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的“个人IP战车”,到底是小米汽车的加速器还是枷锁?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8 09:24 1

摘要:从宣布造车那天起,他的微博就成了“SU7进度条”——今天晒工厂打地基,明天说电池测试,连路测时的感悟都写得跟日记似的。这种“养成式”预热,把用户的注意力从“买辆电动车”变成了“看雷军最后一战”。

雷军把自己活成了小米汽车的“说明书”。

从宣布造车那天起,他的微博就成了“SU7进度条”——今天晒工厂打地基,明天说电池测试,连路测时的感悟都写得跟日记似的。这种“养成式”预热,把用户的注意力从“买辆电动车”变成了“看雷军最后一战”。

结果呢?SU7没上市就锁了好几万辆,比不少传统车企一年的销量还多。这波操作,用汽车圈的话来说,就是“把营销玩成了玄学”。

但热闹背后,不少人都在偷偷捏把汗:小米汽车的品牌,是不是跟雷军绑得太紧了?就像原文里说的,初期的小米汽车,几乎等于“雷军的车”——亲民、勤奋、技术控,这些雷军的标签,全贴到了SU7身上。你问用户“为什么买小米汽车”,十个有八个会说“信雷军”。这在起步阶段是好事,毕竟能快速圈粉,但长期来看,这就是个“定时炸弹”。

比如说,要是哪天雷军的“勤奋人设”被骂腻了,或者出了点什么争议,小米汽车是不是得跟着“背锅”?就像去年某手机品牌创始人的言论翻车,整个品牌都被骂了好几个月。小米汽车现在的情况,跟这差不多——品牌的命根子,攥在雷军手里。

雷军卖手机的那套“参数法”,用到汽车上确实管用。发布会上,他把SU7的加速、续航、价格跟竞品比了个遍,跟摆地摊似的,“你看我这参数比他好,价格还比他低”,直接戳中了用户的“性价比神经”。结果呢?锁单量爆了。但汽车不是手机,你能靠参数让用户买,但能靠参数让用户用得舒服吗?

比如说,有用户提车后吐槽“车机系统有点卡”,“座椅的质感不如宣传的好”,这些“体验问题”,参数表里可没写。高端电动车的竞争,早就不是比参数了,而是比“体验”——可靠性、做工、售后服务,这些东西,得靠日复一日的积累,不是靠一场发布会就能搞定的。雷军的“参数魔法”,能解决“卖出去”的问题,但解决不了“留得住”的问题。

雷军带来的关注度,让小米汽车从诞生那天起就站在“山顶”,但山顶的风大啊,任何一点小瑕疵都会被无限放大。比如说,要是SU7交付延迟了,换成别的车企,可能没人在意,但到小米这儿,就得上热搜。原文里也说了,“巨大流量是把双刃剑”,既能砍开市场,也能砍向自己。

最近不少汽车圈的大V都在说,小米汽车的“雷军依赖症”比电池续航还致命。初期靠雷军拉流量,后期得靠自己活。比如说,特斯拉的品牌,早就跟马斯克分开了,你买特斯拉,不是因为马斯克,而是因为“电动化的标杆”。小米汽车要是想长久,就得把品牌从“雷军的车”变成“小米的车”——有自己的性格,有自己的灵魂。

比如说,小米汽车需要“把品牌资产从个人魅力,迁移到产品本身、技术理念和用户社区上来”。这话说得对,但做起来难啊。比如说,用户买小米手机,可能是因为“性价比”,但买小米汽车,要是只靠“性价比”,肯定不够。你得让用户觉得,“买小米汽车,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因为雷军”。

再举个经典的例子,当年乔布斯去世后,苹果的品牌并没有垮,因为苹果的品牌资产,早就从乔布斯个人转移到了“创新”“设计”这些关键词上。小米汽车要是想避免“雷军依赖症”,就得学苹果——把雷军的“个人魅力”,变成品牌的“精神内核”,而不是“品牌还有,雷军的角色得变。

雷军需要从“首席推销员”变成“精神领袖”。比如说,以前发布会都是雷军亲自讲参数,以后可以让专业团队讲,雷军只需要在关键时刻站台就行。这样一来,既能保持“雷军光环”的影响,又能让品牌慢慢独立。

总的来说,雷军的个人IP,是小米汽车的“加速器”,但也是“枷锁”。初期靠它快速成长,后期得靠自己打破枷锁。要是小米汽车能把“雷军的车”变成“小米的车”,那就能长久;要是变不了,就算现在卖得再火,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雷军的“个人IP战车”,给了小米汽车最猛的启动速度,但要想跑赢马拉松,就得赶紧把“方向盘”从他手里接过来——不然等“雷军光环”暗了,小米汽车说不定得停在半路上。

来源:庙前听暮鼓的禅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