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中,济南市有2300余名驻村第一书记投身帮扶一线,他们在乡村埋头苦干、默默奉献,背后也有各级派出单位的倾心支持和大力保障。今年以来,济南市出台派出单位、区县、街道(镇)支持保障第一书记工作17项任务清单,有序开展走访调研、谈心谈话等
当好第一书记“娘家人”
筑牢“千村提升”强后盾
在“万人下乡、千村提升”工程中,济南市有2300余名驻村第一书记投身帮扶一线,他们在乡村埋头苦干、默默奉献,背后也有各级派出单位的倾心支持和大力保障。今年以来,济南市出台派出单位、区县、街道(镇)支持保障第一书记工作17项任务清单,有序开展走访调研、谈心谈话等“七个一”活动,持续拧紧第一书记派出单位联村帮扶责任,筑牢“千村提升”工程的坚强后盾。
察实情问需求
为驻村帮扶出点子、指路子
9月25日,长清区双泉镇陈沟村党员活动室内讨论热烈,“食用菌这个项目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只要村里有条件、有热情,单位就帮着大家搞策划、找合作”,市发展改革委经过调研论证,及时协助帮扶村解决了产业规模提升、产品市场销售等问题。近年来,济南市充分发挥派出单位“娘家人”作用,组织开展帮扶指导、资源对接等活动,为帮扶村把脉问诊、出谋划策,推动破解发展难题、扭转落后面貌。
摸清村情、找准方向是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的第一步,各级派出单位坚持与第一书记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通过下沉调研、开“诸葛亮会”等方式,帮助第一书记理头绪、抓重点,迅速打开驻村帮扶局面。市纪委监委机关在帮扶村召开第一书记观摩交流会,派出的第一书记逐一谈问题、讲打算,单位负责同志现场定任务、定分工、定措施,推动7位第一书记接续推进优质种兔养殖、特色产品加工等10余个富民强村项目,累计协调落实帮扶资金230余万元。市政府办公厅建立党组成员“一对一”联系帮扶村制度,常态化开展实地调研、项目协调,在摸清村情的基础上,先后帮助第一书记协调资金170万元,推动解决项目规划、金融借贷等13个实际问题。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着眼解决帮扶村增收难题,会同第一书记、派驻地及村“两委”多次召开调研论证会,最终确定“做大富民产业、做优就业服务、建设和美乡村”的总体思路,多方筹集资金,扶持实施蒜黄大棚种植、数据线加工、就业技能培训等项目,既拓宽了帮扶村增收渠道,也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
面对部分村基础薄弱、资源匮乏等现实制约,一些单位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引入专业资源,巧借外力、激活内力,为第一书记及帮扶村注入发展动能。市委市直机关工委协调推动山东建筑大学与帮扶村开展校地合作,聚焦产业发展、文化保护、空间布局等方面,指导第一书记细化完善专项发展规划,挖掘村庄百年铁路桥历史文化价值、设计村庄LOGO标识,为帮扶村找到了一条多元发展的好路子。历下区城管局以联建共建为抓手,组织机关干部与帮扶村开展多种共建活动,在互动交流中帮助第一书记拓思路、聚资源,带动帮扶村发展起“共享菜园”、“亲子采摘”、“休闲垂钓”等特色项目,以小众化、精品化旅游带动村庄稳步发展。济南中学发动全校党员充当“信息员”,力所能及地搜集推荐产业招商信息,第一书记从中发现了一条超轻彩泥的供货需求线索,在多次对接、洽谈后成功招引落地,运行以来已带动50余名村民就业。天桥区委区直机关工委承担着跨区帮扶的责任,帮助派驻起步区的第一书记牵线搭桥,通过多方考察,引入了投资700余万元的啤酒精酿项目,以村企合作、互利共赢的方式,实现了村庄产业“零”的突破。
“第一书记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些年,派出单位从一开始就把走访调研、靠前指导牢牢抓在手上,推动多方参与、群策群力,帮着第一书记出主意、想办法,形成了一个个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的后方“智囊团”。
出实招聚合力
为兴业强村添薪火、立柱石
“我们集团共派出7名第一书记驻村帮扶,这些年针对第一书记帮扶村,集团量身定制了产品采购、电商直播、广告营销等支持措施,帮助帮扶村销售各类农产品1.5万公斤,带动村集体累计增收40余万元”,济南公交集团负责同志如数家珍。近年来,全市坚持把帮扶村的“关心事”变成派出单位的“上心事”,发动派出单位采取资源协调、技术指导、销售合作等方式,帮助第一书记引资金、建项目、兴产业,推动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产业基础稳固,村庄发展才能后劲充沛。各单位普遍把助力帮扶村产业发展作为“头等大事”,立足村情实际、瞄准问题需求,着力在产业培育、规模提升、品牌塑造等方面发挥支持作用。市委党校针对帮扶村粮食、蔬菜包装仓储问题,多方筹集资金,指导第一书记盘活闲置土地,建成占地750平方米的粮食深加工及农资周转储备半智能仓储车间,实现了农作物从种植到加工、仓储的全链条服务,带动帮扶村年增收6万余元。商河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积极回应第一书记帮扶需求,整合多方资源,帮助第一书记协调建设16座高标准蔬菜大棚,为每座大棚配备1名技术联络员,分类指导蔬菜种植技术,确保大棚高效运行,帮扶村成了当地小有规模的蔬菜种植基地。平阴联通公司结合自身业务实际,以帮扶村为试点,探索研发“5G+物联网”智慧灌溉系统,推动全村600亩耕地实现墒情监测、精准灌溉全流程数字化,较传统漫灌节水35%,大幅降低农业成本,助力农作物增产提质,也有效促进了自身技术研发水平的拓展提升。
建起了产业项目,拓宽产品销路就成了驻村帮扶的重要突破口。很多单位以“产销对接、城乡融合”为切入点,积极搭建载体渠道,推动帮扶村农产品走出乡村、走进城市、融入市场。市法院、市中心医院、槐荫区政协等单位,通过发动职工团购、协调大型商超等方式,帮助12个帮扶村与多家市场主体建立合作关系,先后解决了蔬菜、瓜果等农产品滞销问题。济南轨道交通集团立足地铁客流聚集效应,先后举办5场“第一书记助农地铁市集”活动,同步甄选10余个帮扶村产品进驻“地铁商城APP”,以“线上+线下”带动帮扶村销售农产品30余万元。济南二机床集团指导第一书记摸排建立合作需求清单,与帮扶村集体企业达成吨包袋定向采购协议,并帮助拓展棉纱加工等劳务用工项目,今年以来已带动帮扶村销售产品近30万元,在促进帮扶村增收的同时,也实现了企业降本增效。济南城市投资集团、齐鲁银行、钢城区供销社等单位,通过设立“助农服务点”、“银企大集”、“供销社电商服务平台”等载体,进一步畅通优质资源下行和农产品上行渠道,为帮扶村解决了农资供应、贷款融资、产品销售等一系列难题。
“派出单位一头连着乡村、一头连着资源”。济南市通过建立帮扶需求清单、单位资源清单“双向对接”机制,校准了帮扶“准星”、收获了致富“果实”。近年来,全市第一书记帮扶村累计实施产业项目2764个,许多村趟出了特色种养、仓储物流、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新路径。
办实事暖人心
为村美人和筑根基、绘新景
“今年,我们单位协调各方力量,针对第一书记帮扶村设立公益基金,首次捐赠50万元用于助学、助困、扶老等公益项目,目前已为帮扶村及派驻街镇困难学生、特殊病患发放助学金、慰问金等14.2万元”,市委台办、市委港澳办第一书记谈起派出单位,底气十足、信心满满。这些年,全市各级派出单位聚焦村庄所要、群众所需,紧密结合职能实际,从办实事、做好事入手,着力解决帮扶村“急难愁盼”问题,有效促进了帮扶村焕新颜、树新风。
村庄环境好、设施全,群众感受最直接,也是驻村帮扶打开局面的“关键一招”。一些单位从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入手,帮助第一书记及帮扶村筹措资金,兴办公益事业、完善公共服务。市水务局实行业务处室与帮扶村项目联动,建起帮扶资源项目库,先后协调落实各类资金300余万元,支持第一书记实施扬水泵站提升、水土保持等5个项目,有效解决了帮扶村黑臭水体治理、农田灌溉等难题。市国资委针对帮扶村道路出行问题,多方发动爱心企业支持,给村里带来50万元社会捐助,帮助第一书记修缮背街小巷、大道小路,主干道硬化率由之前的60%提升到了100%。长清区贸促会协调爱心企业捐赠水泥40吨,发动机关干部捐款2万余元,支持帮扶村硬化生产路,带动解决100余亩农田耕种管理不便的难题。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历城区城管局、莱芜区农业农村局等单位,针对帮扶村群众出行、休闲等问题,帮助第一书记实施道路硬化、文化广场修建、水坝除险加固等工程,让群众生产生活更加方便、安全。
基础设施的“硬件”水平提升了,公共服务的“软件”质效也得跟得上。一些单位把满足群众多元化服务需求作为着力点,坚持“小切口”理念,推动第一书记办成一批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真正受益”的实事好事。市卫生健康委着眼解决帮扶村医疗资源不足问题,探索设立13家“驻村第一书记诊室”,选派医护人员定期到村参加诊室工作,为村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治、健康讲座、慢病随访及转诊等服务,累计捐赠药品及医疗设备价值50余万元,有效改善了帮扶村医疗卫生条件。市园林和林业绿化局为6个帮扶村协调绿化苗木5000余株、有机肥10余吨以及各类草种,推动帮扶村改善环境、提升“颜值”,村里处处鸟语花香。市民政局、市文化和旅游局、济阳区财政局等单位,通过设立幸福院运转基金、组织公益演出、引入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方式,在完善公共服务的同时,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帮扶村群众生活更加“有滋有味”。济南职业学院整合投入帮扶资金60万元,支持6个帮扶村改造提升党群服务中心、幸福院、老年食堂等设施,赢得了群众交口称赞。
“后方倾力支援,前方暖心答卷”,这默契的背后,是派出单位实打实的支持、硬碰硬的举措。近年来,派出单位通过专项投入、政策支持、爱心捐赠等多种方式,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近2亿元,帮助解决一大批民生难题,用一桩桩惠民实事,让群众可感可及、让万千乡村“旧貌展新颜”。
促实干细关怀
为担当干事鼓干劲、增底气
“这段时间天气持续高温,最近在村里工作怎么样,工作生活上有困难一定要及时提出来,大家一块解决”,7月下旬,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由班子成员带队,逐一到村看望9名第一书记,在炎炎夏日为第一书记送去清凉。近年来,全市各级派出单位认真履行第一书记跟踪管理职责,坚持“脱钩不脱管、放手不撒手”,做实做细政治激励、思想关心、生活关怀,让第一书记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地开展工作。
单位的支持是第一书记扎根基层、干好工作的最大底气,也是直面挑战、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市妇联班子成员定期到村开展“慰问第一书记、凝聚帮扶合力”活动,常态化开展机关党支部与帮扶村党组织联合“主题党日”、“微党课”等活动,为第一书记更好融入村庄、促进“双联共建”搭建了平台。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将选派第一书记工作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组织人事部门定期与派驻区县委组织部、街道(镇)负责同志进行一次电话沟通、开展一次座谈交流,及时了解第一书记在岗在位、工作生活、群众反映等情况,跟踪关注第一书记成长进步情况。市税务局连续3年召开全市税务系统第一书记工作座谈会,组织第一书记典型代表发言,督促系统内有关单位拿出实招硬招、关心支持第一书记,以实打实支持帮助第一书记打开工作局面。
关爱见于微处、重在平时,每一次走访慰问、暖心叮咛、点赞支持,看似平常,却如春风化雨,共同汇聚起支撑第一书记的强大力量。市公安局每年底组建调研组,对15名第一书记逐一走访,并与帮扶村“两委”面对面交流,了解第一书记思想工作状态、听取基层干部意见建议,既给第一书记交任务、压担子,也为驻村帮扶定思路、明方向。市委军民融合办、市中区教育和体育局坚持抓在小处、落在细处,出台常态化联系、经常性培训、跟踪式考核、精准化保障等一系列措施,实现关心关爱第一书记规范化、制度化。济钢集团、济南城市建设集团通过设立第一书记帮扶专项资金、协调农业专家现场指导、联系农业龙头企业等方式,帮助第一书记解决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让驻村帮扶有资源、有项目、有抓手。济南护理职业学院围绕“最满意的一项工作、最不满意的一项工作、最深的一点体会”,挖掘第一书记帮扶瞬间,策划推出《可忙!可芒!》、《丰收节,我们庆祝这些甜》等主题宣传,营造关心支持第一书记浓厚氛围,激励第一书记真抓实干。
从出谋划策到资源支持,从产业发展到民生改善,从村容村貌到精神文明,从跟踪管理到关心关爱……在“千村提升”工程中,派出单位以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促实干的实际行动,为驻村第一书记撑腰鼓劲、聚势赋能,凝聚起了“万人下乡、千村提升”的强大合力。
编辑:刘鑫
山东省新闻热线请联系刘主任:13188930741
疑难复杂案件研讨中心法律热线:辽宁青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王玉强15898195532
企业家权益保障中心法律热线:辽宁青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于晓荷15524682485
如有侵权及职业道德监督电话请联系北极海新闻:18698678800
来源:无线锦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