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院士:冬季气温较低,吃降压药的患者,千万要注意10个事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8 09:20 1

摘要:你仔细观察一下,冬天的血压就像早高峰的地铁门——说关就关,说涨就涨,从不打招呼。好端端坐着,一测血压,数值高得像刚做完数学题的心率。这不是吓唬你,是血管自己有点小脾气。

在这个动不动就把“保温杯”拿在手里的季节,很多人却忘了,真正需要“保温”的可能不是你的手,而是你那点血压

你仔细观察一下,冬天的血压就像早高峰的地铁门——说关就关,说涨就涨,从不打招呼。好端端坐着,一测血压,数值高得像刚做完数学题的心率。这不是吓唬你,是血管自己有点小脾气。

钟南山院士早就说过,冬季气温低,血压波动大,尤其是吃降压药的患者,更得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可很多人一边吃药,一边做着“反向操作”——早上空腹喝浓茶、晚上熬夜看短视频、用药时间随心所欲,连药片都能当成“口香糖”随手塞。

有位老爷子,67岁,吃同一种降压药吃了五年,平时血压控制得还行。可一入冬,突然头晕眼花,去医院一查,血压飙到180/110mmHg。原因?他把药片从早上换到了中午,还说是“冬天冷,早上懒得起”。

这不是调剂时间,这是调侃血管。

别误会,冬天不是坏季节,人类才是“反季节操作”的专业户。我们来聊聊,气温一降,血压为何跟着“上头”?

其实道理不复杂,冷空气像给血管按了个“收缩键”。气温一低,血管收缩,血液通道变窄,心脏得加压“送货”,于是血压就涨了。你可以把一根水管拧紧一点,水流是不是喷得更猛?这就是你的血压在冬天的真实写照。

而对于吃降压药的人来说,血压不是“稳了”就万事大吉,它更像是一场需要你全程参与的“合作剧本”。药物只是演员,你的生活方式才是导演。导演一懈怠,演员就开始乱演。

气温变化是外因,用药行为才是内因。

很多人把降压药吃成了“早饭配菜”。但不同药物的服用时间其实大有讲究,有的需要清晨空腹吃,有的要饭后半小时服,一旦乱了节奏,药效就像“迟到的地铁”,该来的时候没来,不该来的时候突然冲上来。

最怕的不是高血压,而是你以为你在控制它。

还有个误区特别普遍——一测血压正常,就想“歇会儿”停药。这种心态就像烧水到90度就关火,说“差不多了”。但血压控制不是一期工程,它是“终身维修”,哪怕平时量着正常,也不能随意停药。否则血压反弹起来,比你早上起床的速度还快。

再说一个常被忽视的点:冬天户外活动变少,社交也缩水,孤独感、焦虑感悄悄上位。心理状态直接影响血压,这是医学上早就证实的事情。美国《高血压》杂志曾发表过研究,孤独感与高血压风险呈正相关。所以别小看你那份“想找人说句话”的冲动,它背后藏着血压的秘密。

吃降压药的人,过冬不是“扛过去”,是“活明白”了过去。

要想冬天不被血压牵着鼻子走,以下这十件事,哪一件都不能忽视——

别把药当“口粮”随便咽。每种降压药的代谢路径都不同,不是“早上吃”就一定好,要看具体药物说明和医生建议。吃错时间,等于浪费药效。

不许“擅自停播”降压药。血压正常不代表病好了,就像天气晴朗不代表地震停止。擅停药物,是给血管一个措手不及的惊喜。

别迷信“冬补”食物能替代药物。红枣枸杞汤再热腾,也热不了血管的理性。食物是调剂,不是治疗。

血压不能只早上量一次。冬天血压波动大,至少早晚各测一次,才能抓住“高峰”和“低谷”。盲人摸象式的测量,抓不住问题核心。

别把“天冷不出门”当借口。适度活动能帮助血管保持弹性,不动就像放久的皮筋,越放越硬。僵在沙发上的血管,最容易出事。

心理状态必须上心。情绪波动不小事,焦虑、孤独、愤怒都能推高血压。情绪管理,是冬季保压的“隐性战线”。

保暖不是裹成粽子就行。重点是头、颈、手、脚这几个“血压警报区”,尤其出门前后温差大,容易诱发血压波动。别让风从你脖子里钻进去。

饮食不是清淡就万事大吉。钠钾比例要合理,少盐不等于没盐,多吃富含钾的蔬果,比如香蕉、菠菜、南瓜。钾是血压的“天然减震器”。

睡眠质量决定“夜间血压”走势。有研究发现,夜间血压过高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风险因素之一别再刷到凌晨才睡,血压不等你。

每年体检别只看血压数字。还得关注心率、血脂、肾功能,血压只是结果,身体是一整个系统。控制血压,不等于控制健康全貌。

说到底,吃降压药不是“交作业”,是“调系统”。你不是为了让血压仪上的数字好看,而是让你整个生活不被心血管“绑票”。

冬天的确考验人,但它也提醒我们:身体的每一个指标,都是生活方式的镜子。血压升高不是天灾,是生活的小漏洞在积累。补漏洞的方式,不是靠“多穿点”,而是靠“看清点”。

我们总说“岁月不饶人”,最不饶人的,是我们自己对健康的敷衍

不如从这个冬天开始,认真吃药,规律作息,留一点时间给自己,也给血压一个稳定的家。

参考资料:

1.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

2. 《高血压》杂志(Hypertension),美国心脏协会发布

3.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防控中心:《高血压患者健康生活方式指导手册》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武医生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