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截至三季度末,华住集团全球在营酒店总数为12,702家,同比增长17.1%;在营客房总数为1,246,240间,同比增长17.3%;三季度,华住中国新开业酒店749家,待开业酒店2,727家,覆盖城市1,423个。得益于轻资产战略的持续深化与加盟商对品牌的认可
2025年的中国酒店业,依然在复苏与转型的双重节奏中寻找平衡。当不少企业仍在应对成本压力与需求波动时,华住集团交出了一份超出市场预期的三季度成绩单。
截至三季度末,华住集团全球在营酒店总数为12,702家,同比增长17.1%;在营客房总数为1,246,240间,同比增长17.3%;三季度,华住中国新开业酒店749家,待开业酒店2,727家,覆盖城市1,423个。得益于轻资产战略的持续深化与加盟商对品牌的认可,集团加盟业务实现强劲增长,管理加盟及特许经营酒店的收入同比大幅提升。
财务指标方面,今年第三季度华住集团的酒店营业额为306亿元,同比增长17.5%。报告期内,集团收入达70亿元,同比增加8.1%;经调整净利润15.2亿元,同比增加10.8%;经调整EBITDA(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25亿元,同比增加18.9%。
华住集团首席执行官金辉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 “中国酒店行业目前的供给质量无法充分满足消费者日益升级和多元化的需求。因此,供给侧改革将会是中国酒店行业未来发展的主旋律,而这必将给本土的品牌连锁酒店带来巨大的成长机遇和空间。作为中国酒店行业的头部企业,华住将深耕中国市场,坚持高质量发展,以品牌为引领、打造卓越服务,围绕品质与效率,把中国酒店业’重新做一遍’。我们对中国酒店行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这份恰逢成立20周年之际发布的财报,展现出了一条清晰的商业逻辑: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华住通过多元化的品牌矩阵、庞大的会员体系及科技赋能,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确定性”,不断夯实持续增长的根基。
高质量增长:三大核心经营指标稳健上行
比起财务数据本身,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增长质量:华住没有以牺牲单店效益为代价进行粗放扩张,而是在单店盈利稳步提升的基础上实现了良性增长。
今年三季度,华住三大核心经营指标基本恢复至2024年同期水平,其中日均房价ADR同比企稳反超;入住率OCC维持84.1%的高位,明显高于同类型品牌(同期两家可比企业OCC分别为73.6%和69.8%);RevPAR(每客房平均收入)同比基本持平。
2024年以来,酒店行业经营整体承压。全球权威酒店信息统计机构STR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行业整体平均每间可售客房收入(RevPAR)同比下降5%,入住率和平均房价也双双下滑。
在此背景下,华住为何能实现“量足价稳”的良性局面?
答案藏在华住的“三位一体”战略中:以品牌为主轴,会员与科技为两翼的商业模式,正在释放出强大的复利效应。
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华住会会员总数达到3.01亿,同比增长17.3%。会员预定的间夜量同比提升19.7%,会员粘性复购率保持高位。国际旅游产业权威媒体与智库Skift在今年10月发布的榜单上,华住会的会员总数为全球第一,并以每间客房对应243位会员位居酒店会员忠诚度榜首。
今年,华住针对消费者动不动就“被价格拿捏”的行业痛点,升级了“贵即赔”保障服务,即系统识别到会员订房有价差将自动退还差价,这一功能自推出以来受到广泛好评。类似服务承诺的推出,不仅提升了会员体验,更重要的是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品牌信任。这种信任,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复购率——华住会会员复购率持续保持高位,为旗下酒店提供了稳定的直销客源。
在此基础上,华住还在建立更广阔的会员生态。在近日举办的第八届进博会上,华住集团与中国银行、中国银联分别达成战略和深度合作。华住会通过与银行、航空、零售、出行等跨界伙伴的合作,让会员权益渗透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目前,华住已实现最快10秒入住,每年处理2.8亿间夜的预订,人房比低至0.17,每年为超3亿人次提供数字化服务。背后体现出华住通过科技手段提升运营效率、优化用户体验的不懈追求。
共赢共生:让加盟商赚到更多钱
精益增长,是华住集团近几年常常提起的。但它并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华住20年来始终坚持的发展理念。
除了在需求侧不断推动产品和服务迭代、提升消费者体验,华住在供给侧和生态端的“精益”管理也帮助加盟商有效提升了盈利能力。
华住一方面通过标准化运营体系、数字化管理工具,实现从选址、筹建到运营的全流程赋能,降低加盟商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则通过品牌、流量、运营、科技四维赋能,构建起与加盟商的共赢关系。
据一位华住加盟商介绍,在经营单体酒店时期,其订单有约75%至80%来自OTA平台,其余部分则需依靠自建营销团队投入大量努力,才可能将整体入住率提升至90%或95%。而在加盟华住后,来自华住会员体系的订单占比已达60%至70%,在此基础上只需再稍加努力,整体入住率即可突破90%。
“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快乐地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这是华住酒店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季琦创立华住的初心,而多年来他也是带领公司这样做的。
正是这种共赢的理念及管理模式,不断吸引着更多加盟商的加入,为华住门店网络的持续拓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品牌金字塔:从国民品牌到世界级东方品牌的全覆盖
当前,品牌同质化倒逼酒店行业整合,品牌内核的升级已成为决定资产估值的关键因素。
业内投资人士指出,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酒店品牌对于酒店资产现金流的贡献水平决定品牌价值。尽管在经济收缩阶段,具备优质现金流能力、品牌影响力和优越地段等特征的资产,仍可实现较高溢价。
在品牌建设上,华住坚持“深耕细分、全面覆盖”,在经济型到高端市场的各个细分赛道都打造出了标杆品牌。
例如,汉庭作为国民级酒店品牌,已成为全球规模第一的酒店品牌;全季酒店凭借东方美学与高品质服务,在中档酒店市场占据领军地位;海友酒店则依托高性价比与高效运营,夯实了在经济型赛道的基本盘。
与此同时,华住在中高端市场的布局持续强化。2024年,华住中高端酒店签约总数位列行业第一。2025年第三季度,华住中高档品牌数量布局(含待开业)同比增长25.3%。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预计到2026年,国内中高端酒店市场规模将达到155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7.6%,华住有望持续受益于这一行业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在2025年华住伙伴大会上,华住发布了全新中高端品牌“全季大观”,进一步完善了华住的中高端品牌矩阵,并开启了打造世界级东方品牌的新征程。
图:全季大观大堂设计效果图
至此,华住已形成覆盖从国民经济型到高端品牌的全方位矩阵,全面契合中国消费者多样化的住宿需求。作为该矩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季大观”将进一步强化华住在中高端市场的战略布局,提升其在细分领域的综合竞争力。
供给侧改革:未来最大的机遇所在
随着国际品牌加速布局、市场供给过剩、客源与房价博弈加剧,投资者与从业者普遍感到焦虑。在普遍的压力中,季琦通过“向下扎根”,看到了“向上成长”的潜在机遇。
过去三年,季琦带领团队走遍了中国293个地级市中的278个,剩下的15个计划在年内完成。77次出行,覆盖800万平方公里,他们深入每一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探访不同档次的酒店,倾听一线员工、加盟商与旅客的真实声音。
这种将双脚扎进行业泥土中的“扎实”,恰恰成为华住在复杂市场中保持敏锐与定力的关键。
在2025年华住伙伴大会上,季琦明确指出:“中国酒店业供给侧改革才刚刚开始,远未到深水区,未来最大的机会在于供给侧改革。”
他进一步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五大方向:从微房量到中房量、从单体到连锁、从星级到品牌、从大城市到县城、从房地产配套到投资回报。
根据中国饭店业协会数据,截至2024年,中国连锁酒店数约9.33万家。按连锁客房数量计算,2024年中国酒店业连锁率为40.09%。相比发达国家酒店品牌高达70%以上的连锁化率,中国的酒店连锁化程度仍存在较大差距,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分地域来看,美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三线及以下城市酒店连锁化率只有18%,其中中小单体酒店的品牌化率更低至约8%。
因此,经济型酒店发展下沉市场既是顺应市场趋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华住旗下汉庭、海友等经济型品牌正在快速扩张,抢占这片新蓝海。
资本市场的认可:确定性溢价
华住的稳健表现与增长潜力,获得了资本市场的广泛认可。
摩根士丹利在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中,上调华住集团目标价至47美元,预计其第三季度业绩将优于预期。该行将华住2025至2027年RevPAR预测上调1%至2%,预期第四季度RevPAR将转为正增长。同时,将2025至2027年每股盈利预测分别上调33%、6%及6%。
除摩根士丹利外,多家权威券商也发布研报看好华住发展前景。兴业证券认为,华住具备较强的执行力和产品竞争力,中高端化、轻资产化、海内外并行发展的策略稳步推进;集团保持稳定的拓展节奏,门店数量平稳增长,头部规模优势明显。国信证券则在研报中指出,从市盈率和股息率等指标对比来看,华住集团和同业相比股息率明显更高,市盈率却不及多家同业,有低估迹象。
券商普遍认为,华住作为中国酒店业头部企业,具备强大的品牌壁垒、领先的会员体系与高效的运营能力,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有望持续整合行业资源,提升市场份额。
结语:二十而立,从中国华住到世界华住
二十年,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正是“成年”之时。
从一家初创企业成长为全球领先的酒店集团,从单一品牌发展为全矩阵品牌生态,从本土布局拓展至全球网络,华住的二十年,是中国酒店业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企业从模仿到创新的典范。
三季度逆势增长的业绩,不仅是华住20年积淀的实力印证,更是其下一阶段发展的起点。面对供给侧改革的广阔机遇,华住正在以品牌为主轴,以会员与科技为两翼,向着“让中国服务响彻全球”的目标稳步迈进。
当季琦走完中国最后15个地级市时,华住或许已为下一个二十年准备好了新的答案。
来源:金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