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丁蜀镇一走进去,巷子窄,土墙低,门口晒着半干的坯子,手一摸,有温度。
从福建回到家,心还在江苏宜兴那片紫砂味里打转。
脚落地那一刻,脑子就蹦出五个印象,像五个小钉子一样扎在心口。
第一件事是壶。
宜兴的壶,不是样子货,是真拿来用的家伙。
丁蜀镇一走进去,巷子窄,土墙低,门口晒着半干的坯子,手一摸,有温度。
紫砂的泥叫“五色土”,红泥、紫泥、段泥、绿泥、黑泥,师傅说看色不算,得看气孔,茶汤往里走一层,味道往外吐一层。
学名听不懂,拿起盖子轻轻一敲,回声哑一点,心里就踏实。
老街上能看到“供春”的故事。
明代有个小伙子在王府做园丁,看到树瘿的纹路,手一痒,做出第一把像树皮一样的壶。
后来人都叫它供春壶。
博物馆里有摹本,样子朴,线条干净,站在玻璃前沉了半分钟,脚底板开始发麻,脑子开始想回家要把绿茶换成岩茶试一把。
丁蜀陶瓷博物馆馆小不挤,展柜不高,眼睛能贴过去看。
从秦汉到清末的器型排一排,壶钮像瓜蒂,嘴像鸟喙,盖缝严,茶香不逃。
工作人员会拿出一块原矿泥给摸,指肚发涩,不粘手,茶客听见这触感,表情都松下来了。
第二件事是湖。
太湖边的风,带着湿气,打脸不疼,像有人用袖子擦过。
竹海在宜兴西南,山坡一层一层往上走,竹叶像洗过的碗一样亮。
晴天光点往地上掉,像撒盐。
竹海有天空步道,钢栈桥悬着,往下看,人会收腹,手会下意识去摸扶手。
上去别穿长裙,风一吹会尴尬。
山上有个小亭子,叫凌云亭,名不大,视野开阔,能看见太湖亮一下又暗一下。
午后薄雾起,山像躲躲藏藏的小孩。
古人给这片竹子起过雅名,叫万顷烟波,有点飘,眼前一对比,就理解了。
宜园是私家园林,明代款式,水池不大,石头很会站位。
墙开了小窗,叫漏窗,框住一角天,像手机壁纸。
走廊有回声,小孩跑起来,鞋底啪嗒啪嗒,老人笑出声。
竹影扫到墙上,像写字,风一停,字就擦掉了。
第三件事是吃。
宜兴人把早饭当正事。
一笼小笼,皮薄,汤清,筷头一挑就破了,趁热吸一口,舌尖不烫,胃先暖。
旁边一碗玉兰饼切块,豆沙甜度低,不打头。
本地人嘴里念“阳羡茶”,唐代《茶经》里就点过名,说此地茶清、苦尽回甘。
山里茶园不高调,矮矮的,有竹林当墙。
清明前后采一批鲜叶,锅一热,手就忙,守锅的人肩膀起小泡,笑着说值。
茶汤入壶,三爿水,壶盖一扣,等两首歌的时间,茶起香。
菜要点簖蟹,太湖的,秋天肥,春天瘦,店里会提前给扎好,蒸出来黄一抹,手一抹,黏到指甲缝,回去洗两遍还有味。
本地有道叫“砂锅鱼头”,汤白,豆腐厚,鱼刺多,吃相难看,抬头一看,旁边桌也这样,脸就松了。
夜里有小摊,卖糯米藕,切开像井盖上的格子,红糖汁粘嘴唇,走两步再舔一下,幸福感来得很土很直接。
第四件事是路。
宜兴的路好开,坡缓,弯不急,自驾舒服。
从无锡东上高速,进宜兴三十多分钟,车窗外是绿,眼睛舒服。
到丁蜀镇,把车停老街外的公共停车场,步行五分钟就能进核心区,黄昏之后人多,车别往里挤。
周末中午竹海停车位紧,早点去,把车停在山脚的二号停车场,坐摆渡车上山,省力。
工作日出发,人少,价格低。
住宿尽量选市区和丁蜀之间,开去竹海三十分钟,开去太湖三十分钟,像扇面一样铺开,哪边都不远。
高铁有宜兴站,在城北,出站能接到市区的BRT。
别坐错到宜兴东,那是规划名,导航会绕。
苏南硕放机场落地,地铁转高铁,时间算两小时左右,算上排队,三小时拿下。
公交能到景点门口,但换乘多,站与站之间有风,冬天会冷,夏天会晒,老人小孩不太合适。
打车价格友好,短途够用,跨景点不划算。
骑行可以玩市区和太湖绿道,丁蜀到竹海那段不建议上,坡长,太阳不讲理。
第五件事是人情。
宜兴人的话不多,手上活不停,心思在东西上。
壶店不逼单,茶泡起来先给喝,说好再说价。
看壶别一上来要大神款,年轻师傅做工也稳,价格友善,用起来也顺手。
挑壶有几招,盖子扣上,水平轻旋,松紧适中算好,注水不断,出水成柱,收水干脆,桌面不湿,合格。
壶别贪大,纯手泡两人喝,250毫升左右刚好,茶味稳定,不心累。
茶叶买新不买艳,香气别像香水,耐泡才是本事。
竹海小卖铺会劝你买风筝,说山风大,好飞,其实山谷风乱,不太好收,孩子开心一会,家长回头收线半天,按耐心程度决定。
吃饭看队伍长短,不要只盯网红榜,走两条街,找老字号,门口坐着本地老人,手里拿牙签慢慢剔牙,那家基本没错。
晚上沿太湖骑小电驴,风吹过来,像翻书,耳边是水打岸的节奏,一下一下,不吵,像催眠。
路边小卖部放收音机,播的是评弹,听不清词,韵味绕到后脖颈,一阵一阵。
历史这块,宜兴不只壶。
古名阳羡,春秋属吴,后来越,山里出士人,唐代陆羽写《茶经》,把阳羡茶写进去了,茶一下有了名。
宋代文人喜欢这地,苏东坡被贬来无锡,常来阳羡喝茶写字,说“人间清赏莫如茶”,后来“阳羡清心”这四个字就刻在小亭匾上。
明清的窑火把这城熏出味道,黄龙山、赵庄山、黄石山这几处出矿泥,讲究人叫“原矿”,意思是没掺杂。
民国后有个叫顾景舟的,做壶做了一辈子,线条像拉紧的弓,不多一分,不少一分。
小镇巷口挂着他的照片,路过的人都会抬一下头。
文人气是有的,市井味也不轻。
早市一开,豆腐摊冒白气,油条伸长了个懒腰,卖菜的大爷口罩挂耳边,吆喝像打锣。
买点野葱,回去剁成末,拌酱油,蘸白切鸡,一碗米饭能多添半碗。
住哪儿,有三类。
市区商务型,干净,停车方便,晚上能逛小吃街。
丁蜀客栈型,有壶有茶,老板会聊泥料,住下就像借住朋友家。
太湖边度假型,窗开出去就是水,清晨有船过,汽笛像打呵欠,价格看季节,梅雨季便宜,金秋贵一截。
订前看差评,关注隔音、卫生、热水、地下车库,这四个点踩中一个,心情会打折。
省钱有法子。
周中来,房价能低两三成。
竹海提前一天在网上买联票,省十几块,一家人就能再加一杯奶茶。
壶别在景区门口买,走进镇里,找工作室,价格更实,能看师傅手上功夫。
茶叶试喝再拿,不要买大罐,先买半斤,回去试水土,合适再回购。
避坑也要说清。
“原矿”“半手”“全手”这些词看着玄,听清定义再下单。
贵不等于好,看手感,看自己喝法。
网红打卡点排队拍照,后面队伍催,拍不到满意,不如退一步找角落,竹影和墙角一样出片。
太湖边夜风凉,穿一件薄外套,不英雄。
竹海防蚊液要备,山里蚊子像特派员,盯上就不走。
手机信号在山里会跳,导航提前缓存,省得乱。
行程给一个实打实的。
两天一夜,自驾最稳。
第一天上午丁蜀看壶,博物馆一小时,老街两小时,午饭在镇上,点砂锅鱼头和青菜,下午去宜园转一圈,傍晚开到太湖边看光照水面,夜里吃糯米藕和小笼,回酒店泡脚。
第二天一早上竹海,九点到,走天空步道,坐索道上山,腿力好的走下山,午饭山下土菜,下午回城,沿绿道骑行一小时,茶馆收尾,带两包阳羡茶,带一把顺手壶,走人。
三天两夜,可以加一个善卷洞。
洞里一年四季温度稳,夏天像进冰箱,冬天像进被窝,钟乳石像冻住的浪花,灯光别看太久,眼睛累,出洞喝碗豆腐花,甜一点,缓缓神。
说到末了,把五点印象钉牢。
壶真,湖净,菜鲜,路顺,人厚。
不张扬,不作秀,不轰炸。
像一口慢火汤,表面不起泡,里面在翻滚。
回到福建的厨房,拿出新壶,烧一壶水,洗壶一次,投茶一撮,热水绕一圈,香气顶到鼻梁。
窗外有雨,手心有热。
心里想的还是那句话,慢点,别忙,宜兴这座城,吃得住慢。
来源:那一刻的思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