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聚焦于,中国广电近年来重点布局的5G NR广播技术,该技术致力于将手机等通信终端转变为电视信号接收机,打造真正的“便捷式电视机”。并以“随时随地看电视”、“免费看电视”等主张,试图在5G时代开辟一条差异化发展路径。
近日,流媒体网发布的《手机变“随身电视”,中国广电这盘棋下得怎么样了?》一文,在行业内引起了不小关注。
文章聚焦于,中国广电近年来重点布局的5G NR广播技术,该技术致力于将手机等通信终端转变为电视信号接收机,打造真正的“便捷式电视机”。并以“随时随地看电视”、“免费看电视”等主张,试图在5G时代开辟一条差异化发展路径。
然而这些破局前瞻性的构想,也引发了诸多疑虑与讨论。
其中,以下几个问题成为争议的焦点:
1、 市场需求之问:在流媒体占据主流的当下,人们是否还愿意看电视直播内容?
2、 商业模式之疑:“免费看电视”固然吸引眼球,但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究竟何在?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长期投入如何维系?
3、 覆辙之忧:此次探索,是否会重蹈当年CMMB(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的覆辙?
4、 落地现实之关切:普通用户究竟该如何观看?服务覆盖了哪些地区?又有哪些手机型号能够支持该业务?
接下来,本文将结合行业现状和中国广电的实践,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回应和分析。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欢迎广大读者与行业同仁共同探讨。
一、市场需求:电视直播是否仍有空间?
尽管网络舆论中常出现“电视直播已无人问津”的声音,但数据披露的现实似乎并不如此。
据《广播电视大屏收视报告(2025)》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卫视频道节目收视总规模达7824亿人次,同比上涨9.9%。
CSM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CSM重点城市组近1.2亿观众通过IPTV机顶盒收看直播频道;IPTV平台直播收视人均收视时长191分钟,超过3小时。
另外,一些行业现象同样揭示了电视直播需求的客观存在。此前各方一直探索的OTT+DVB业务,第三方免费电视直播软件“电视家”关停后引起的用户热议,以及广电总局双治理下推动“开机看直播”后,大屏用户出现的回流趋势等等,都在侧面印证用户对电视直播的需求。
诚然,面对流媒体平台的分流,传统电视直播的影响力在下降,但也不能因此忽视其背后依然有着坚实的市场基础和特定的、未被替代的收视场景。
因此,5G NR广播将电视信号以广播方式发出,既保留了传统频道化的内容组织形式,又将接收场景从家庭固定大屏延伸至个人移动终端,再叠加“免费”这一显著优势,有望触达上述尚未被充分满足的需求。《手机变“随身电视”,中国广电这盘棋下得怎么样了?》文章发布后引发的广泛关注本身,也印证了公众对这类创新服务的潜在期待。
二、商业模式:免费如何持续?
“手机免流量、免费看电视”作为5G NR广播的核心主张,在引发用户关注的同时,也带来了对其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普遍疑问。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此项服务的“免费”范畴,针对的是公共服务直播频道,类似传统电视的免费频道资源,并非所有内容都完全免费,更不应简单等同于商业层面的“无收益”。
从政策层面来看,公共服务直播频道的“免费”模式本就拥有坚实的政策基础。目前国家在推行的有线电视免费入户等举措,也侧面印证了对此类基础服务的长期支持倾向。
目前政策层面已释放支持5G NR的明确信号。2024年中央12部门联合印发文件,明确要推进5G NR广播技术验证与试点示范,推动产业端到端支持5G NR广播功能;此前部分地方政府也发文提出,依托广电5G NR广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完善城乡信息基础设施。
另一方面,中国广电也多次表示,正积极探索可持续的商业路径。目前一些积极动向值得关注:
如,在上半年CCBN期间,中兴通讯正式发布了“直播点播融合的5G NR广播方案”,该方案支持按场景灵活计费。
这一技术特性将使广电运营商得以探索“内容即服务”模式,能够针对融合内容包、增值互动功能或特定活动直播等具体业务,设计并实施差异化的收费策略,从而为实现增值服务的商业化变现提供了可行路径。
除此之外,在垂直行业应用方面,5G NR广播也展现出广泛的业务潜力。其在应急广播、大型活动保障、车联网媒体分发等To B场景中,能够有效支持海量用户并发接入,并提供稳定、低成本的广播级服务。这些场景不仅具有明确的服务需求,也对应着可行的商业回报路径,为广电拓展政企市场收入、构建多元商业模式创造了可能。
另外,从更宏观的战略层面来看,5G NR广播被视为中国广电实现差异化竞争的重要切入点。其“免费看电视”的定位,理论上具备降低用户获取成本、为旗下移动及固网业务引流的潜力。
根据中国广电公布的业务架构,5G NR广播的服务模式主要区分两类用户:
· 广电5G用户:可通过广播模式收看直播频道,并可通过流量模式收看点播、时移回看等。
· 他网用户:更多的采用的是“无卡”模式,可收看公共服务直播频道等。
这意味着,中国广电试图通过跨运营商的“无卡”服务扩大潜在用户基础,使更多用户能够接触并初步体验其内容服务;而完整服务体验则与广电5G身份绑定,从而将感兴趣的用户转化为通信业务客户。以公共服务内容为牵引,带动通信业务发展。
三、前车之鉴:是否会重蹈CMMB(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覆辙?
在关于5G NR广播前景讨论中,也不乏将其与当年的CMMB进行类比的声音,甚至觉得其可能重蹈CMMB的覆辙。
这种比较并非空穴来风:二者皆为通过广播方式传输多媒体内容的技术,都承载了在移动终端实现高质量视频分发的愿景,也都面临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商业模式的共同挑战。
然而,简单地以“历史重演”来预判5G NR广播的未来,也可能忽略了二者在技术根基与时代背景上的差异。
具体来看,CMMB本质上是基于独立广播网络的、相对封闭的技术体系,需专用的芯片和终端支持,并且其发展受制于特定的政策与商业环境,在智能手机应用生态与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面前显得措手不及。
而5G NR广播则深度植根于全球统一的5G标准框架之内,其核心优势在于与公共移动通信网络的融合。所有运营商的通用5G终端均可接收信号,具备跨运营商、广终端覆盖的基础。
从应用场景看,CMMB主要聚焦于手机电视这一单一业务。而5G NR广播的想象空间则广阔得多,它被寄望于赋能公共应急广播、大型赛事活动的多视角超高清直播、车联网环境下的内容分发,乃至与物联网结合的群组广播。它所处的时代,是视频内容极度繁荣、信息传播形式高度多样化的时代,这为其寻找差异化价值提供了更多可能。
因此,CMMB的教训值得警惕,但不能简单定论5G NR广播的未来。其成败不取决于与CMMB的“同”或“异”,而取决于它能否在融合网络中找到一个不可替代的生态位,并构建起一个各方共赢的价值链条。其发展路径,值得持续观察与深入探讨。
四、落地现实:普通用户如何收看?覆盖如何?
目前来看,5G NR广播在现实中的落地仍处于区域性试点阶段,尚未实现成熟的大规模商用,也未真正进入普通消费者的日常使用场景。当前,包括北京、上海、安徽、海南在内的多个省市已开展现网试点,但覆盖范围有限,多集中于特定示范区、场馆或街道。
如,海南广电联合海南移动已在海口部署300多个5G广播站点,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完成对东屿岛区域的连续覆盖。未来,将优先在三亚国际体育产业园、海口美兰国际机场、海口免税城和新海港等热点区域推广应用。
中国广电也提出,计划今年在北京进行全网试验试点。
终端层面,5G NR广播需要手机基带芯片在硬件层面支持3GPP标准定义的相关功能。并需要厂商在系统底层进行驱动适配、上层提供接收入口。
目前,5G NR广播的技术基础不断夯实,主流设备、芯片、终端厂商已全面支持。不过技术的成熟并不等同于市场的普遍应用。目前,绝大多数市售手机并没有公开宣布激活此功能,当前支持该业务的设备多主要集中在演示或试点项目定制的终端上。
总的来说,5G NR广播是一项潜力巨大的技术,但目前它还处于“技术演示”和“试点验证”阶段,离大众化的日常应用尚有距离。
结语:
事实上,围绕5G NR广播的种种争议与疑虑,恰恰印证了市场对这项创新技术的关注与审慎期待。
而无论是关于需求真实性、商业模式可持续性,还是历史经验的反思与应用落地的关切,这些讨论本身都直指其能否从试点示范走向规模化发展的核心命题。
当然5G NR广播的未来,并非由当下的争论所定义,而是取决于它能否在技术可行性、用户需求与商业逻辑之间找到坚实的结合点,并在这场与时代的对话中,证明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前路已然铺开,答案交由时间。
#中国广电
来源:流媒体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