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突然来袭,该如何自救?记住这3步,可能救回一条命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5 02:48 1

摘要:心梗并非毫无征兆,它像一台故障的机器,在彻底罢工前会反复发出警报。关键之处在于,我们是否具备识别这些信号的能力,并能在恰当的时机予以干预。这考验着我们的敏锐洞察与果断行动。

“心梗”听起来离我们很遥远,实际上可能是身边的潜在危险,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心梗患者超百万,其中近半数因救治不及时导致死亡或严重后遗症。

更令人忧心的是,心肌梗死正显现出年轻化态势。在这样的情形下,于我们而言,掌握科学有效的自救方法显得尤为关键且紧迫。

心梗并非毫无征兆,它像一台故障的机器,在彻底罢工前会反复发出警报。关键之处在于,我们是否具备识别这些信号的能力,并能在恰当的时机予以干预。这考验着我们的敏锐洞察与果断行动。

心梗引发的胸痛,与普通胃痛、岔气截然不同。它常表现为胸口压榨感、紧缩感,仿佛被重物压住,或被绳子勒住,持续10分钟以上,且可能放射至肩膀、下巴、后背,甚至左手臂内侧。

有人可能会产生疑问,偶尔胸口闷一下,是不是心梗?

倘若疼痛仅延续短短几秒,或者在深呼吸、咳嗽之际痛感加剧,那么大概率是患上了肋间神经痛。但若疼痛持续压迫感,尤其在运动、情绪激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则需高度警惕,这可能是心脏在“喊救命”!

心肌梗死的“伪装之术”着实令人防不胜防,让人们在毫无准备之时,便陷入健康危机,着实需提高警惕。比如突然冒冷汗、脸色苍白,像刚从水里捞出,或恶心呕吐,误以为是吃坏肚子,实则是心脏供血不足影响肠胃。

还有人头晕、眼前发黑,甚至直接晕倒。

此类症状于老年人与糖尿病患者群体中更为多见。由于其神经反应迟缓,对疼痛敏感度降低,故而更易出现“无声心梗”这一状况。

牙疼、喉咙发紧也可能是心梗的“伪装”,尤其伴随胸闷时,千万别硬扛!如果怀疑自己发生心梗了,一定要牢记一些自救方法。

当心梗骤然发作,每一分每一秒都如千金般珍贵。

时间,宛如生命的倒计时指针,争分夺秒间,便是生与死的较量,刻不容缓。

从血管堵塞发展至心肌坏死,或许仅需短短20分钟到2小时。每延误1分钟,死亡风险便攀升1%。时间紧迫,容不得丝毫耽搁,必须争分夺秒应对。掌握以下3步自救法,关键时刻能救命!

第一步:立刻停止活动,原地躺平或半坐

许多人心梗发作时,第一反应是“忍一忍就过去了”,或硬撑着拿药、打电话,甚至自己开车去医,这些行为可能加速死亡!心梗时,心脏如超负荷运转的机器,任何动作都会增加负担,诱发室颤(心脏骤停)。

正确做法是:立刻坐下或躺下,平躺时垫高枕头,使头高于胸口,避免血液回流至大脑,半坐时靠椅背,双腿下垂,减少心脏负担。切勿乱动,哪怕弯腰捡东西也可能导致血压骤降,直接晕倒。

第二步:快速拨打120,清晰传达关键信息

“救命啊!我胸口疼!如此含糊不清的求救信息,无疑给120调度员的工作增添了重重困难,使其难以在短时间内精准判断患者病情,及时展开救援。打电话时需冷静说清4点:1. 症状,如“胸口压榨性疼痛,持续20分钟”。

2. 地址,具体到小区、楼栋、门牌号,最好派人在路口接车。3. 既往病史涵盖多种病症,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此类病症长期影响健康,需持续关注与管理。4. 正在服用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硝酸甘油。

有人心生疑问:是否能够自行驾车前往医院呢?

绝对不行!心梗患者随时可能室颤,开车时晕倒不仅危及自身,还可能连累他人。

救护车配备除颤仪、氧气和急救药物,能第一时间抢救,比自行就医安全10倍!

第三步:正确用药,但勿盲目服用

倘若家中备有硝酸甘油,可取1片置于舌下含服,切勿吞服。若5分钟后症状仍未缓解,可再含1片,累计服用最多3片。硝酸甘油具备扩张血管之效,可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然而,血压偏低者需禁用此药,因其可能会让头晕、晕厥等状况加剧,给健康带来更大隐患。

若身边无硝酸甘油,阿司匹林可应急救急。取300mg普通片(非肠溶片)嚼碎服用,它能抑制血栓形成,为健康多添一份保障。但需注意若症状为胃痛、呼吸困难,或不确定是否心梗,勿盲目服用阿司匹林,以免掩盖病情,延误治疗。

心梗发作时,有人会拍打胳膊、掐人中、喝醋等方法,这些方法不仅于事无补,毫无成效,反而极有可能致使病情雪上加霜,进一步恶化,实在是不可取之策。如拍打胳膊可能使血栓脱落,堵塞更细血管,掐人中可能使患者更紧张,血压飙升。

记住心梗时,唯一能救命的是“静止+求救+正确用药”,其他均为帮倒忙。

我们除了要了解一些急救知识,我们还要了解一些预防知识,这样才能全面的降低心梗发生风险,也能有效降低心梗病危风险。

自救恰似亡羊补牢,于已然之失中尽力挽回,而预防仿若未雨绸缪,在风险未临之际早做筹谋。相较而言,预防更具前瞻性与主动性。心梗非老年人专利,30多岁患者增多,与压力大、熬夜、外卖、运动少密切相关。想让心脏年轻10岁,这5个习惯需养成!

习惯一:管住嘴

少吃“三高”食物,多吃“护心菜”。高盐、高油、高糖,堪称心脏健康的“三大杀手”。此三者过量摄入,犹如给心脏埋下隐患炸弹,严重威胁着心血管系统的正常运转,需引起高度警惕。

咸菜、腊肉之腌腊味,炸鸡、奶茶这类甘腻食,皆有弊端。常食会使血压攀升,血管渐趋硬化,更会显著增加心肌梗死之风险,饮食当慎。建议每日盐摄入≤5克,约一啤酒瓶盖,油≤25克,约两勺半。

多吃“护心菜”,深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它们富含叶酸,降低同型半胱氨酸,这可是心梗风险因子。日常饮食中,可适当增加深海鱼的摄入,像三文鱼、沙丁鱼皆是上选。它们富含Omega - 3脂肪酸,不仅能发挥抗炎之效,还可助力降低血脂,有益身体健康。

坚果含不饱和脂肪酸,保护血管,我们还可以每日1个鸡蛋,蛋黄卵磷脂对心脏有益,但避免油炸,水煮或蒸蛋更健康。

习惯二:动起来

运动是心脏“保养剂”,研究发现,每周运动150分钟可降低30%心脏病风险。切忌突击运动,若平日疏于锻炼,周末却陡然狂跑十公里,身体难以适应,不仅无法收获运动之益,反而可能诱发心梗,危及健康。建议运动初始选择低强度项目,像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以温和之态开启锻炼。

随后循序渐进,逐步提升至中等强度,让身体在适应中增强机能。运动之际,务必注重热身与拉伸环节。切不可贸然开展剧烈运动,以免引起血压波动,危害身体健康。日常运动,当以此为要,方能安全锻炼。

习惯三:睡好觉

当下,许多现代人惯于熬夜刷手机、追剧。然而,心脏对缺觉极为敏感。长此以往睡眠不足,易致血压攀升、心率加快,大大增加心肌梗死的潜在风险。建议每晚23点前安然入眠,睡前一小时摒弃手机。手机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正常分泌,进而干扰睡眠质量,为了健康,还望遵循此作息建议。

于闲暇时光,将双足浸于温水中,让暖意缓缓蔓延。同时,静享舒缓的轻音乐,于袅袅乐音中,抛却疲惫与纷扰,寻得身心的惬意放松

若失眠严重,勿自行服用安眠药,应就医调整,部分安眠药可能影响心率,反而危险。

习惯四:控三高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堪称心梗的“三兄弟”,悄无声息地侵蚀血管,加速血栓的形成。一旦“三兄弟”发难,健康防线便岌岌可危。鉴于健康考量,特此建议年过不惑的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血压、血糖及血脂的检测,以便及时洞察身体状况,防患于未然。

对于有家族病史或身形肥胖之人,自30岁起便需开始进行监测,以便及时察觉潜在健康问题,为自身健康增添一份保障。若已确诊“三高”,务必按时服药,勿因“无症状”而停药。

习惯五:心态好

情绪的起伏波动,宛如心梗的“催化剂”。

它能在无形之中,加速这一凶险病症的到来,提醒着我们时刻关注情绪管理,守护心脏健康。

当人处于生气、焦虑、紧张状态时,身体会分泌肾上腺素,致使心跳加速、血压攀升、血管收缩。

长此以往,血管壁易受损伤,血栓也更易形成。平时需学会修身养性,如遇堵车听广播,与家人吵架时深呼吸10次,工作压力大时,通过爱好转移注意力。记住心脏不爱大喜大悲,最爱平和稳定。

心梗并非“老年病”,也非“运气差”,它与我们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血管损伤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在时光中悄然累积而成。待到症状显现,或许已错失最佳干预时机,追悔莫及。从今日始,减食一筷咸菜,多踱十分钟步;少熬一回夜,常展一抹笑。

这些细微之举,看似平常,或许正是未来护佑生命之关键所在。

[1] 《冬季高发!记牢心梗4大预警信号~关键时刻能救命!》.四川省人民医院.2024-12-26

[2] 《心梗来临前的 6 个预警信号!记住这些,关键时刻能救命!》.科普中国.2024-11-20

来源:血液科徐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