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白露水毒死人,寒露水救世人”,啥意思,有道理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7 05:37 1

摘要:那一年,白露节气刚到,天气还带着夏末的黏腻。村东头的二牛哥,仗着身子骨壮实,晌午头在地里割豆子,热得浑身冒火,跑到山涧边,趴下去咕咚咕咚灌了一肚子凉水,顺手还用那沁凉的溪水洗了把脸,图个痛快。

那一年,白露节气刚到,天气还带着夏末的黏腻。村东头的二牛哥,仗着身子骨壮实,晌午头在地里割豆子,热得浑身冒火,跑到山涧边,趴下去咕咚咕咚灌了一肚子凉水,顺手还用那沁凉的溪水洗了把脸,图个痛快。

结果当天晚上,二牛就上吐下泻,发起高烧,躺在炕上直说胡话。他娘急得直掉眼泪,跑去请了村里的老福爷。老福爷拄着拐棍来看了看,叹了口气:“跟你们说了多少回,白露水,喝不得!这时的水,带着暑气的尾巴,藏着邪寒的根苗,最是伤人肠胃。这叫‘白露水,毒死人’,不是水真有毒,是这时节的水,像一把看不见的刀子啊!”

二牛在床上躺了三四天才缓过劲儿来,整个人瘦了一圈。打那以后,我们这群半大小子都记住了,白露后的生水,再渴也得忍着,回家喝凉白开。

日子一晃到了寒露。天彻底凉了下来,风吹在脸上,干爽爽的,带着股草木枯黄的味道。地里的晚稻正抽穗,急需最后一场“保命水”。可偏偏老天爷半个多月没掉一滴雨,田里裂开了嘴,稻穗耷拉着头,眼看一年的收成就要泡汤。村里老少爷们的心,都跟那田地一样,干得快要冒烟。

就在大家快要绝望的时候,一天夜里,忽然起了大风,乌云压顶。没多久,淅淅沥沥的秋雨就落了下来,不紧不慢,下了一整夜。

第二天一早,雨停了。全村人都跑到了地头。只见那些原本蔫头耷脑的稻穗,喝饱了水,齐刷刷地挺直了腰杆,在晨光下泛着金绿的光。老福爷也站在田埂上,用他那枯瘦的手摸了摸湿漉漉的稻叶,脸上露出了笑容:“看看,看看!这就是‘寒露水,救世人’啊!它一下,咱这到嘴的粮食,就保住了!它救的不是一个人,是咱一村人的饭碗和指望啊!”

我站在田埂边,看着大人们脸上久违的笑容,看着稻叶上那颗颗如同珍珠般晶莹的寒露水珠,心里一下子全明白了。

“白露水毒死人”,毒的,是不知禁忌、莽撞行事的个人。它像一位严厉的祖父,用小小的惩戒,教你懂得顺应天时,敬畏自然。
“寒露水救世人”,救的,是顺应农时、期盼收获的众生。它像一位慈祥的祖母,在你最需要的时候,送来最珍贵的馈赠。

原来,老天爷自有它的道理和章法。什么时候该收敛,什么时候该给予,都在这一滴露水里,藏着千古不变的智慧。

在我们农村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白露水毒死人,寒露水救世人”,这句老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白露水毒死人,寒露水救世人”:从字面意思上来说,白露时节的水容易让人身体得病,而寒露时节的水却能拯救庄稼。

“白露”节气通常在公历9月7-9日,此时天气开始转凉,清晨的露水增多。但白天的气温有时还比较高,形成“昼夜温差大”的特点。

这里的“毒”并非指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剧毒,而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主要包含两层意思:

一、细菌滋生:白露时节,暑热未完全消退,雨水和露水在温热的环境下,容易滋生蚊虫和细菌(古人称之为“瘴疠”)。如果喝了不干净的生水、吃了被污染的瓜果,容易导致腹泻、疟疾等疾病。

二、人体不适:此时人体机能正在适应从夏到秋的转换,抵抗力相对较弱。如果贪凉,继续像夏天一样喝生冷的水、洗冷水澡,就容易让“寒湿之气”侵入身体,引发感冒、关节疼痛和肠胃问题。所以,“毒死人”是一种夸张的警示,提醒人们白露之后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不能再肆意贪凉

“寒露”节气通常在公历10月8-9日,此时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比白露时更低,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天气真正转凉,甚至有些寒冷。

寒露前后是南方晚稻抽穗扬花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北方播种冬小麦的重要时节。此时,充足的雨水(或露水)对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来年的收成。正所谓“人怕老来穷,禾怕寒露风”,此时的雨水能缓解“寒露风”带来的干旱,拯救庄稼。

寒露后,天气真正变得干冷,蚊虫和细菌的活性大大降低,因不洁饮食导致的疾病也减少了。凉爽干燥的天气有利于秋收作物的晾晒和储存,保证了人们有过冬的粮食。从这个角度看,寒露时节的气候“救”了人们的口粮,也就“救”了世人。

总之,这句谚语是古人千年经验的结晶,它是一句充满先人智慧的、高度凝练的“生活指南”和“农事口诀”,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强的参考和警示价值。

来源:鸿雁深蓝在农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