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人物:戴震、陆燿、韩梦周、朱珪、吴德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8 09:02 1

摘要:戴震(1723—1777)清思想家、学者。字慎修,又字东原。安徽休宁人。问学于婺源(今属江西)。四十岁中举,后六次会试皆落第。曾从江永学。与纪昀、钱大昕、王鸣盛、卢文弨、惠栋等人交游。乾隆间修《四库全书》,特召任纂修官。后被乾隆赐为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

戴震(1723—1777)清思想家、学者。字慎修,又字东原。安徽休宁人。问学于婺源(今属江西)。四十岁中举,后六次会试皆落第。曾从江永学。与纪昀、钱大昕、王鸣盛、卢文弨、惠栋等人交游。乾隆间修《四库全书》,特召任纂修官。后被乾隆赐为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博闻强记,对天文、数学、历史、水利、地理等均有精湛研究。擅名物训诂,精通古音,立韵类正转旁转之例。创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对经学、语言学等有重要贡献。哲学上,肯定世界为物质的“气”的变化过程,说:“气化流行,生生不息”(《孟子字义疏证》卷下),强调气的流行生息即“道”或“理”,指出“一阴一阳,其生生乎,其生生而条理乎!”(《原善》卷上)把运动变化着的“阴阳五行”看作“气”的内容,由此构成宇宙本原。指出《易·系辞》所谓“形而上”的“道”,即“未成形质”以前的“气”;“形而下”的“器”,即“已成形质”后的物,批驳了理学家“理在事先”的观点。在认识论上认为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只能从事物本身去找,批判宋儒“以理具于心”的观点,说:“有血气,夫然后有心知……耳目鼻口之官接于物而心通其则。”(《原善》卷中)认为人先有物质性的感觉器官(血气),然后才有精神思维活动“心知”,精神依赖于肉体。同时也看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和联系。还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由“自然”到“必然”的过程。说:“人之异于物者,人能明于必然,百物之生各遂其自然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上)人唯有把握“必然”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否则“若任其自然而流行于失,转丧其自然而非自然也。故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同上)。不把握“必然”反而丧失自由。抨击程朱理学“存理灭欲”的观点,指责“后儒以理杀人”,“其祸甚于申、韩”,断言程朱的“理欲之辨,适成忍而残杀之具”(《孟子字义疏证》卷下)。肯定“欲者,血气之自然”(同上),“天下之用情,天下之同欲”即“理”。认为“天理”与“情欲”相统一,“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今以情之不爽失为理,是理者存乎欲者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上)。用“理存于欲”的命题反对理学家的“存天理去人欲”的说教。强调科学研究要把握事物的“条理”,即特殊规律。对这些特殊规律的认识乃是通过“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得”(同上)。反对“以一己之意见为理义”,认为获得“理”的途径“匪自我为之,求诸物而已矣”(《绪言》上)。结合考据指出归纳事物应“征之古而靡不条贯,合诸道而不留余议,巨细毕究,本末兼察”(《与姚孝廉姬传书》),不能“依于传闻”、“择于众说”、“出于空言”和“据于孤证”,即“未至十分之见”。在美学上,认为审美活动也是一种“血气心知”的认识过程,充盈天地之间的有声、色、臭、味。但作为审美对象的“味与声色在物不在我,接于我之血气,能辨之而悦之,其悦者,必其尤美者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上)。有《原善》、《原象》、《孟子字义疏证》、《声韵考》、《声类表》、《方言疏证》等,后人编有《戴氏遗书》、《戴震集》。

陆燿(1723—1785)清学者。字青来,一字朗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乾隆进士。授内阁中书,充军机处章京。后出任知府。官至湖南巡抚。与戴震交往密切,称赞戴震在理欲观上对程朱理学所作的批判“可谓切中俗儒之病”(《复戴东原言理欲书》)。批评“理学之名,可以虚附”,“理悬于虚,事征于实。虚者易冒,实者难欺。惟言理而著之于事,证之以迹,空虚无实之谈,庶不得而妄托。”(同上)只空谈虚理而不顾实事。公开表示对“朱陆、朱王之辨”不感兴趣,主张“不贵言性、言命,存天理遏人欲之虚谈”,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于风俗之盛衰,吏治之得失,民生之疾苦,在在与民同好恶而不私”(同上)。对理学家空谈义理心性,脱离实际的学风深恶痛绝,指出理学家空谈心性,高唱太极玄理,而不得其解,实际上是违背儒家的传统。认为“性非学者之所急,而圣人之所罕言”,儒家的经典《易》、《春秋》、《诗》、《书》均不言性,“《礼》、《乐》之书,虽不完而杂出于诸儒之说,然其大要,治国修身之法也。”据此,肯定“《六经》之所载,皆人事之切于世者”(《书昌黎〈原性篇〉》后)。有《切问斋集》、《任城漫录》、《大学合钞》等。

韩梦周(1730—1799)清哲学家。字公复,号理堂。潍县(今山东维坊市)人。乾隆进士。授安徽来安知县,并建立江清书院与恤孤院。后因捕蝗不力被罢官,讲学于程符山达二十六年之久。“其学以存养、省察、致知三者为入德之资。每跬步必以礼,以耻求闻达为尚。”(《清史稿·韩梦周传》)终生笃守程朱理学,反对陆王心学,严守“朱陆之辨”。批评王守仁的“即心即理”与佛教所讲的“即心即佛”相一致,是“改换头面之术,其词异,其实同者也”(《与李叔白书》),批评王门后学“学问空疏,不耐劳苦,乐其简易而从之”,“博览典籍,不知切问近思,勤而无得,见其立教,专主向里”(《日记》)。把儒学归结为个人修养的学问,并把“穷理”也纳入个人修养的范围。指出,圣贤之学,其大要有三:以存养为根本,以督察为修治,以穷理为门户。主张“养心之道在敬”,“能诚敬则心之理得矣。心便是无形的身,身便是有形的心,养心与修身其理一也。”(同上)认为“其要只在敬,而无失不敬”,“除一敬字,更无用力处”(《寄阎怀庭书》)。提倡自然之理,把自然之理同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立起来。认为:“万事之理出于自然,顺其自然,故无事,以私智凿之,则纷如矣。”(《日记》)提倡易简之理,认其为宇宙间的普遍规律,是“天地之道,民物之性命”(《与罗台山书》)。批评王学违背了易简的原则,“背常离经,造为高深玄远,自以为道之至,而不知其违于天”(同上)。著作编为《理堂文集》。

朱珪(1731—1806)清学者。字石君,号南崖,晚号盘陀老人。顺天大兴(今北京市)人。乾隆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后历官侍讲学士、两广总督、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体仁阁大学士。授仁宗学,加太子少保、太子少傅。曾充四库全书总阅、实录馆总裁、国史馆正总裁、会典馆正总裁。取士务以经策较四书文,锐意求朴学才士。于经术无所不通。为学主养心、敬身、勤业、虚己、致诚。总修成《高宗实录》。有《知不足斋诗文集》。

吴德旋清学者。字仲伦。宜兴(今属江苏)人。提出文质互用的观点。认为“文与质必相为用,然后可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与张皋文论文质第一书》)。文与质,既不偏重,亦不偏废。没有礼乐之文,必然损害忠信之质。坚持质不变而文随时而变的观点,说:“盖质者百世不可变,若夫文则因其时,以斟酌损益之,而使之称于质,斯已矣。”(《与张皋文论文质第二书》)又提出“质先而文后”,力图用文质相统一的观点,来解释古代的思想论争,批判佛、道二教,以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关系。在人性论方面,力图调和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之间的矛盾。他说:“孟子曰人之性善,荀子曰人之性恶。曰人之性善者从其上者而言之也;曰人之性恶者从其下者而言之也。其所从言之,虽异其所以救世之心一也。”认为“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其意主乎劝,劝故人乐于从”;“荀子曰尧舜伪也,桀纣性也。学则为尧舜,不学则为桀纣矣,其意主乎戒。戒故人知所惧”,“荀子明王道,述孔氏与孟子同”(《读荀子》)。有《闻见录》、《初月楼文钞》。

来源:思想与社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