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守护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如何让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焕发时代光彩,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深刻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对历史文化资源富集的山西而言,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入现代生活,引领时代风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如何守护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如何让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焕发时代光彩,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深刻的历史之问、时代之问。对历史文化资源富集的山西而言,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入现代生活,引领时代风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当下,山西正踏着砥砺奋进、铿锵有力的步履,奋力推进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化传承,奏响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永续的动人乐章。
制度创新 激活文化传承生命力
近年来,我省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为进一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根基。
文物保护传承,关键在人。为破解“缺人”这一难题,山西省文物局会同山西大学联合开展文物全科人才培养计划,计划用5年时间为基层定向培养600名文物全科人才。“真正看到这些精美的佛像和雕刻时,内心充满了激情,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保护好山西文物!”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山西大学文物全科专业的学生们积极投身各地普查工作,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物的热爱。
2022年以来,我省先后发布出台《关于利用政府一般债券全面加强低级别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通知》《山西省低级别文物保护规划(2025—2035年)》《山西省支持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山西省文物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政策保障。
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市、县自评+省级评估”的多层级评估机制中,通过对全省所有历史文化名城、街区进行常态化“深度体检”,推动形成“评估—反馈—整改—核查”全流程闭环。历史文化街区的民生改善、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古城业态的创新培育,进一步助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
我省被誉为“戏曲的摇篮”,现存38个戏曲剧种,数量全国居首。近年来,我省不断完善地方戏曲保护传承工作体系,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了《山西省濒危戏曲剧种抢救工程工作方案》,每年统筹2200万元,购买全省31个稀有剧种的公益性演出服务,扶持力度全国居前。
“手抬高三分,眼神要跟着指尖走!”在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人才培训基地,该院院长、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谢涛正在手把手指导青年演员。近年来,该院积极破除晋剧艺术人才断层和传承困境,创新构建“院校+基地+剧院”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有效缩短了晋剧学员的成才周期。
2021年以来,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陈素琴、山西省晋剧院金小毅分别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新时代中国戏剧(旦行)领军人才”“新时代中国戏剧(净行)领军人才”称号;梁静以蒲剧《精卫填海》荣获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至此我省先后有47人、51次摘得梅花奖;董晓云等8人(9次)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传承英才”荣誉,是我省戏曲表演传承有序、人才辈出良好态势的真实写照。
2023年,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等7部门印发《山西省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行动方案》,提出“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校园活动”,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列为中医药强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活动开展以来,宣传海报覆盖全省11个市、400多所学校;在近40个县(市、区)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启动仪式,已建设4所“中医药文化建设基地校”,中医药知识得到进一步普及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
此外,近年来我省通过节庆主题活动、系列专题研讨等形式,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尧舜德孝文化所倡导的“公德孝敬”,关公文化所弘扬的“忠义、仁勇、诚信”,能吏廉政文化以及晋商诚信文化,进一步在三晋大地上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
活态传承 拓展文旅发展空间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不少年轻游客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太原旅行的特别体验;在中华老字号乾和祥茶庄,一边品味清香四溢的“杯杯茶”,一边欣赏店员娴熟的传统茶叶包装技艺;在平遥现代工程技术学校的推光漆器传习所内,漆艺教师正手把手指导来自北京的研学少年:“用手顺着一个方向推磨,直到掌心发热,漆面才能光亮如镜,温润如玉。”
这一幕幕,正是山西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缩影。
立足文化遗产基底,山西以非遗活态传承激活传统,借博物馆集群延伸历史遗迹场景,用节庆文旅融合产业,在遗存活化与产业协同中实现文旅共振,让古老文明焕发现代活力。
山西非遗,如今正以活色生香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乾和祥茶庄不仅通过“非遗+”模式,创新研发“茉莉桑叶茶”“杯杯茶”,更依托茶博物馆开展研学、书会和国际文化交流,让百年茶香飘得更远。平遥则构建起立体化的非遗传播体系,除非遗展览馆外,还设立了推光漆器、木版年画、面塑等20余个传习所和工作室,通过丰富的研学活动让非遗“触手可及”。
我省目前已培育53个非遗旅游体验场所,其中19个已发展为成熟的企业文化园区。通过将上党梆子、高台花鼓等非遗代表性项目引入景区,开展剪纸、漆器制作等体验活动,开发文创产品与主题旅游线路,实现了“非遗+旅游”的深度融合,既提升了游客体验,也增强了文化传播力。
这份亮眼成绩单,离不开高水平的智库支撑。2023年3月,在省委宣传部指导下,省文旅厅与山西大学共建山西非遗研究院,打造“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不仅推出了《山西非遗蓝皮书: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22—2023)》等重要成果,还连续三年举办“非遗正青春”演说大赛,将非遗深度融入高校教育。目前,山西已拥有18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198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量居全国第三,非遗活态传承工作呈现新气象。
博物馆同样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太原,一座座博物馆正成为城市的“文化客厅”。在《太原市“博物馆之城”建设总体规划》指引下,唱经楼、关帝庙等10余处府城文物修缮开放,变身“小而美”的城市会客厅;北齐壁画博物馆、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相继建成;太原市博物馆、晋祠博物馆跻身国家一级馆。据统计,太原现有各级各类博物馆106座,平均每5.1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到博物馆打卡”已成为市民文化生活新时尚。
在襄汾,新揭牌的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让距今4300年至3900年的文明密码从地下“走”到眼前。一位当地游客感慨:“看着公园牌匾亮起,满心自豪。”这座新石器晚期聚落遗址,正以其宏大的都城规制、精妙的天文智慧,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山西文学博物馆、金融历史文化博物馆等特色场馆,通过“类博物馆”“行业特色展”等形式,将文化遗产送进社区、校园,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触摸历史脉动。
特色鲜明的节庆活动,则展示了蓬勃的地域文化活力。
大同云冈文化旅游季,通过“东南有好戏”戏剧节、黄花啤酒节、2025中国非遗面食大会等系列活动,持续展示非遗魅力;右玉县借西口风情旅游系列活动,打造赛马、写生、足球等多元业态;武乡八路军文化旅游节已连续举办十三届,通过《太行山上》等演出再现抗战英雄故事;晋城太行山文化旅游节融合了文化惠民、旅游康养等内容,助力高水平文旅康养集聚区建设,形成了文旅产业发展新格局。
创新表达 彰显历史文化价值
我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创新文化表达方式,让三晋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今年1月,山西博物院开年大展“变局——春秋时期的晋与秦”正式启幕。展览汇集精品文物200余组,通过晋、秦两国的崛起与互动,展现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脉络与格局变迁,以文物诠释中国精神。该展览荣获2025年度国家文物局、中央网信办“博物馆里读中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推介项目。作为山西博物院“晋国”系列展览的第二部,该展览不仅是一次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博物馆展陈从“文物”向“叙事”跨越的现代表达典范,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文物活态传承提供了生动样本。
在方志领域,针对旧志文献散佚、解读困难的现状,省委党史研究院组织专家团队,抢救性修复了成化、嘉靖等多部《山西通志》,点校出版了一系列旧志文献。同时,围绕廉政文化、历史地理等主题开展深入研究,推出了《两袖清风》《山西历史地名词典》等成果,并指导基层挖掘方志资源,为地理标志产品等提供历史依据,让沉睡的典籍焕发时代生机。
对汉语言文化的深度挖掘同样硕果累累。历时三十年前期准备、十年精心编纂,由著名语言学家温端政先生主编、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组织编纂的《语海》正式面世。这部分六册、1170余万字的巨著,收录历代成语、谚语、歇后语等近9万条,体例严谨,例证翔实,充分展现了汉语的丰富内涵与汉文化的独特魅力。《语海》以生动的表述和丰富的内涵,被誉为一部“可以读的辞书”。
文明的传承与互鉴,离不开创新的表达。山西广播电视台等单位推出的《首席体验官》《我是传承人》《屋檐上的文脉》等系列视频,以独特的山西视角和新媒体语言,通过让外国友人体验非遗、青年传承人讲述故事、展现古建美学等方式,向世界生动阐释了蕴含中国智慧的发展成果与优秀文化,有效推动三晋文化高质量对外传播和走向世界。
山西的文化底蕴,亦鲜活地存在于广袤的乡野之间。作为北方汉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数量最多、风貌最完整、集聚度最高的省份,山西拥有619个中国传统村落和11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堪称中华农耕文明的“活态基因库”。山西经济日报社自2022年起,启动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系列拍摄。三年来,已完成近50个传统村落的影像记录,留住记忆与乡愁,改变了外界对山西“唯煤、唯醋”的刻板印象。该项目凭借“在传统村落里探寻三晋文脉”入选2024“正能量澎湃大流量”网络传播经验专业类十大优秀案例。
从夯实人才根基到创新活态传承,从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到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山西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时代担当,将厚重的历史文脉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行走在三晋大地,古老文明与现代生活相融共生,文化之光正照亮前行之路,一幅更具魅力、充满活力的文化山西画卷,正在新时代徐徐展开。(记者康少琼)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