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吴仲禧看到吴石留下的绝笔书,一字一句的读着,泪流满面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8 08:33 1

摘要:当他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叠泛黄的宣纸,吴石那熟悉的苍劲笔迹立马映入眼帘,使得这位历经风雨的爱国将领,瞬间老泪纵横。

1981年深秋,广州东山的一间老屋里,年86岁的吴仲禧正坐在窗前,手中捧着一个牛皮纸信封激动不已。

当他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叠泛黄的宣纸,吴石那熟悉的苍劲笔迹立马映入眼帘,使得这位历经风雨的爱国将领,瞬间老泪纵横。

就这样,吴老一字一句的读着吴石留下的绝笔书,他仿佛看到了昔日挚友临刑前的从容身影,也感受到了那份跨越海峡的丹心与忠魂。

吴仲禧是福建福州人,与吴石不仅是同乡,更是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两人自幼一同求学,都怀着“救国救民”的理想投身军旅。

1911年福州响应辛亥革命时,两人又一起报名参加了福建北伐学生军,并有幸在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隆重典礼中担任警戒工作。

时日不久后,两人又同时入选武昌预备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据吴仲禧回忆,无论年终考试或毕业考试,吴石总是名列前茅,并且又先后在日本炮兵学校,日本陆军大学深造,可以说是一位军界奇才。

再此后,随着时局变化,吴仲禧秘密加入共产党,而吴石虽然在国民党内部服务,但他看透了蒋介石政府的腐败无能,深感厌恶,决心走向光明。

1937年抗战时期,吴仲禧任国民党第四战区中将参议,吴石则担任国防部参谋本部第二厅少将处长,两人分别二十年后再次重逢,并且多次秘密会面,共商抗日大计。

其实虽然多年未见,但吴仲禧深知吴石的才华与抱负,更敬佩他“不恋高官厚禄,只为国家安宁”的品格。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又发动内战,吴石彻底对老蒋的独裁统治失望,就毫无顾忌地向吴仲禧发了一些牢骚和愤慨。

“我学习、研究军事二十多年,也写过几本军事著作,翻译过几本兵学名著,但一直没有机会带兵上战场,深感遗憾,酒泉白崇禧器重我的学识,但谁也没给我什么实权,大概是因为我不会搞逢迎拍马、官场应酬那一套吧!”

吴仲禧听后深有感触,也对老友的抱负无门抱有同情心。

后来吴石奉调南京,担任国防部史政局局长,而吴仲禧也在他的帮助下调来南京任国防部监察局监察官。因为吴仲禧可以利用这个职务,借着视察部队之便收集国民党的军事情报。

虽然在两人频繁的交往中,吴石逐渐感受到吴仲禧在进行某些秘密活动,但他没有明问,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只是默默地看在眼中,甚至主动创造条件,协助老友取得军事情报。

到了1949年春天,彼时的吴石再也不想沉默,他与吴仲禧敞开来谈,明说国民党大势已去,他早就不想再跟随下去了,只是自己决心下得晚一些。并且他也告诉吴仲禧,自己已与中共华东局直接建立联系,开始为共产党提供情报。

1949年6月,吴石接受中共委托,以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的身份,潜伏台湾传递重要军事情报。

在分别前,两人在香港匆匆会面,当时吴仲禧担心老友安全,就让吴石考虑一下,到台湾去是否有把握,如果不去,也就此留下,转赴解放区。

可吴石决心已定,握着吴仲禧的手说:“我决心已经下得太晚了,为人民做的事太少了。现在既然还有机会,个人风险算不了什么。”

吴仲禧含泪点头:“此去台湾凶多吉少,保重!”

就这样,吴石与他的夫人王碧奎和两个小儿女去了台湾,将大儿子韶成、大女儿兰成留在了大陆。

从那之后,吴仲禧就再也没有吴石的消息,直至广州解放初期,他听到华东局方面说,吴石的工作已顺利开展,使得他才放下心来。

可谁知又过了几个月,在台湾的吴石因被叛徒出卖被捕入狱,于1950年6月10日英勇就义。

当此消息传来,吴仲禧简直悲痛欲绝,晕厥过后醒来又是痛哭流涕。

当时他四处寻访吴石的遗物,却始终未能找到任何直接痕迹,因为那些绝笔书、日记,都被国民党当局封存,杳无音讯。

直到1981年9月,吴石的大儿子吴韶成到美国探望母亲,回来后带回了吴石的绝笔书复印件,那是将军在台北马场町刑场写下的绝笔诗两首,以及给妻子王碧奎的遗书。

“天意茫茫未可窥,悠悠世事更难知。平生殚力唯忠善,如此收场亦太悲。”

吴仲禧颤抖着双手,逐字逐句地读着第一首绝笔诗。熟悉的笔迹,道尽了老友对命运的感慨,对自身遭遇的悲愤,更彰显了那份“忠善”初心。他仿佛看到了吴石在刑场上,戴着金丝眼镜,从容提笔的模样,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

“五十七年一梦中,声名志业总成空。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嗟堪对我翁。”

读到第二首诗时,吴仲禧再也忍不住,哽咽出声。

他深知,吴石口中的“声名志业总成空”,是对独裁当局颠倒黑白的控诉;而“凭将一掬丹心在”,则是对爱国信仰的最终告白。

可以说三十年的牵挂与思念,在这一刻化作滚烫的泪水,顺着吴老皱纹纵横的脸颊滑落。

随即,吴仲禧又展开了那封给王碧奎的遗书:

“碧奎吾妻:余以孤忠报国,今死矣。汝勿悲,勿念。教子育女,务使其成才,以继吾志。家中财物,尽捐国家,勿存私念。余虽死,丹心不灭,望汝珍重,勿为吾伤。夫石绝笔。”

字字泣血,句句坚定。吴仲禧仿佛看到了吴石对家人的不舍与嘱托,看到了他“许国不许家”的无私情怀。

尤其“孤忠报国”四个字,更像一把重锤,敲击着吴仲禧的心房。他想起两人在香港分别时的约定,想起吴石为传递情报所做的努力,想起他面对酷刑时的坚贞不屈。

“贤弟,你做到了!你用生命践行了‘孤忠报国’的誓言!”吴仲禧的泪水滴在宣纸上,晕开了淡淡的墨迹。

可以说吴仲禧仔细读完绝笔书后久久无法平静。他将纸页小心翼翼地叠好,放进一个精致的木盒里,然后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北方的天空,眼中满是坚定…

历史是公正的,1973年,吴石将军被正式确认为革命烈士。

而吴仲禧也经常给晚辈们讲述吴石的故事,教导他们要传承“丹心报国”的精神。

1983年,吴仲禧在广州逝世,享年87岁。

如今,当我们回望那段历史,总能在吴石的绝笔书和吴仲禧的坚守中,感受到爱国精神的力量。

而那些为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牺牲的英雄们,他们的丹心永远不会被历史遗忘,他们的精神,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

来源:寻史鼎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