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县:227万亩草原焕新颜 生态“绿”转经济“金”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8 01:05 1

摘要:草原,作为天祝县国土总面积42%的核心自然资源,既是当地群众赖以生存的“绿色根基”,也是驱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生态引擎”。“十四五”期间,天祝县林草局紧扣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与高质量发展双重目标,通过退化草原治理、科技赋能提质、草产业升级转型三维发力,在草原保护

草原,作为天祝县国土总面积42%的核心自然资源,既是当地群众赖以生存的“绿色根基”,也是驱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生态引擎”。“十四五”期间,天祝县林草局紧扣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与高质量发展双重目标,通过退化草原治理、科技赋能提质、草产业升级转型三维发力,在草原保护建设与价值转化领域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特色路径,让广袤草原既披“绿装”又增“产值”。

生态修复是草原保护的首要任务。天祝县林草局以退化草原综合治理为突破口,“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227万亩草原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免耕补播、围栏封育、鼠虫害防治等综合措施,实现了草原生态的显著改善。数据显示,与“十四五”初期相比,全县退化草原面积减少14万亩,大部分退化草原转为轻度退化,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提升,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功能进一步强化。“草原盖度高了,牧草长势好了,连以前少见的野生动物都频频出现了。”居住在草原周边的牧民贾仁谦多吉对此深有感触。

科技赋能为草原修复提供坚实保障。为破解草原修复“种源”难题,县林草局系统开展境内草原植物种质资源调查与采集工作,在扩建省级草品种区域实验站的基础上,重点推进乡土草种繁育基地建设。目前已建成9000亩生态草种繁育基地,年产生态草种达500吨,不仅满足了本地草原修复的用种需求,更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优质种源支持,从根本上提升了草原生态修复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乡土草种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用它修复草原,既省钱又见效,这是科技给草原带来的新活力。”县林草局技术人员闫天芳介绍道。

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同时,天祝县更注重推动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转化,让草原“绿资产”变为群众“钱袋子”。经过人工治理的草场,实现了“一草多用”的高效利用模式:可有序采收草籽、合理打草获得直接收益,剩余草茬仍能满足放牧需求,使每亩草场的利用价值从治理前的50元跃升至200元。仅免耕补播治理的草场,就实现平均盖度提升2个百分点、亩产草量增加5公斤,227万亩治理草场每年可为群众增收1100多万元。

草产业升级是生态价值转化的关键抓手。“十四五”期间,天祝县重点扶持一批从事草种生产、加工销售、质量检验、生态修复的本地企业,形成了从种源培育到产品输出的完整产业链,每年创造产值约2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与此同时,草原经济形态正从传统放牧向多元化方向转变,草产业与生态旅游业、特色畜牧业深度融合,让草原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得到全面释放。

“‘十四五’期间,天祝县草原退化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态屏障功能不断加强。在草原修复治理的同时我们更注重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天祝县草原工作站副站长魏延宏说,天祝县将持续秉持“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利用”的理念,进一步深化草原保护建设,推动草产业提质增效,让独特的草原资源禀赋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让生态富民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新武威记者王雁 郑丽 实习生李雯瑞

来源:武威融媒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