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全运一日三城 见证“湾区”同心同向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8 09:22 1

摘要:我走出场馆时,里面的比赛还在激烈进行,观众的呐喊声隔着大门依然清晰可闻。掏出手机一看:22000步,200多公里,深圳、香港、澳门三座城市,射箭、羽毛球、击剑、乒乓球四场比赛。

11月16日晚上11点05分,澳门银河综艺馆。

我走出场馆时,里面的比赛还在激烈进行,观众的呐喊声隔着大门依然清晰可闻。掏出手机一看:22000步,200多公里,深圳、香港、澳门三座城市,射箭、羽毛球、击剑、乒乓球四场比赛。

一天跑三城看比赛,这个念头最初只是想试试大湾区的“一小时生活圈”到底有多便利。但当我真正跑完这一程,收获的不只是四场精彩比赛,更是对大湾区一体化的一次深度体验。

深圳:赛事之城的专业与温度

上午9点,深圳市体育中心。

没有人特别提醒保持安静。当射箭选手拉弓瞄准,偌大的露天场馆瞬间安静,只听得到对讲机沙沙的电流声。所有人跟着选手一起屏息——“笃”,箭矢射出——“十环!”全场欢呼。

这种瞬间的切换,恰如深圳这座城市:平时务实低调,关键时刻爆发力惊人。

场边医疗站里,深圳市中医院的医生告诉我:“这是第一次参加全运会保障工作,但我们之前在深圳有不少赛事经验。”他说,深圳11月还很热,露天场馆日照强,偶尔有观众中暑,“如果情况严重,我们会立即转送医院。”

专业、流畅、经验丰富——这就是“赛事之城”的底气。

特许商品店前,我遇到一位坐轮椅的老爷爷。他拿起一个个纪念章凑到眼前端详许久,片刻后咕哝了一声:“还是想要射箭的。”

工作人员小声告诉我:“射箭赛事专属纪念品卖光了。老爷爷83岁,也是射箭爱好者,以前还参加过比赛呢。”

不远处,一个小男孩出来买水后找不到回去的路,在人群里转了几圈,越来越着急。他看到一位穿志愿者马甲的大哥哥,赶紧跑过去拽住他的衣角。

志愿者蹲下身,接过小男孩的智能手表帮他给爸爸打电话,问清了座位号,牵起他的手:“走,哥哥带你找爸爸。”一边走一边跟他聊天,小男孩渐渐平静下来。

等他们走远,我问另一位志愿者:“你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吗?”

“今天是第一次。”这位志愿者笑着说,“我俩都是学生,第一次当全运会志愿者。能帮上忙就好。”

我当时心想:哇,这座城市的温度,原来藏在这些细节里。

深圳湾口岸:“纵享丝滑”

中午12点,羽毛球赛开打。我赶到场馆时,观众席已经坐得满满当当。不少市民提前到场,在全运会的互动体验区疯狂打卡,特许商品销售点更是里三层外三层。“您好!这个帮我再拿两个!”有人在柜台前喊道。

说实在的,本来只想做个简单的图文直播,没想到深圳的5G网速实在太快,现场实拍视频几乎即传即到,后方支援的小伙伴又太给力,一不小心就变成了视频直播。

羽毛球比赛进行得很激烈,但我不能久留——下午还要赶去香港看击剑。我简单吃了午饭,奔向深圳湾口岸。

周日中午,高峰期。我从进入大厅到出香港那边,三分钟,其中两分钟在走路。

“丝滑。”我在心里给了个评价。

但这还不是最快的。就在几天前的深港跨境马拉松,运动员佩戴装有GPS和RFID芯片的手环,通过面部识别系统,“无感通关”。而在30年前的首届深港跨境马拉松,参赛者需要提前交证件、领通关卡、人手点数、核验身份,整个过程繁琐耗时。

从人手到科技,从停顿到无感,30年的变化,见证了深港融合的加速。

不过,我也遇到了点小麻烦——直达启德的专线巴士中午12点后就停运了。

正发愁,香港这边巴士站的售票员看出我的焦急,“啪”地展开一张皱巴巴的地图,手指在上面点着:“你要去启德看比赛对吧?搭这班到钻石山,大概30分钟。下车就是地铁站,搭观塘线——看到没有,这条深绿色的线——一站就到启德站。出站往这个方向走,大概10分钟就到体育园。今天的击剑比赛不在主体育馆,在旁边那个馆!”

她说得很仔细,生怕我记不住,还在地图上用笔标出了换乘点。

“太谢谢你了!”

“不客气!这边等就好!”她笑着挥挥手。

我上了车,心里一暖。

香港:剑神之战与三道门一穿而过

启德体育园,“全城全运”四个大字格外醒目。

前往场馆路上,专门设置的“体育村”排满了人龙。四五岁的孩子,六七十岁的阿爷阿婆,都在玩AR击剑、投篮游戏,完成任务还能换纪念品。

我看到一位阿婆,背有些驼,却在AR击剑环节拿下当天榜首。我想采访她,她挥挥手走了,眼中只有剑,像个绝世高手。

旁边一位父亲带着双胞胎女儿,告诉我:“我们早早抢票,没想到一打开就是售罄。今天就来体育村玩,没想到这么好玩,应该多宣传!”

走进击剑馆,走廊里静悄悄,但同行们神色匆匆。

“快开始了!”有人拍我肩膀。

我赶到媒体观赛席,透明玻璃门一推开——整个场馆瞬间“活”了。

场内,两届奥运金牌得主、有“少年剑神”“香港剑神”之称的张家朗正与对手激烈交锋。每一次进攻,每一次防守,都引发观众席的阵阵惊呼。比分交替上升,张家朗一个漂亮的反击得分,全场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加油”声。红色的计分板跳动着,观众们的心也跟着跳动。

这就是主场的力量。

赛后,我要赶去港珠澳大桥。但我转了一圈,完全找不到媒体接驳车的上车点在哪儿。

这时,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就是那位我在手球赛、七人制橄榄球赛都遇到过的工作人员。

“又是你!”我忍不住开玩笑,“怎么哪里都有你?”

她笑了:“那当然啦,启德这几个场馆的赛事我都有份参与。你这是要去哪儿?”

“我要搭媒体接驳车去港珠澳大桥,但找不到上车点。”

“跟我来!”她二话不说带着我走。

穿过一道门,又一道门,再一道门,转过弯,终于看到停车点。

“就在这!”她气喘吁吁,脸上全是汗。

“真是太谢谢你了!让你跑这么远!”

“应该的!你们媒体更辛苦,到处跑。大家都在努力嘛!”她摆摆手,“那你自己在这里等一会儿,小心往车辆!”

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这场全运会的顺利,靠的是背后无数人的付出。

港珠澳大桥:口岸就是赛道

一趟车换一趟车,我终于在晚上7点半到了港珠澳大桥。

站在口岸,我有些恍惚。

十天前,我也在这里——那时是跨境公路自行车赛,我和记者同行们在大桥上蹲守,等着选手从远处的拐角处出现。

香港同行们用港式普通话喊:“来了未?”“未来……未来……就快来……未来……已经来了!”“来了!”快门声咔嚓咔嚓地响起。

那场比赛是全运会历史上首次跨境赛事。104名运动员在全程231.8公里的赛道上,6次穿越粤港澳三地口岸。赛道覆盖珠海、澳门、香港及横琴,途经港珠澳大桥进入香港,经北大屿山公路抵达迪士尼乐园后折返,再经大桥前往横琴后返回珠海。

最震撼的是“无感通关”。参赛选手赛前完成人脸、指纹和RFID射频核验,佩戴装有芯片的“无感通关手环”,每辆自行车及车队车辆均安装定位系统。赛事进行时,粤港、粤澳分界线处架设无线射频识别系统,配合无人机、电子围栏、北斗卫星定位等技术,运动员以约40公里时速快速通关,全程无需停车,真正实现“零延时、零接触、零等待”。

“一地验放,三方互认”——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口岸就是赛道”的全新实践。

现在想来,“未来已来”——那些穿行在港珠澳大桥上的身影,那些跨过深圳湾的健儿,就是大湾区的未来。

澳门:激战正酣

抵达澳门银河综艺馆,这座场馆的恢宏让我震撼——挑高的穹顶,现代化的设施,数千人的观众席,“体育之城”的气质扑面而来。

我着急找不到入口,一位志愿者走过来。她的脸上明显有疲惫——眼角有细纹,额头有汗,制服的领口有些皱——但笑容依然温暖。

“请问怎么进场?”

“从那边走,”她指着右前方,“看到那个门了吗?进去后左转,再右转,会看到检票口。”

“能再说一遍吗?我怕记不住。”

她没有一丝不耐烦,又耐心地说了一遍,还用手比划着方向。

我临走前问:“我现在进去还能看到比赛吗?”

“能!”她的眼睛亮了,“最后一节刚开始,王曼昱对孙颖莎,精彩着呢!快去!”

我冲进场馆——

眼前的景象让我震撼。数千个观众座无虚席,红色、黄色、蓝色的应援牌此起彼伏。“王曼昱加油!”“孙颖莎!”“中国队!”各种呼喊声、加油声、鼓掌声交织在一起,整个场馆就是一座沸腾的竞技场。大屏幕上,比分不断跳动,每一分的得失都牵动着全场观众的心。

这是王曼昱对孙颖莎的女单决赛。两人都是世界顶级选手,这也是四年前陕西全运会决赛的“复刻版”。比赛胶着激烈,双方你来我往,比分交替上升。每一个精彩回合都引发全场的欢呼,每一次关键得分都让观众屏息凝神。

我看了看表,已经快11点了。明天一早还有稿子要交,我必须赶回去写稿。我依依不舍地站起身,轻手轻脚地往出口走。

走出场馆时,里面的比赛还在激烈进行。我能听到观众的呐喊声,能感受到那种紧张而热烈的氛围。虽然没能看到最后的结果,但这一天的经历,已经足够深刻。

结语:同心同向大湾区

晚上11点05分,澳门的夜风轻柔。

我站在场馆外,回想这一天。深圳湾口岸3分钟过关进入香港,港珠澳大桥顺畅通关前往澳门——这一天能跑三城,靠的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而在这之前,我还见证了深港马拉松的“无感通关”手环、港珠澳大桥跨境自行车赛的“一地验放、三方互认”——规则制度对接创新,让大湾区真正成为“一小时生活圈”。

深圳志愿者牵着小男孩找爸爸,香港巴士售票员展开地图耐心指路,香港工作人员带我穿过三道门,澳门志愿者疲惫却依然耐心——人心相通,让这一切有了温度。

大湾区的“同心同向”,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瞬间,一张张真诚的笑脸,一次次温暖的相遇。

出发前,我也曾担心这趟“特种兵”之行会半途而废——三城四赛,太多未知。但这一天的顺利结束,让我真切感受到:大湾区的融合速度,远比想象的快。

港珠澳大桥上,香港同行的那句呼喊还在耳边——“未来已来”。

来源:读特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