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座被围起来正在维修的这一座塔,并不算是太过珍贵的历史文物,相比背后的莫高窟,它的历史也只不过一百年还不到。
这座被围起来正在维修的这一座塔,并不算是太过珍贵的历史文物,相比背后的莫高窟,它的历史也只不过一百年还不到。
但是这个塔却非常有名,叫作道士塔,那是因为里面葬了一个道士。
这个道士姓王,名叫圆箓,在中国历史上被当成是一个民族罪人。正是他,使得敦煌大量的文物流失海外,不可复得。
王圆箓(1851年-1931年),中国清末民初道士
但是说回来,我们真能怪他吗?
想想看,他是一个没怎么样受过教育,虽然有点狡猾,但是文化水平不高、非常穷苦的这么一个道士,一天到晚想的就是怎么样筹措经费,把背后这些佛教的寺庙洞窟改建成道宫灵观。
这时候他遇上了英国来的探险家、考古学家斯坦因,真正有问题的恐怕是斯坦因吧。
英国考古学家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
斯坦因比他更狡猾。他带着他的助手跟翻译蒋孝琬欺骗这个王道士,跟王道士说自己是从印度来的。
原来印度佛法早绝,他于是想走玄奘之路,回到当初玄奘法师出发的地方,要带回佛经到印度去。
他就说敦煌这里据说就藏了很多玄奘法师取回来的经,他来这儿,目的就是要取经回印度,志向远大得很。
这王道士虽然没怎么念过书,字大概也识得不多,但至少听过《西游记》的故事,晓得唐三藏,于是他就信了这个斯坦因。
斯坦因用折合当时的价钱二百银两不到的数目,就带走了二十九箱文物。在这文物当中,后来我们发现一些以前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连听都没听过的东西,比如说变文。
变文,这时候大家才晓得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么一种文学体裁,它的出现,使得我们重新认识到中国通俗文学的流传跟它的源头何在。
变文
到底什么叫作变文呢?为什么我们后来都不晓得它存在过?又为什么只有敦煌这个地方留得住它曾经存在的痕迹?
首先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到底什么是变文。如果它真的很重要的话,为什么以前我们大部分人都从来没听说过有这种东西呢?
甚至直到今天我相信很多中国人都还不晓得,原来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一种文学体裁叫作变文。
这就要说回1907年当斯坦因带回这些文书,然后里面有变文这种东西被大家发现之后,立刻引起轰动。
首先注意到它们、第一个做出开拓性研究的就是王国维先生。但是那时候王国维先生把这批文献叫作什么呢?叫作通俗诗或者是通俗小说,他没有用变文这个词。
王国维画像
这个词是一直等到1929年研究中国通俗文学的郑振铎先生,才正式把它们命名为变文。
那么到底为什么我们大部分人没听说过,而那个时候学者一发现这个东西又那么热衷呢?
这就要说起来,记不记得我们这季一开头跟大家讲《文学改良刍议》,讲到白话文一兴起之后,它的燃烧速度非常快。
那个时候大家都很热衷于去研究这种“我手写我口”的白话文学,它到底是新发明的东西还是说古已有之呢?
像鲁迅、像胡适,他们都很热切地要告诉我们,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白话文学的存在。
没错,这批变文其实就是一种,你可以把它说成是白话文学,或者说是古代的尤其是唐朝的白话文学,一种通俗文学。
由于我们找到那么古老的通俗文学,所以大家就更加觉得高兴了,总算为白话文找到一个历史的依托。
但是更重要的就是,找到这批通俗文学之后,我们才发现唐朝之后其实历史上有许多的通俗文学作品,比如说宋朝的宝卷、讲词,然后元朝的杂剧等等,当然还有唐朝的传奇。
像这些通俗文学也都是我们今天大部分人都不是太了解的,理由是这样的:我们中国从来在现在的教育里面尊崇的是一批所谓正统文学,你比如说唐宋八大家的东西,你比如说像《史记》《左传》或者是“四书五经”,像这些我们就叫作正统的文学。
那些不是文人知识分子,是一般老百姓民间传播的东西,往往不是太被大家在意,都觉得那是下里巴人的东西。
那么变文到底是什么?自从当年郑振铎先生为这批文献命名为变文之后,这个讨论到今天都没有停止过。
直到到今天到底什么叫作变文?它的定义是什么?它的范围该有多广?都是莫衷一是的。
这里面有的是非常广义的讨论。比如说有的人认为,变文就几乎是在敦煌找到的所有的通俗文字都可以叫作变文。
那么狭义的就指,凡是在这些找到的文书里面,它有时候一篇文章、一篇东西的题目就有变文这两个字,(那么它就是变文)。
这就是当年郑振铎先生为什么命名它们为变文的原因。就因为大概有一批文字它们是篇名就叫什么什么变文,所以就把这些才叫作变文。
郑振铎
但是如果这么狭义定义的话,你只有大概不到二十篇左右的文献才能够叫作变文。
那么到底它是什么东西呢?因为我不是专家学者,我没办法给大家一个我认为最好的定义。
但是大体上我们可以说它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一开始绝大部分都是关于佛经的通俗演绎,像佛经本来里面很多东西很深奥,佛理也比较晦涩,不是一般老百姓听得懂的。
这些变文就是能够把佛经里面许多故事,用一个通俗的方法表达出来。
那么再演变下来就不只是佛经的东西需要通俗被演变,而是包括了一些比如说像中国的历史故事、传统经典里面人物的生平,也都拿来当成这种变文的题材。
而这种变文在形式上面也是有特点的,大部分的这些变文,大家比较公认的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
它往往一开头会有一篇序文,这个序文就是要把整篇东西要讲的这个故事先用散文体描述一遍。
然后接下来就把这个故事分开来,一段一段再讲下去。
而每一段与另一段之间常常会加入一些诗词,中间有时候会有一些套语,这个套语会让你觉得这仿佛是有一个人接下来要口述一些故事,说到这儿就该怎么样。
而且这些变文有时候也是跟图画相关的,常常在暗示或者明示,讲到这儿大家就要看一张什么图。是的,这种东西就叫作变文。
但是在这么多关于变文的定义里面,我们要特别注意“变”这个字,为什么这种东西叫作变文呢?变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呢?
原来郑振铎先生的解释就是说,它就是把一些严肃的东西通俗化了,变成通俗的东西了,这个就叫变文。
但是目前为止,我觉得比较可靠的一个讲法是美国一位非常重要的了不起的汉学家——梅维恒先生的说法,就是这个“变”其实是有个佛教根源的。
梅维恒
他追究出来,他发现变,像比如说我们今天中文里面讲变,常常有时候会包含一个意思,就是有些东西像变戏法、变魔术,我把一个东西无中生有或者让一件事情产生突然的、非常激烈的一种变化,这种叫作“变”。
但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我们中文、汉字里面的“变”字并没有这个意思。
我们过去所理解的变从来都是一种渐变,而中国人比如说你看春秋的文献《公孙龙子》里面,他们很多讨论是反对一个事情会无中生有的,我们相信的是一个逐渐的演变的过程,不太愿意接受一个剧烈的性质转变这样的观念。
直到佛教传入之后,才产生这种变的新含义。
如果这个变字的新意思是从佛教里面来的话,那它是不是表示在原来的佛教的文书里面,比如说梵文的经典里面能够找得到它对应的梵文呢?
很抱歉,很难找到一个很准确的百分百匹配的一个梵文。
因为“变”这个字其实是用来表示佛教里面或者印度文化里面好几个不同的观念。
比如说其中一个“变”指的就是,包含了印度思想里面或者佛教里面常常讲的一种,就是通过精神力量能够无中生有地创造一些东西出来,你几乎可以说是神通或者说是超自然的力量,这叫作变。
我们中国常常在佛经里面把它这种状态叫作什么呢?叫神变。
莫高窟
那另外还有一种就是在印度,“变”这个字可以找到它另一个相关的概念,就是演戏。
比如说印度人会把所有演戏的人、舞台上的东西、表演的东西,当成是在演出一种幻觉、一种幻象,那这种幻觉跟幻象的表达其实也可以叫作变。
种种这些中文字里面的变从印度传来的新含义,你都可以在当年的鸠摩罗什大师他翻译的佛经里面找到这些依据。
刚才我们讲到这些变它跟戏剧好像也有关系,这就说到变文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面相,今天大部分的学者都会认为这些变文其实是跟古代的说唱艺术相关的。
其实自古以来中国都有,尤其在唐朝的时候,就有许多人他们会对着平民老百姓讲故事。
那这种讲故事说书,它是说一段话、讲故事,然后还要吟一段诗。
这些诗词被认为是能够格外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而且那些诗词绝大部分都是能够配上音律、能够唱出来的。
所以你可以说这种说书的形式其实是很有娱乐性的。
而变文则让我们看到了唐朝时候这种说故事的人,他大概是怎么个说法,怎么结构他的这些表演。
而且他不光是自己站在一个庙门口跟大家说唱故事这么简单,他还会配上图画。
比如说有时候讲一个故事会给大家展示一幅图画,这个图画可能是一个卷轴,这个卷轴一路卷下去就像看一个长篇的动画片,或者像以前我们清末民初的时候,看幻灯片那种西洋片一样。
另外一方面,这种变文它还能够做到的是,有时候说不定能对着墙上画的一些画,指着这些图画一边跟你讲解这些图画的内容,同时他就讲故事,还要唱将起来,还要吟诗。
这都是变文配合的一种表演艺术的形式,而这种形式甚至还可以跟皮影戏相关。
皮影戏
这些东西很多学者认为可能是受到印度佛教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印度文化散布的所有地区都保留了刚才我说的这样的形式。
说到这儿各位可能会反对了,这种说唱艺术难道不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东西吗?皮影戏难道不也是我们中国老早就有的东西吗?
没错,都很有可能是。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就是,佛教到来之后则使得这种形式变得更受欢迎,尤其是皮影戏。
印度的皮影戏本来就已经相当发达,中国可能也都是古已有之。
但是以前当那些佛教僧侣来到中国之后,他有时候为了要让大家吸收佛理,会用这些通俗的演绎手法让大家了解佛理,就有所谓的俗讲。
而且很早的时候甚至可能有人认为皮影戏还有一个特别的效果,就是用这个人的投影来代表某个亡魂,某个世间已经不存在的先人。
那么影子这个东西总是让我们觉得有点像魂魄一样的存在,是不是?所以皮影戏还带着这么一种超自然的效果。
而演示皮影戏、说这些故事、展示这些图画等等这种民间流传的江湖艺人们,他们则好像是魔术师一样:透过说故事、透过展示图画、透过做皮影做表演,把一个想象中的一段的故事、历史上的一个事情好像实现出来在你的眼前,带着大家进入一个幻觉的世界,就好比今天我们去看电影一样。
关于这些变文,我们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它们是不是真是当年那些和尚们他们写出来的,或者他们创作出来的呢?其实并不是。
有学者就认为,其实大部分的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佛教的法师,他并不会参与变文的创作或者是相关的演示。
他做的是什么呢?他做的可能是通俗地把这个佛经的故事讲一遍,这叫俗讲。
你在传教的时候,你跟老百姓传这个教是非常不利的是不是?那你怎么样劝服老百姓接受这个宗教呢?
你得想办法把它通俗化。那么所以在这个通俗化的过程里面就出现了俗讲这种事情,着重讲的是佛经的故事,而不是佛经里面那些深奥的理论跟哲学讨论、抽象的东西。
那么再来则出现了由这种佛经的俗讲演变出来的说唱艺人,这些说唱艺人流落各地,走遍江湖,他们不一定都是和尚,甚至绝大部分都不是,就是江湖艺人。
但是他也讲佛经故事,也讲历史故事,他讲很多儒家道家的故事。
虽然在当时主要可能还是讲佛经故事,而这些人里头又有一些人的身份跟佛教和尚之间的身份是很混淆的,你搞不清楚这人是真和尚还是假和尚。
那个时候就有一些所谓的假和尚,也有一些就是江湖艺人在街上讲这些变文。
而且这个变文是越讲越熟,讲到后来甚至出现很多很淫秽、很荒诞的一些故事情节。但是老百姓喜欢,对不对?大家就爱听爱看这些东西嘛。
我们还要再说到这个变文,我们能不能够说是这些说唱艺人的剧本呢?
各位我们千万要注意一点,我们今天看惯电视剧,看惯电影。我们常常的概念就是:拍一个东西,要做这么一个表演,比如说演话剧也好,你得有个剧本。
剧本一定是形成文字的,而这个文字的东西我们导演、演员才依据它,想办法把它实现成一个立体的东西出来。
但是在古时候,世界上绝大部分的说唱艺人都是不靠本子的,甚至他们绝大部分是文盲。那文盲也还能够讲故事吗?
当然可以。直到现代中国比如说二十世纪初的时候,中国有很多说唱艺人其实根本都还是文盲。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可能听过西藏有一个很著名的史诗叫《格萨尔王》,《格萨尔王》现在大概流传了一百二十部,加起来是两千万字,在过去是有部分的说唱艺人能够两千多万字,一字不漏跟大家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他是看着剧本来讲吗?不是,他是靠师傅口传严格训练学到这身本事,记忆力是相当的好。
为了要方便这种口述艺人记忆,里面很多的诗词韵文就有用了。因为你加上韵文加上诗词,有音节有韵律,你就更好背诵,演出的效果也更好。
这些文盲艺人是不需要靠这些剧本的,所以变文不太可能是他们的剧本。
恰恰相反,他们很有可能不太愿意让人用文字记录,因为那是他看家吃饭的本领,那是他的宝贝。要是让人记录下来变成文字流传出去,不就抢了他饭碗吗?
但是我们不能够排除有很多的听众、很多的观众看了这个故事很高兴、很喜欢,把它记录下来了。
就相当于民国初年清朝末年的时候,当时有那些戏迷听戏看戏,唱戏的人有时候其实并不懂字的,他就那么唱,但是底下的人,要是那些戏迷粗通文墨,就能够笔录下来那些唱词。
由于它是笔录,所以难免就会有一些错误。又由于很多时候参与这种民间戏曲活动的都是一般的老百姓,这里面其实大部分也可能都是文盲,但是难免有些人粗通文墨,他就会记录得比较好一点。
据说唐朝一般人的教育水平还是可以的,起码懂点字了。所以我们现在推测,变文也许是这类人写下来的。
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变文里面常常充满着各种错别字,很多奇怪的用语,但是里面最奇怪的是什么呢?
就是里面有很多的说法,它们说是白话,你拿着书回去看一看,你会觉得还是要靠注释才可以看得懂。
为什么?这就相当于莎士比亚的戏剧在他那个年代是通俗戏剧,是贩夫走卒、老百姓们看了呵呵大笑的戏剧,我们今天看,太深奥了这文学作品,为什么?因为就算是通俗的东西、口语的东西,它也会不断地演变。
唐朝的人说话的方法,他们讲的词,我们今天不一定听得懂。那我们今天说的词,他们也不一定听得懂。
比如说假如今天有一个通俗电视剧里面出现了“佛系青年”这个词,你想想看八百年后的人看到“佛系青年”,他会想:哦,原来我们国家在最近这两年很多人学佛,佛学很兴盛,他会不会这么来理解呢?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来源:看理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