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冬的乌江水面泛着粼粼波光,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在晨雾中缓缓苏醒。随着《乌蒙深处》热播,取景地化屋村——这个曾经的“悬崖下的村寨”以其壮美的山水风光和绚烂的民族文化,走进了全国观众的视野。
最近
央视热播剧《乌蒙深处》
带火的不止荧幕风光
乌蒙深处的化屋苗寨
青瓦白墙嵌在山水间
苗绣把迁徙史绣进衣襟
芦笙舞跳出世代欢腾
走一趟
就解锁非遗活态传承的全部浪漫
化屋村航拍(郑林华 摄)
初冬的乌江水面泛着粼粼波光,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在晨雾中缓缓苏醒。随着《乌蒙深处》热播,取景地化屋村——这个曾经的“悬崖下的村寨”以其壮美的山水风光和绚烂的民族文化,走进了全国观众的视野。
“这是哪里?风景太美了!”
“他们身上的服饰好精美!”
......
观众们的惊叹,指向的远不只是荧幕上的风景,更是一个仍在发展传承的文化空间——一个集自然山水、传统技艺与民俗生活于一体的文化生态系统。早在2007年,“化屋苗族文化空间”就被列为省级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歪梳苗支系的世代家园,化屋苗寨仍保存并持续展示着该族群独特的生产方式、生活智慧、文化模式与思维方式。这一切,在化屋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苗绣:一针一线皆历史
《乌蒙深处》中
主角衮月亮对苗绣的执着守护
打动许多观众
在现实的化屋村
苗绣不仅是美丽的装饰
更是民族记忆的“无字史书”
11月13日,化屋村村民李想在自家院中刺绣(刘荣江 摄)
化屋苗族服饰工艺集蜡染、刺绣、挑花、织锦、银饰为一体。女性通常身穿对襟无扣袖衣,衣襟镶贴绣勾藤花边,衣袖、衣背、衣摆处缀有彩色蜡染图案;下着两侧有褶的长花裙,系长方形蜡染花围腰。男子则多穿蜡染粗布长衫,下装为大桶裤。
这项承载记忆的技艺,至今仍在日常的针线穿梭间延续。在村民李想家中,她正借着冬日暖阳绣制新衣的袖子,身旁的小女儿看得入神:“妈妈,你绣得真好看,我也想学!”
11月13日,化屋村村民李想正在刺绣(刘荣江 摄)
此情此景,让李想仿佛看见童年的自己。“小时候,老一辈也是这样手把手地教,”她轻抚衣袖上的纹样说道,“黄色的线条是黄河,绿色的是长江,三角形是一座座山。我们的祖先,就是把迁徙的路都绣在了衣服上。”
“七八岁刚开始学的时候觉得太难,坐都坐不住。”李想坦言,直到十三四岁爱美之心萌动,才真正沉下心来。那时,小姐妹们每天放学干完农活后,总会聚在一起边刺绣边谈天说笑,“做着做着,慢慢地都能独立做出一整套衣服了。”每到重要节日,大家都会身着亲手缝制的新衣出席。
在化屋,这样的传承故事比比皆是。女孩们从小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接过这门技艺。与此同时,其传承脉络延伸至产业领域。2019年,“95后”绣娘杨文丽返乡创办苗绣工坊,在政府扶持下,产品从传统服饰成功拓展至箱包、围巾等文创领域。她还带领绣娘通过直播带货,让苗绣走出大山。目前,化屋村已培育起14家此类非遗工坊,真正将“指尖技艺”化作了“指尖经济”。
“衮月亮的故事,就是千万个化屋姑娘的缩影。”李想说,通过电视剧,更多人理解了苗绣不只是一门手艺,更是我们民族记忆的载体。
芦笙舞:从村寨跳到全国
剧中老寨广场上村民吹着芦笙跳着舞的欢乐场景,正是化屋群众日常生活的缩影。
在这里,音乐与舞蹈深深融入日常,无论是谈情说爱、婚丧礼仪、闲暇消遣,都离不开芦笙的旋律。多声部民歌合唱、芦笙舞、板凳拳舞、打鼓芦笙拳舞等,将化屋群众在山环水绕中孕育出来的情感和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苗族男孩,几乎都是在芦笙声中长大的。”化屋村歌舞队队员杨斌说。今年34岁的他,从小耳濡目染。
化屋村歌舞队日常排练及表演(采访对象供图)
据杨斌回忆,小时候村里每逢节庆或重要仪式,芦笙舞总是最引人注目的环节。“那时候没有专门的老师,就是跟着父辈们,看他们怎么跳,怎么吹,慢慢地就学会了。”
在众多的歌舞形式中,最让杨斌引以为傲的便是打鼓芦笙拳舞。这是一种将舞蹈、武术与鼓乐融为一体的独特艺术,承载着本民族深厚的文化记忆。
如今,这门古老技艺也在新时代焕发光彩。2023年,村歌舞队将传统芦笙舞整合创新,作品《打鼓芦笙板凳拳舞》先后在全省和全国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斩获佳绩。2024年12月,苗族芦笙舞(化屋苗族打鼓芦笙拳舞)被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1月13日,化屋村歌舞队队员杨斌的奖牌(刘荣江 摄)
现在,化屋小学将芦笙舞纳入常规课程。对杨斌这样的传承者而言,最令人欣慰的莫过于看到孩子们在校园里系统学习这门技艺。这门古老的苗族艺术,正在年轻一代中找到新的传承路径。
村寨与节庆:看得见的文化现场
《乌蒙深处》中村寨依山而建的布局与热闹的节庆场景,在化屋村不仅是荧幕上的画面,更是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这里的建筑与民俗共同构成了一个持续运行的文化空间。
化屋村苗绣蜡染工坊内部环境(周 云 摄)
顺着化屋村的道路绕行,青瓦白墙的屋舍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掩映在山水之间。屋顶和房屋四周装饰着苗族特有的纹样和符号,在细节中延续着民族的审美与传统。
“我们的祖辈生活在乌江边、大山里,房子顺着山势建,面朝江水,寨子就‘长’在山水间了。”村里的老人尤治义说。对他而言,这样的居住方式承载的是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许多村民将传统民居改造为民宿与农家乐,在保留民族元素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功能。目前,全村发展民宿25家、农家乐40家。村民们在家门口增收的同时,也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得以沉浸于真实的苗寨生活场景。
化屋村航拍(周 云 摄)
此外,节庆活动是当地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花坡节,村民们穿着盛装聚集在山坡上,以歌传情、以舞会友,欢庆佳节。而献山节则通过祭神树、制定乡规民约,将保护环境、尊老爱幼的价值观代代相传。这些活动既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增强了村民之间的凝聚力。
“《乌蒙深处》的播出让更多人关注到了化屋完整的文化面貌,”化屋村副主任王世宇说,大家的关注不再局限于某一样手艺或某一种歌舞,而是我们整体生活方式的延续。
荧幕上的故事正在上演
荧幕外的生活早已扎根
《乌蒙深处》的热播
最终将观众的目光
从一段精彩的剧情引向
一片同样精彩的文化现实
作者:刘荣江 陈 思 郑林华 周 云
编排:陈 美 责编:聂 令
校核:孙 婉 审发:靳雪莲
承办:毕节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政务公开科
来源:毕节市人民政府网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