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麦冬灌是北方麦区冬季田间管理的关键技术措施,其核心作用在于通过补水保墒、稳定地温、促进根系发育,为小麦安全越冬和来年春季返青生长奠定坚实基础。然而,冬灌并非“一刀切”的盲目操作,若忽视麦田苗情、土壤、播期及气候等实际条件,盲目灌水不仅无法发挥增产作用,反而可
小麦冬灌是北方麦区冬季田间管理的关键技术措施,其核心作用在于通过补水保墒、稳定地温、促进根系发育,为小麦安全越冬和来年春季返青生长奠定坚实基础。然而,冬灌并非“一刀切”的盲目操作,若忽视麦田苗情、土壤、播期及气候等实际条件,盲目灌水不仅无法发挥增产作用,反而可能导致烂根、冻害、倒伏等问题,造成减产损失。实践证明,严格把握“弱苗不浇、晚播田不浇、淤地不浇、深冬不浇”的“四不浇”原则,是提升冬灌质量、保障小麦越冬安全的关键。本文将结合小麦生长发育规律及北方麦区气候土壤特点,对这四项原则进行详细阐述,为小麦冬灌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一、弱苗不浇:规避胁迫风险,守护幼苗生机
小麦弱苗通常指生长势弱、根系发育不良、叶片瘦小、分蘖不足的麦苗,其形成多与土壤肥力不足、播种过深或过密、出苗期干旱、病虫害侵袭等因素相关。这类麦苗自身抗逆能力差,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弱,若盲目进行冬灌,极易加剧生长胁迫,导致幼苗死亡。
从生理机制来看,弱苗根系分布较浅、吸收能力弱,冬灌后土壤含水量增加,若遇低温天气,土壤孔隙被水分填充,通气性变差,根系会因缺氧而呼吸受阻,进而引发烂根现象;同时,弱苗体内养分积累少,抗寒能力不足,灌水后地温下降过快,麦苗细胞间隙易形成冰晶,破坏细胞结构,导致冻害发生。此外,冬灌后土壤板结,会进一步阻碍弱苗根系下扎,加剧幼苗生长困境,甚至造成缺苗断垄。
判断弱苗的核心指标包括:三叶期后单株分蘖少于1个,次生根不足3条,叶片颜色淡绿或发黄,植株高度低于15厘米,且生长整齐度差。对于这类麦田,冬季管理的核心应是“保苗促壮”而非“灌水保墒”。可通过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氨基酸叶面肥等方式补充营养,增强抗逆能力;同时及时中耕松土,提高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发育。若土壤墒情极度干旱(耕作层含水量低于12%),可采取“小水轻浇”的方式,选择晴天中午进行,避免大水漫灌,灌后及时划锄保墒,防止土壤板结。
二、晚播田不浇:顺应生长节律,避免冻害威胁
晚播田是指因前茬作物收获延迟、墒情不足或气候异常等原因,播种期较当地适宜播期推迟10天以上的麦田。由于播种时间晚,小麦出苗后积温不足,生长发育进程滞后,麦苗多处于“小苗、弱苗”状态,抗寒能力和抗逆性显著低于适期播种的麦田。
晚播小麦的生长特点决定了其不宜进行冬灌。一方面,晚播麦苗分蘖少、根系浅,冬灌后土壤温度降低,会进一步延缓麦苗生长,导致其在越冬前无法形成足够的抗寒能力,极易遭受冻害;另一方面,晚播田小麦冬前生长量小,蒸腾作用弱,对水分的需求相对较低,若土壤墒情处于适宜范围(耕作层含水量15%-18%),盲目灌水会造成土壤过湿,引发烂根、病害等问题。此外,晚播田小麦春季返青后生长速度快,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集中,冬季盲目灌水可能导致春季土壤养分流失,影响返青生长。
对于晚播田的冬季管理,应坚持“以保为主、促控结合”的原则。首先,播后及时镇压,破碎土块,压实土壤,提高土壤保墒能力,促进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其次,若土壤墒情不足,可在播种时采用“溜水播种”的方式,确保出苗整齐,避免冬灌;同时,可在土壤封冻前撒施一层腐熟的有机肥或秸秆,起到保温保墒的作用,减轻冻害风险。春季返青后,及时浇水追肥,弥补冬前生长不足,促进麦苗快速生长。
三、淤地不浇:破解透水性差难题,防止内涝烂根
淤地是指由河流冲积、泥沙沉积形成的土壤,这类土壤的特点是黏粒含量高、土壤结构紧密、透水性差、保水性强。在小麦冬灌过程中,淤地的土壤特性极易导致水分滞留,引发内涝和烂根问题,因此不宜进行冬灌。
淤地的透水性差是制约冬灌效果的关键因素。冬灌后,水分难以渗透到深层土壤,多积聚在耕作层,导致土壤含水量过高,孔隙度降低,通气性恶化。小麦根系长期处于缺氧环境中,呼吸作用受到抑制,根系活力下降,进而出现烂根、死苗现象;同时,土壤过湿会为病原菌的滋生提供有利条件,增加根腐病、纹枯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风险。此外,淤地土壤黏重,冬灌后经低温冻结和春季解冻,易形成土壤板结,阻碍小麦根系下扎和春季返青生长。
判断淤地的核心指标包括:土壤黏粒含量超过30%,田间持水量高,雨后或浇水后地面易积水,干燥后土壤坚硬板结。对于淤地麦田,冬季管理的重点是“防涝保墒、疏松土壤”。可通过秋季深耕、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方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透水性;冬季及时中耕松土,打破土壤板结层,增强土壤通气性;若土壤墒情极度干旱,可采用“隔行浇水”或“小水勤浇”的方式,避免大水漫灌,灌后及时划锄,促进水分蒸发和土壤疏松。同时,做好田间排水工作,挖好排水沟,防止冬季降雪融化后积水内涝。
四、深冬不浇:顺应气候规律,稳定地温保苗
深冬时节(通常指12月下旬至1月上旬),北方麦区气温极低,土壤处于封冻状态,此时进行小麦冬灌,不仅无法达到保墒增温的效果,反而会加剧冻害风险,因此严禁冬灌。
深冬季节的低温环境是限制冬灌的主要因素。此时气温多在0℃以下,土壤冻结层厚度可达10-20厘米,冬灌后,水分会迅速冻结在土壤表层,形成坚硬的冰层。冰层会隔绝土壤与空气的交换,导致土壤缺氧,同时冰层的导热性差,会阻碍深层土壤热量向上传递,使地温进一步降低,加剧小麦根系冻害;此外,冰层在春季解冻时,会导致土壤含水量骤增,若此时气温变化剧烈,易引发土壤融冻侵蚀,破坏小麦根系,影响春季返青生长。
从小麦生长规律来看,深冬时节小麦处于休眠状态,生长停滞,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降至最低,此时土壤中的原有墒情已能满足小麦越冬需求,无需额外灌水。若在土壤封冻前未完成冬灌,且土壤墒情极度干旱,可选择在“夜冻昼消”的时段(通常为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进行补灌,此时气温相对较高,水分能够渗透到土壤深层,避免形成冰层。补灌时应选择晴天中午,采用小水快灌的方式,确保水分在土壤封冻前渗透完毕,灌后及时划锄保墒。
结语
小麦冬灌是一项科学性极强的田间管理措施,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小麦的越冬安全和来年丰产。“弱苗不浇、晚播田不浇、淤地不浇、深冬不浇”的“四不浇”原则,是广大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其核心是根据小麦苗情、土壤特性、播期及气候条件,进行精准化、差异化的冬灌管理,避免盲目操作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实际生产中,除了严格把握“四不浇”原则外,还应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土壤墒情、小麦品种特性等因素,灵活调整冬灌时间和方式。对于适宜冬灌的麦田,应选择“夜冻昼消”的最佳时期,采用大水漫灌或喷灌的方式,确保灌足灌透,灌后及时划锄保墒;同时,做好冬灌后的田间管理,及时排查病虫害,采取保温防寒措施,确保小麦安全越冬。只有科学管控冬灌环节,才能充分发挥冬灌的增产作用,为小麦丰产丰收筑牢基础。
来源:风趣一半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