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离谱的是许嘉一家。中国美院的展谁上、谁拿奖,他妈那关先批条子。基金会五年吞下1200万财政拨款,账目公开栏永远“正在维护”。
“我画了三年,连校考的边都没摸到;隔壁班那谁,他爹是教授,一张素描没画完就进了。”
这不是段子,是上周川美门口,一个复读生蹲在马路牙子上边哭边说的原话。
名单一出,大家才发现,原来自己拼死拼活挤的独木桥,人家早就包机飞过去了。
武小川,西安美院副院长,2006年之后再没正经办过展,照样三年拿走380万“学术研究经费”。
钱怎么花?没人问,也问不着。学生只知道,他工作室的门常年锁着,门口保安换得比画具还勤。
更离谱的是许嘉一家。中国美院的展谁上、谁拿奖,他妈那关先批条子。基金会五年吞下1200万财政拨款,账目公开栏永远“正在维护”。
有学生偷偷把作品照片发过去,半小时后收到回复:“背景不够红,再改。”改完再投,依旧石沉大海。后来才知道,评审表里早填好了“内定”俩字,只是外人看不见。
艺考培训班的水更深。北京宋庄,代笔画室明码标价:头像三万,全身八万,包画包过。
交完钱,学生连笔都不用动,出来就是“大师风格”。考官一看署名,哦,姓对,分就高。寒门孩子熬夜画到手指变形,卷面分还抵不过人家一个落款。
有人不信邪,去知网下论文,想学学“前沿理论”。结果下载的那篇,段落顺序跟2015年一篇旧文一模一样,作者挂的是某院长千金。底下引用文献里,居然有她小学三年级写的《我的画家爸爸》。学术拼贴玩到这份上,也是艺术。
美术馆数据更扎心:去年青年扶持计划,67%的入选者自带艺术血统。剩下那33%,作品均价只有“画二代”的五分之一。
一样的布面丙烯,人家能卖二十万,你只能卖四万,还得给画廊抽一半。原因?买家听说是“名门之后”,立马觉得“有投资价值”。艺术最先被估的,不是色块,是姓氏。
于是课堂越来越像复制车间。南京艺术学院老师统计过,近五年毕业展,模仿脸占比飙升23%。
为啥?导师只教自己那套,学生敢越界,分数先打对折。封闭循环,越转越圆,最后把棱角全磨平。
国外其实早玩明白了:伦敦艺术大学,亲属报考先报备,评审全程第三方录像;巴黎美院,校外评委必须占一半,本校老师连投票权都没有。
人家怕的不是关系,是关系遮不住。我们这儿倒好,关系直接写进招生简章,只是用了“择优”两个字包装。
教育部终于动手,中国美院试点“双盲”。听起来解气,可实际操作还是老班子打分,只是名字遮了,笔迹还认得。
真想断根,办法特简单:把评委库扩大到全球,随机抽,飞来现场当天拆信封,谁打招呼就全程直播。可惜,动了蛋糕,比动手术还难。
所以,别光骂孩子拼爹,整个系统就是爹建的。只要展馆、杂志、基金、评委全是自家人,艺术就只剩一个颜色:关系色。真到那天,美术馆不如改叫家谱馆,看展不用眼睛,翻族谱就行。
想救艺术,先让姓别成为分数线。否则再过十年,连梵高来了都得先递烟:哥,你导师谁?
来源:砚田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