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檐故事簿系列-我的故事-第一章(中)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8 08:40 1

摘要:*我的父亲,今年六十八岁,是个骗子。我不是指他在外面骗钱骗人,而是说,他一生都在骗自己,也在骗我们。*

栖檐故事簿系列-我的故事-第一章(中)

原创 杨栖檐 屋檐下的杨先森

2025年11月17日 10:09 陕西

第1章:真相并非真相(中)

---

*我不知道该怎么开始讲这个故事。*

*我的父亲,今年六十八岁,是个骗子。我不是指他在外面骗钱骗人,而是说,他一生都在骗自己,也在骗我们。*

*小时候,父亲总是在饭桌上给我们讲他年轻时的故事。他说他曾经在上海的外企工作,月薪上万,那是八十年代。他说他认识很多大人物,去过很多地方,差一点就能出国留学。他说如果不是为了家庭,如果不是各种意外,他本可以有完全不同的人生。*

*我小时候崇拜他。每次听他讲这些故事,我都觉得自己有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只是被命运耽误了。*

*但后来我长大了,有一次整理旧物,我翻出了父亲的档案。里面没有上海,没有外企,没有任何他说过的经历。他只是在老家的一个小工厂做过工人,后来下岗,然后辗转来到这个城市,做过很多零工。*

*我拿着档案去问他。那个下午窗外下着雨,父亲坐在沙发上,摸着空烟盒,半天没说话。最后他只说了一句:"那些故事,让我觉得自己的人生还有点意思。"*

*我不知道该如何理解这句话。他到底是在欺骗我们,还是在安慰自己?那些故事对他来说,是谎言,还是另一种真实?*

*我想让你帮我写这个故事。我想知道,一个人为什么要给自己编造一个虚假的过去。*

---

我看完这条投稿,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这个故事太假了。不是说它不真实,而是太像一个精心设计的文本,每一个细节都恰到好处,情绪饱满,节奏完美。读者投稿通常不是这样的,它们往往琐碎、混乱、缺乏重点。但这篇不一样,它太完整了,完整得像是我会写出来的东西。

更奇怪的是,我觉得这个故事很熟悉。不是说我听过类似的故事,而是那种深入骨髓的熟悉感,像是我亲身经历过。

特别是那个细节:父亲坐在沙发上,摸着空烟盒。

为什么是空烟盒?为什么不是烟灰缸,不是茶杯,不是其他什么东西?

我突然想起一个画面。一个中年男人坐在暗黄色的灯光下,手里拿着一个空烟盒,翻来覆去地摸。窗外在下雨,雨水打在玻璃上,发出细碎的声音。

这是我的记忆吗?还是我在哪里见过类似的场景?

我摇了摇头,告诉自己别想太多。可能只是巧合,或者我曾经读过类似的文章,现在在无意识中调用了这个意象。

我点击回复,准备给这个"匿名的孩子"留言,问一些细节问题。但当我点开对方的主页时,发现这个账号除了这条投稿,没有任何其他内容。注册时间显示是昨天下午三点,地理位置显示在北京。

一个新注册的账号,第一件事就是给我投稿。

这不太正常。

但我还是决定接下这个故事。一方面是因为它确实有改编的价值,另一方面是因为,我想弄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对它有这么强的熟悉感。

我打开Word文档,新建了一个文件,标题暂定为《父亲的谎言》。

然后我开始写。

---

*父亲是在一个下雨的下午被拆穿的。*

*儿子拿着发黄的档案袋站在客厅里,档案袋上的红章已经褪色。父亲坐在老旧的沙发上,手里拿着一个空烟盒,翻来覆去地摸。他已经戒烟三年了,但还是习惯性地把空烟盒留在身边。*

*"你为什么要骗我?"儿子问。*

*父亲没有回答。他只是看着窗外,雨水模糊了玻璃,外面的世界变成了一团灰色的影子。*

*厨房里传来母亲洗碗的声音。水流声,瓷碗碰撞的声音,规律而机械。母亲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话,就像她这三十年来的大部分时候一样。她知道父亲的那些故事是假的,但她从未揭穿,也从未参与。她只是洗碗,做饭,活在一个比父亲的谎言更大的沉默里。*

我停下来,看着屏幕上的文字。

这些细节,完全不在投稿里。

投稿只提到了"父亲坐在沙发上"和"窗外下着雨",但我加入了空烟盒、戒烟三年、母亲洗碗、水流声、瓷碗碰撞。

这些细节从哪里来的?

我闭上眼睛,试图回想。脑海中浮现出一个模糊的画面:一个女人站在昏暗的厨房里,背对着客厅,手里拿着洗碗布。她的动作很慢,像是在延长这个时刻,好让客厅里的对话不那么尖锐。

这是我见过的场景吗?

不可能。我的母亲不是这样的人。我的家庭也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那为什么我能写得这么具体?

我告诉自己,这只是职业习惯。一个好的故事收集者,需要能够从有限的信息中推演出完整的场景。我只是在填充细节,让故事更丰满,更有感染力。

我继续写。

---

*"那些故事,让我觉得自己的人生还有点意思。"父亲终于开口了。*

*他的声音很轻,像是在自言自语。*

*"如果我只是一个在工厂干了二十年的工人,下岗后又去工地搬了十年砖,那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但如果我曾经在上海工作过,认识过一些人,差一点就能改变命运,那至少说明,我不是一无是处的。我只是运气不好。"*

*儿子不知道该说什么。*

*他突然意识到,父亲编造的不是过去,而是尊严。*

我又停下来。

这段对话,也不在投稿里。投稿只有父亲的那一句"那些故事,让我觉得自己的人生还有点意思",但我在后面加了一大段解释。

而且这段解释,太准确了。准确得像是我亲耳听过这段对话。

我感到一阵眩晕。

我看了看时间,下午五点四十五分。

我喝了口已经凉掉的咖啡,重新把注意力放在屏幕上。

故事还需要一个结尾。我想了想,敲下最后几段文字。

---

*很多年后,父亲去世了。在整理遗物的时候,儿子发现了一本旧笔记本。*

*笔记本里记录的不是日记,而是故事。父亲用工整的字迹,写下了那些他讲过的每一个故事,还在旁边标注了日期和听众的反应。*

*"1992年3月,给儿子讲上海的事,他很崇拜我。"*

*"1998年7月,给邻居讲差点出国的事,他们很羡慕。"*

*"2005年11月,给孙子讲认识大人物的事,他说爷爷真厉害。"*

*原来父亲一直知道那些是故事,而不是记忆。他只是需要有人相信。*

*儿子合上笔记本,终于明白了:父亲不是骗子,他只是一个在现实里活不下去的人,所以给自己编了一个可以活下去的故事。*

---

我写完最后一句,长舒了一口气。

来源:屋檐下的杨先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