、成本、时效等数据分散在十几个表格中,手动统计至少需要半天时间;而且把所有的数据都计算完成至少要花上大半个月的时间!这哪里还有时间去写方案?
其实问题很好解决,只需要搭建一个可视化看板,就能把这些数据集中起来,这样就很好分析了。你看,这份物流分析看板上面的数据是不是很清晰?基本信息、送货情况等都能显示出来。这份物流分析模板链接我放在这儿了,需要自取:(复制到浏览器打开)
那么现在来看看我是怎么做的。
要知道,传统物流管理有三大致命伤:数据滞后。月底才能汇总数据,错失调整时机;指标割裂。成本、时效、服务质量无法关联分析;归因困难。运费暴涨时,难以快速定位问题线路。
我们可以用数据分析工具打通数据流,让分析从事后补救变为实时预警。
明确了价值,接下来就是具体规划。 搭建看板前如果跳过设计环节,很容易陷入反复修改的困境。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直接做图表不行吗?但事实是,没有清晰的目标,图表只是装饰品。
首先要明确我们搭建看板的目的是什么:成本监控。自动计算单票运费占比,预警异常费用;时效分析。对比计划时效与实际送达时间;质量评估。按区域统计破损率与客诉率。
这就是我用FineBI搭建的物流分析看板,直接拖拽组件就能生成可视化图表,还能自助分析数据,节省了大把的分析和写代码的时间,操作简单方便,小白也能快速上手。工具体验地址:(复制到浏览器打开)
工具选型原则:
数据整合:直接连接ERP、CRM等系统,FineBI支持接入多个数据源,就算数据分散了也不用担心。有了清晰的蓝图和工具,我们进入核心的实施阶段。
原始数据往往存在三个问题:字段缺失、格式混乱、关键指标未计算。我使用FineBI的数据准备功能进行了以下处理:
新增计算字段:使用IF函数标记超时订单。统一地址格式:通过分组功能将相似地址归类。建立数据关联:连接分拣情况和品规分类。要知道,看板布局决定了信息的传递效率。
比如这份分拣运行看板:
顶部:实时信息、分拣情况和品类规划。底部:分拣卷烟品规、实时故障情况。通过FineBI的联动分析功能,将“品类规划”与“实时故障情况”关联查看后,就可以分析出设备效率和质量对生产产品质量的影响,从而得到优化方案。
为了看板的美观,这里还要注意必须遵循三个原则:
1.一致性:同一指标使用相同颜色编码;
2.聚焦性:关键指标使用特殊标记突出显示;
3.可操作性:设置筛选组件,支持按时间、区域动态查询。另外,FineBI还能将同一个分析主题中的同一组件添加到该分析主题下的不同的仪表板中,进行组件的重复使用。
在共享看板前,还需要进行验证:
1.数据准确性:比对分析结果与原始数据;
2.性能测试:多用户同时访问的响应速度;
3.权限配置:按部门设置数据查看范围。
完成搭建只是第一步,真正的价值在于持续使用和优化。
我相信在搭建看板后会有人问“为什么我的看板没人用?”原因无非有以下三点:
过度复杂:使用过多的图表类型,影响阅读效率。指标堆砌:首屏展示有多个核心指标(指标数>6)。忽略交互:没有设置必要的筛选和钻取功能。在物流方面,除了货物、运输,其实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就是设备。用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你,设备好不好决定了你产品生产的质量好不好、生产效率高不高以及成本费用的花销情况。所以我们还得要实时监控设备故障率,当故障率达到一定数值时就要提醒员工进行设备故障排查和维修。
比如这里我们可以利用FineBI的条件格式功能,设置当故障率>40时自动标红预警,大幅提升了看板的实用价值。
避开了这些陷阱,看板才能真正发挥决策支持作用。
总结这里要知道,有效看板=精准目标×清洁数据×业务导向可视化。你可以从最基本的指标开始,我一直强调,数据是负担,而是驱动业务优化的强大引擎。
搭建看板就需要: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源→搭建看板框架→进行可视化设计→实施验证和发布。
这就是数据分析的真正价值:不是增加工作量,而是通过智能化手段,让工作变得更简单、更高效。
来源:数据分析不是个事儿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