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麦播已过九成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8 09:00 1

摘要:11月17日早上,在商水县平店乡的高标准农田里,种粮大户李建党正蹲在田垄旁,扒开湿润的土壤查看小麦出苗情况。他感慨道:“今年雨水多,地湿,播种比往年晚了好多天,但政府组织得力、技术指导到位,现在看苗情不比往年差。”截至16日17时,周口市已播种小麦1022.6

11月17日早上,在商水县平店乡的高标准农田里,种粮大户李建党正蹲在田垄旁,扒开湿润的土壤查看小麦出苗情况。他感慨道:“今年雨水多,地湿,播种比往年晚了好多天,但政府组织得力、技术指导到位,现在看苗情不比往年差。”截至16日17时,周口市已播种小麦1022.6万亩,占计划面积的92.6%,其中671.8万亩已出苗,实现“晚中求好”的阶段性目标。

今年秋播期间,周口市遭遇持续阴雨天气,土壤湿度饱和,田间渍涝严重,导致小麦播种普遍推迟15天以上。面对不利条件,市委、市政府将麦播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抗灾保播工作。市主要领导深入郸城、淮阳、商水等县(区)田间调研时强调,要抢抓有利时机,科学应对晚播,确保面积只增不减、单产稳中有升。市政府成立了由农业农村、水利、气象等部门组成的“三秋”生产专班,建立日调度机制,累计下发“三秋”工作专报50多期。各县(市、区)也积极行动起来,组建党员先锋队,帮农户排涝散墒、协调农机,形成了市级统筹、县级主责、乡村落实的三级联动格局,将责任层层压实到每一个环节。

麦播进度要赶,播种质量更不能松,这离不开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撑。自11月5日起,市、县两级104个专家指导组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全过程、面对面”服务,打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晚播要选半冬性中早熟品种,避免灌浆期不足。”市农科院副院长韩玉林在西华县高标准农田现场,抓起一把泥土向农户讲解麦播技术要点。针对晚播特点,市农业农村局制订“四补一促”技术方案,即大力推广以种补晚、以密补晚、以好补晚、以肥补晚和以促补晚技术。截至目前,市、县专家组已通过“专家联系种粮大户”制度覆盖200多户种植大户,让科学播种技术传到每一户种粮人手中。

先进科技成了抢时播麦的“好帮手”。在周口国家农高区智慧农业信息中心,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各地块的温度、湿度数据,AI平台根据这些数据自动生成差异化播种方案。郸城县培康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北斗导航播种机,可自动调整行距和播量,作业效率比传统机械提高30%。目前,全市已投入各类智能农机具1万台套,北斗导航、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助力晚播小麦在播种质量上实现“弯道超车”。

“接下来,各地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已播地块的冬前管理上,落实促弱转壮措施,保障小麦安全越冬,为明年夏粮丰收筑牢基础。”在太康县李麦村的田埂上,市农业农村局专家组组长杜成喜蹲下身拔出一株麦苗边仔细查看边对围拢过来的农户说。(周口日报全媒体记者 付永奇 徐松)

来源:周口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