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想换电脑的朋友怕是最有体会,随便点开电商平台一看,同款笔记本比年初贵了小一千。
最近想换电脑的朋友怕是最有体会,随便点开电商平台一看,同款笔记本比年初贵了小一千。
本来以为只是短期波动,但后来发现这波涨价根本停不下来,罪魁祸首就是咱们平时不怎么关注的存储芯片。
咱们先从最直观的内存条说起,年初的时候,主流品牌的DDR416GB内存条才200多块,现在一查价格,直奔四五百去了。
更别提DDR5内存条,价格直接涨到了以前的三倍,以前花一千能拿下的配置,现在得掏三千。
身边有朋友吐槽,本来想等等降价再组装电脑,结果越等越贵,无奈之下只能咬牙下单。
聊完消费者的感受,咱们再看看手机厂商们的难处。
现在各大手机厂商手里的存储芯片库存,普遍都不够两个月用,更夸张的是,有些厂商库存只剩3周了。
小米、OPPO、vivo这些大厂,都已经悄悄暂缓了存储芯片采购。
为啥不敢买,还不是上游的美光、三星、SK海力士这三大巨头太狠,报价跟坐了火箭似的一路飙升,一口气涨了50%。
这哪里是做生意,简直就是明着“抢钱”。
这波涨价让上游原厂赚得盆满钵满,就说美光吧,2025财年的净利润直接冲破600亿大关,相比之前暴涨了整整十倍。
股价更是离谱,从今年4月到现在,硬生生涨了三倍。
三星和SK海力士也没差,三星2025年第二季度存储芯片业务营收涨了不少,SK海力士的高带宽存储产品价格涨幅更是吓人。
三大巨头能这么肆无忌惮地涨价,说白了还是因为垄断。
全球存储芯片市场,这三家的市占率加起来超过90%,几乎没有竞争对手。
更关键的是,他们还搞起了“限产保价”,2024年底就相继宣布削减普通存储芯片产能,把大部分产能都用来生产AI需要的高性能存储了。
消费级存储产能一少,价格自然就上去了。
反观下游的手机厂商,日子就难过多了。
国内某头部手机厂商供应链人士透露,现在中低端机型库存压力最大,高端机型因为预留库存较多暂未受影响。
有些中小手机厂商更惨,因为存储成本上涨,被迫缩减产品线,市场份额都降到1%以下了。
渠道商倒是趁机囤货惜售,深圳华强北的存储芯片批发商,库存周转率从30天延长到60天,赚差价的空间超过30%。
如此看来,整个产业链呈现出“有人狂欢有人愁”的局面。
上游原厂躺着赚钱,中游厂商艰难扛压,下游消费者最终买单。
这种不平衡的状态,短期内恐怕很难改变。
搞不清的朋友可能会问,存储芯片怎么突然就成香饽饽了?毫无疑问,AI就是背后的最大推手。
存储芯片说白了就是存数据的“仓库”,而AI现在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胃王”,把全球的存储芯片产能几乎全给吞了。
谷歌、微软、亚马逊这些国际科技巨头,光是明年一年,就要掏出2.8万亿人民币建AI数据中心。
咱们国内的阿里也不含糊,直接宣布3年要投3800亿在AI领域。
单台AI服务器所需的存储容量,是普通服务器的8到10倍。
这些海量的数据中心,需要大量高性能存储芯片来存数据、处理数据。
三星、美光这些原厂,自然会把产能向高利润的AI存储倾斜。
消费级存储产能一不足,供不应求的局面就出现了。
中芯国际都已经正式预警,说明年汽车行业和手机行业都会面临严重的存储器短缺问题,到时候不仅是涨价,可能还会出现部分产品缺货的情况。
那么问题来了,普通消费者该怎么办,个人觉得,刚需用户真的可以考虑早买早划算。
比如学生党、职场人士,需要用手机、电脑来学习工作,与其等着涨价,不如现在下手。
非刚需用户可以选择“降配过渡”,比如先买个8GB内存的机型,后续再升级,或者用移动硬盘、云存储暂时缓解存储压力。
还要提醒大家,涨价潮下不良商家可能会趁机以次充好,比如卖翻新存储、虚标容量的产品。
所以购买的时候,一定要通过官方渠道,别贪小便宜吃大亏。
另外,现在二手市场上成色较新的笔记本电脑价格也涨了,要是不介意二手,也可以作为一个选择。
从长期来看,国产存储芯片正在加速突围。
长江存储128层3DNAND良率已经提升至90%,已经供应部分国产手机厂商。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也重点投向存储芯片领域,总规模超3000亿。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随着国产产能的释放,咱们就能摆脱对进口存储芯片的依赖,存储价格也能回归理性。
这波存储芯片涨价,本质上是AI时代需求爆发与行业周期共振的结果。
它不再是行业里的专业术语,而是实实在在影响着每一个人的钱包。
往后买电子产品,可得多留个心眼,看清行业趋势,才能更好地守护自己的钱包。
来源:冷秋月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