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寒意渐浓,初冬的薄霜轻覆在湟水河畔的田野上,红古区乡村振兴的热潮却未减分毫。记者日前在该区采访时看到,冷链物流车在田间道路上穿梭,工业园区里机械臂规律挥动,商贸街区人流如织,共同勾勒出一幅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融合发展的生动图景。
寒意渐浓,初冬的薄霜轻覆在湟水河畔的田野上,红古区乡村振兴的热潮却未减分毫。记者日前在该区采访时看到,冷链物流车在田间道路上穿梭,工业园区里机械臂规律挥动,商贸街区人流如织,共同勾勒出一幅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融合发展的生动图景。
“今年镇上给全村房屋外墙统一加装了保温板,不仅美观,保温效果也特别好,这个冬天一定暖和。”站在自家焕然一新的院落前,红古区平安镇若连村村民瞿文叶欣喜地介绍。这是“金色平安”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重要一环,保温板的颜色与村庄整体风貌协调统一,让整个村庄在冬日的阳光下焕发出崭新气象。
“我们实现了水泥路‘户户通’,村道两旁的路灯早在2018年就全面覆盖。”中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忠明指着整洁的村道说。这个2023年创建的省级和美乡村,如今已成为2025年“金色平安”乡村振兴示范带的重要节点。行走在中和村,完善的配套设施与优美的人居环境相得益彰,耕地集中连片,灌溉水源充沛,高原夏菜在这里茁壮生长。
记者获悉,“十四五”期间,红古区坚持科技引领、产业带动、市场导向、农民受益的总体原则,按照川地提质、台地开发、川台统筹、产业融合、优质安全和生态友好的发展思路,深入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
在具体实践中,红古区重点打造“蔬香花庄”“金色平安”两条乡村振兴示范带。通过高标准实施一系列项目,成功打造了涉及红古镇、花庄镇12个村的“蔬香花庄”乡村振兴示范带,同时稳步推进“河湟龙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
立足甘青“菜篮子”和全市“高原夏菜”生产基地的定位,红古区以高原夏菜、奶牛产业为主导产业,加快推进特色种植养殖业提档升级。目前已建成“一万两千”省级现代蔬菜产业园,稳步实施高原夏菜产业集群、农业产能提升等重点项目。新型设施农业规模持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保持稳定,产能与品质实现同步提升。
在产业链延伸方面,红古区实施农业产业园提级扩能行动,建设涵盖省级蔬菜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多个农业园区。同时,一批延链补链项目加速推进,有力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延伸。近年来,红古区以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契机,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等措施,吸引了众多农业科技企业入驻。
农旅融合方面,红古区充分挖掘川台地特色农业资源潜力,打造出民俗文化体验、河湟研学旅行、亲子生态采摘等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已建成新庄台牡丹观光园、中农休闲拓展基地、河咀村休闲采摘园等多处休闲农业园区,打造出两条国家级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并成功培育国家级3A旅游景区,逐步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良性发展格局,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美好愿景在这片热土上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本报记者 王程君
来源:观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