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4年南京的一个剧场后台,没有繁文缛节,没有贵重礼品,一位来自诸暨的年轻演员向着越剧大师徐玉兰,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这一拜,拜定的不仅是一段师徒缘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艺术传承使命。从那一刻起,钱惠丽这个名字,便与徐派艺术的血脉延续紧密相连,她用自己的艺术
引言:一躬鞠下,一生笃定
1984年南京的一个剧场后台,没有繁文缛节,没有贵重礼品,一位来自诸暨的年轻演员向着越剧大师徐玉兰,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这一拜,拜定的不仅是一段师徒缘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艺术传承使命。从那一刻起,钱惠丽这个名字,便与徐派艺术的血脉延续紧密相连,她用自己的艺术生命,诠释了何为承上启下,何为守正创新。
第一章:承——严师淬炼,得其真传
钱惠丽的传承之路,始于两次至关重要的会面。
初遇的紧张与启蒙: 1981年经“老祖宗”周宝奎引荐,初出茅庐的钱惠丽借了条裙子,紧张得浑身发抖地在徐玉兰面前唱了几段。正是这份青涩与潜质,引起了徐玉兰的注意。这次初见,徐老师便为她点明了艺术的方向:小生要“柔中有刚”,并示范了徐派刚柔相济的唱腔精髓,叮嘱她练好形体和科学发声。这堪称是徐派艺术的“第一课”。
正式的拜师与重塑: 1984年的正式拜师,开启了真正的淬炼。徐玉兰对钱惠丽原有的《红楼梦》表演进行了颠覆性的再造。她手把手地教,从台步的幅度、扇子开合的角度,到唱腔中尾音的收放、气息的强弱,逐字逐句,细致打磨。尤其在《哭灵》一折中,对“问紫鹃”段落的处理要求极高,那种从裂帛高音转向气声哽咽的极致转换,师徒二人反复锤炼了数十年。徐玉兰的“严”,是将艺术标准刻进弟子骨子里的执着。
第二章:悟——灵心慧质,风骨自成
严师出高徒,而高徒亦需有超凡的悟性。钱惠丽的“慧”,体现在她能迅速领悟艺术的本质。
从形似到神似: 徐玉兰一句“演小生以后少穿裙子”的提醒,让她豁然开朗——艺术并非表面的模仿,而是要从内在气质和每一个生活细节中去贴近角色。她录制的《红楼梦》唱段,曾让徐玉兰本人误以为是自己的录音,这证明她已完全吃透了徐派“裂帛之音”的神韵。
开窍与升华: 她深刻理解了老师同类不同型的角色塑造理念。她曾言徐派的魂并非固定的唱腔模式,而是 以人物为核心的包容性与一戏一腔的塑造方法 。正是这种领悟,让她笔下的贾宝玉、北地王、张生个个鲜活立休,也让她的艺术在完美继承的基础上,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风骨,被誉为钱惠丽的贾宝玉。
第三章:启——薪火相传,情义双承
传承不止于舞台艺术的延续,更在于人品的熏陶与责任的担当。
生活中的至亲之情: 徐玉兰为了给钱惠丽更大的舞台,1987年徐玉兰牵头协调,顶住多方压力将钱惠丽从诸暨越剧团调入上海越剧院,甚至亲自为她解决户口等生活难题。这份情谊,早已超越师徒,情同母女。在徐老师临终时,钱惠丽强忍悲痛为老师细细化妆,轻声道别:“你是美美地来,美美地走吧。”而徐玉兰生前也总将“刚刚惠丽来过了喔”挂在嘴边,这份双向的牵挂,是越剧界一段动人的佳话。
教学中的责任与智慧: 作为上海越剧院副院长和徐派传人,钱惠丽自觉肩负起传承重任。她沿用了徐玉兰“手把手示范”、“以戏带功”的方法,对王婉娜、俞果等弟子倾囊相授。但她不止于教,更重于启。她告诫学生“一切技巧都是为人物服务”,引导俞果分析剧情、解构角色,用“人生若如树,需扎根立本”的话语启迪人生。她的学生王婉娜动情地说,老师是善于启发的良师,亦是可以商量的益友。
第四章:拓——守正创新,光大流派
钱惠丽的传承,是动态的、发展的。她完美践行了徐玉兰“希望学生超越自己”的期许。
推动剧目建设: 她既推动《红楼梦》《西厢记》等经典复排,保住流派的根脉;也主导或主演创排《双飞翼》《甄嬛》(越剧版)等新戏,拓展徐派的表演边界,并将新角色技艺无私传授给学生。
创新传播方式: 她减少个人主演机会,以新老版本同演大力提携后辈。她更走出剧场,通过全国巡演、海外文化交流,以及创办“惠丽心语”电台、组建微信公益教唱群等新媒体方式,让徐派艺术在更广阔的天地中生生不息。
结语:风骨永存,生生不息
从那个在老师面前紧张发抖的少女,到如今德高望重、桃李满园的艺术家,钱惠丽用一生走完了从承袭者到传播者的圆满旅程。她不仅接过了徐玉兰老师的艺术火种,更以自身的才华、品格与担当,让这簇火焰燃烧得更加旺盛和明亮。徐派的风骨,因她的传承而愈发清晰;越剧的星空,因她的奉献而愈发璀璨。薪火相传,“玉”必生辉。
来源:在雾里寻梦的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