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两点的西安城中村,一声“咣当”的关门声,竟酿成了一死一伤的惨剧。谁也没想到,不过是深夜楼道里的一点噪音,会让精神障碍邻居持刀行凶,更让人揪心的是,挺身而出劝架的男子张少春,再也没能回到五岁孩子身边——孩子还攥着爸爸出门前答应买的奥特曼卡片,等着他回家讲故事
凌晨两点的西安城中村,一声“咣当”的关门声,竟酿成了一死一伤的惨剧。谁也没想到,不过是深夜楼道里的一点噪音,会让精神障碍邻居持刀行凶,更让人揪心的是,挺身而出劝架的男子张少春,再也没能回到五岁孩子身边——孩子还攥着爸爸出门前答应买的奥特曼卡片,等着他回家讲故事。这起发生在2025年4月29日的血案,至今仍让网友直呼“后怕”。
事情的经过,说起来让人既心痛又唏嘘。当天凌晨,张少春和朋友安某、露某聚完餐,喝了两瓶啤酒,说说笑笑地回到安某租住的公租房。或许是酒意稍浓,或许是没留意深夜的安静,几人关门时力气稍大,一声响亮的“咣当”声,在寂静的楼道里格外刺耳。
这声关门声,直接吵醒了隔壁邻居田某。谁也不知道,这位35岁的邻居,竟患有精神障碍,平时很少和人交流,偶尔还会在楼道里自言自语。
被吵醒后,田某的火气瞬间爆发,没有任何沟通,直接转身回屋拎出了一把菜刀,脸上是常人难以理解的凶狠。当时安某还在低头找钥匙,毫无防备之际,田某就持刀冲了上来,朝着他疯狂砍去。
“住手!”听到动静的张少春没有丝毫犹豫,下意识地冲上前想要阻拦。可他赤手空拳,根本挡不住失控的田某和锋利的菜刀。转眼间,张少春被砍中数刀,安某也身受重伤,倒在地上连呼救的力气都没有。露某被眼前的场景吓得魂飞魄散,只能仓皇逃离现场求救。
等到警方赶到时,张少春已经没了生命体征,安某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而凶手田某,面对民警的询问,说话颠三倒四、神志迷糊。据司法鉴定结果显示,案发时田某存在精神障碍,可能不负完全刑事责任,具体处罚需结合案件事实与法律规定判定。
这个结果让张少春的妻子彻底崩溃,她抱着丈夫的遗像哭到晕厥:“我家老张爱管闲事,看到别人有难总想着帮一把,怎么好心劝个架,就把命丢了?”
家里的顶梁柱倒了,留下的是年迈的父母、无业的妻子和懵懂的孩子。张少春的母亲终日以泪洗面,一遍遍摩挲着儿子的照片,嘴里念叨“早知道不让你出门”;五岁的孩子还不懂“死亡”是什么,每天放学回家就趴在门口问:“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他答应我的奥特曼卡片还没买呢。”这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因为一声关门声、一个失控的邻居,彻底破碎。
这起悲剧也让整个城中村的居民深感后怕,引发对安全的关注。房东第二天就赶紧换了门锁,住在附近的居民,夜里走路都蹑手蹑脚,关门时更是轻得像怕惊醒什么,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引发意外。
“以前觉得楼道吵点忍忍就过了,现在看到那片地砖,晚上都不敢出门倒水。”一位邻居的话,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有租客直接退了房,直言“住着太没安全感,不知道隔壁住的是谁”。
其实类似的矛盾,在老旧小区、城中村并不少见。隔音差、人员流动大、管理松散,一点小事就可能引发冲突。更值得关注的是,精神障碍者的监管问题早有先例:
去年郑州某小区,一名精神障碍患者突然持刀追砍路人,造成两人受伤;今年年初,苏州城中村也发生过精神障碍者砸毁邻居门窗的事件,这些案例都暴露了特殊人群监管的漏洞。
网友们在评论区炸开了锅:“精神障碍不是免罪金牌啊!受害者的家庭怎么办?”“好心劝架却丧命,太不值了,以后遇到这种事真不敢轻易上前了”“城中村的安全管理和特殊人群监管,真的该重视了!”
更让人揪心的是,张少春的家人至今不认同田某的精神障碍鉴定结果。而法律层面,“可能不负完全刑事责任”的认定,意味着田某的刑罚可能会相应调整,这让受害者家属难以释怀。
这也引发了全网热议:精神障碍者犯罪,该如何平衡司法公正与受害者权益?特殊人群的日常监管,又该由谁来负责?是家属的看管义务,还是社区的排查责任,或是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
案发后,据西安浐灞公安通报,田某已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案件正在依法办理中,警方会确保司法公正并接受社会监督。可无论最终判决如何,一条鲜活的生命已经逝去,一个家庭已经破碎,留下的伤痛难以愈合。
这起血案,给所有人敲响了警钟。深夜里,多一分对他人的体谅,关门轻一点、说话声音小一点,或许就能避免矛盾;遇到邻居有自言自语、情绪暴躁等异常行为,及时跟物业/社区报备,不要单独接触;
深夜尽量轻动作、不单独劝架,遇到危险先自保再求救;而物业和社区更该加强管理,建立特殊人群登记台账,定期上门走访,联合相关部门做好监管,建立更完善的安全预警机制。
如果你是租客,遇到邻居有异常行为会怎么做?你觉得该如何加强老旧小区的安全管理,避免类似悲剧发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也为张少春的家人祈福,希望他们能早日走出伤痛。#爆料##图文激励计划#
来源:小王教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