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摩洛哥这地方,海边是蔚蓝大西洋,往里走是古老的麦地那老城,光是想想就挺有画面感。
你看这北非,非洲大陆的西北角,是不是总让人觉得有点儿怪?
说起非洲,你脑子里想的是啥?
是不是那草原上奔跑的黑人兄弟,或者雨林里神神秘秘的部落?
可摩洛哥这地方,海边是蔚蓝大西洋,往里走是古老的麦地那老城,光是想想就挺有画面感。
可最让人纳闷儿的,你在这儿街上走走,遇到的多是五官轮廓深邃、皮肤白净的阿拉伯人、柏柏尔人,他们看起来,咋就跟欧洲南边儿或者中东来的似的,一点儿不像咱们印象里的“黑非洲”?
这事儿,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那是几千年来,这片土地上无数次潮起潮落、人来人往,再加上各种大大小小的力量博弈,一点点给刻出来的。
要说这摩洛哥为啥这么特别,就得先看它这地理位置。
它就那么巧,卡在非洲大陆最西边儿,北边儿就隔着一条直布罗陀海峡,对岸就是欧洲西班牙。
东边儿挨着阿尔及利亚,西边儿是大西洋。
你说这地儿,本来就是欧亚非三大洲来回走动、买卖东西、传递消息的必经之地,那来来往往的人多了,文化就没法儿不杂糅。
在很久很久以前,这片地儿上住着一拨人,叫柏柏尔人。
古时候,人们管他们叫“自由人”。
他们呀,就是这块土地上最早的主人,早在那会儿,他们就已经散布在北非的到处了,日子过得有滋味,形成了自己一套文化和说话方式。
他们的样子,就像很多老学究说的,跟欧洲人、中东人似的,皮肤白,鼻子高挺,眼窝深。
到了公元七世纪那会儿,一股强大的力量,是从阿拉伯半岛那边儿传过来的,他们还带着伊斯兰教的信仰。
这股子力量,像潮水一样,哗啦啦就涌进了北非。
他们带来了新的神,新的说话方式(阿拉伯语),还有一套全新的生活规矩。
跟那些早就在这儿的柏柏尔人不一样,阿拉伯人的到来,更像是一种文化的“征服”和“融合”。
他们跟当地的柏柏尔人一来二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时间长了,两拨人就慢慢地成了一家人。
阿拉伯语成了官方和宗教语言,伊斯兰教成了主要信仰,但柏柏尔人骨子里的东西,还有他们的文化,也都没丢,而是深深地根植在了这片土地上。
就因为这次大融合,摩洛哥人的模样,基本上就定了型。
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他们俩都是属于那种高加索人种,长得就比较像欧洲人或者中东人。
这两拨人,就成了摩洛哥人口里的大头,所以你在这儿看到的,大部分人长相上,就离欧洲或者中东那边的白人特征更近。
你说这摩洛哥人长相这么“反常”,民族大融合是内因,那地理位置和后来近代的事儿,就是外在的推手了。
这地方太占便宜了,谁都想盯着点儿。
从15世纪开始,欧洲那些敢闯敢拼的航海家们,就开始往非洲这边儿摸索。
葡萄牙人最先来了,就在休达、丹吉尔这些地方站住了脚。
西班牙人也紧随其后,把手伸到了摩洛哥的北边儿。
到了16世纪,欧洲人在北非大西洋沿岸的势力,是越来越大。
再往后几百年,法国、西班牙这些欧洲的强国,一个接一个的,就像轮流演戏一样,一块儿地一块儿地往摩洛哥这边儿蚕食。
签了多少条约,说白了,都是把摩洛哥的主权一点点儿给割走了。
你想想,1767年,法国跟摩洛哥签了个条约,这事儿算是给欧洲国家在这儿划分利益定了规矩。
后来,1805年奥地利,1836年美国,1858年英国…
…
几乎所有欧洲的大国,都跟摩洛哥签了那些不平等的条约,在这儿捞好处,占特权。
这些条约带来的,还有就是欧洲人大量地往这儿涌。
欧洲的商人、过去的殖民者,他们带来了钱,带来了技术,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当地住了下来,跟当地人生儿育女。
本来摩洛哥这边儿,骨子里就是白人基因占多数,欧洲人这么一来,那白皮肤、高鼻梁的特征,就更明显了。
至于那些本来可能在这儿,但零零散散的黑人部落,面对强得没边的欧洲人,他们根本没办法大规模地迁过来,也形成不了什么像样的群体。
历史上,也不是没有黑人部落想闯进来,但基本上都被那些欧洲的殖民势力给挡回去了,所以摩洛哥国内的黑人人口比例,一直就没能上去。
1912年,摩洛哥的命运彻底改写了,它正式成了法国的保护国,北边儿和南边儿的地盘,又被西班牙给分了。
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殖民日子,对摩洛哥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是它的人口构成,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一直到1956年,摩洛哥才算真正独立了,开始自己说了算的新日子。
那段殖民历史,不光是改变了摩洛哥的地图,更是在基因上,来了一次大“混血”。
本来就以阿拉伯和柏柏尔血统为主的这拨人,跟后来的欧洲移民,在这儿长期的“混搭”下,就变得更加多样了。
这就解释了为啥你在摩洛哥,常常能看到金发碧眼的姑娘,或者长得特别像欧洲人的当地人,让这个非洲国家,看着总让人误以为是地中海边儿的某个南欧小国。
独立后的摩洛哥王国,捧着祖宗传下来的宝贝,也得面对现在社会给出的新考题。
那些过去的欧洲人,也不是光带来坏处,也给摩洛哥留下了点儿现代经济的“种子”。
摩洛哥有的是磷酸盐,这东西的储量和出口量,在全球都排得上号,那是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
还有,食品加工、采矿、做衣服的纺织厂,这些工业也慢慢发展起来了。
不过,种地种菜这方面,摩洛哥受限挺大,但渔业资源那叫一个丰富,是养活了不少人的非洲渔业强国。
说起来,摩洛哥旅游业现在的势头,那是真猛,成了国家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它有的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历史文化古迹,像是马拉喀什那个热闹非凡的德吉玛广场,还有菲斯那迷宫一样的老城。
再加上壮丽的自然风光,从撒哈拉大沙漠到高耸的阿特拉斯山脉,每年都能吸引上千万的外国游客。
卡萨布兰卡、拉巴特、马拉喀什,这些城市,早就是世界游客心中的“网红打卡地”了。
国家统计的数字,摩洛哥的人口结构特别年轻,六成以上的人都住在了城里。
这说明国家充满干劲儿,有创造力,但同时,这也意味着找工作、上学、看病这些事儿,压力可不小。
怎么给这帮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小姑娘们,提供足够的平台去发展,这是摩洛哥政府得琢磨一辈子的事儿。
伊斯兰教,是摩洛哥的国教,这玩意儿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在社会变化快,女人们的地位也在提高,但有些老规矩,根子还是扎得深。
就说婚姻这事儿,虽然现在法律对一夫多妻管得严,得前妻同意才行,但这种老旧的婚姻模式,多多少少还在影响着家庭和社会的一些想法,成了外面人看摩洛哥社会的一个特别的角度。
在摩洛哥跟别的国家打交道的这些年里,跟中国的这层友谊,那是相当亮眼。
打1958年两国建交以来,这关系就一直稳步往前走。
政治上,大家互相信任,领导人经常往来,在国际上的事儿,也互相支持。
经济上的合作,那更是越走越近。
2023年,中国和摩洛哥两个国家的生意往来,都快75亿美元了,中国现在是摩洛哥重要的贸易伙伴。
中国企业在这边儿干劲儿十足,从修路架桥,到建工业园区,跟着“一带一路”的架势,两国经济那是绑得更紧了。
说起来,在这国际风云变幻的日子里,两国老百姓的心,也贴得越来越近。
2016年,摩洛哥对中国游客免签了,这一下,两国人互相往来、旅游那方便多了。
以前觉得遥远得不得了的地方,现在去一趟,就跟串门儿似的。
中国游客不仅看了摩洛哥的美景,也被当地人的热情好客给感染了。
同时,中国文化在这边儿的传播,比如孔子学院,也给两国文化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两国交流越来越深入,特别是免签之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摩洛哥旅游、做生意。
这来来往往中,文化在这儿“碰撞”,也就有了新的情感联结,那就是跨国婚姻。
对有些摩洛哥姑娘来说,她们现在在社会上,一方面可能因为传统观念,在婚姻上头疼(比如怕碰到一夫多妻),另一方面,她们也可能被中国男人勤劳、顾家、只想要一夫一妻的形象给吸引。
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还有那深厚的文化底蕴,也给这些跨国婚姻,提供了一个更宽广的发展舞台。
当然了,这种跨国结婚的事儿,不是中国和摩洛哥关系的全部,它只是两国越来越近的关系里,一个很小的侧面。
它倒也说明了一个开放、包容的摩洛哥,在积极拥抱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书写属于自己的,融合了老传统和新活力的独特历史。
摩洛哥,这块横在欧亚非大陆边缘的土地,它的人口长啥样,过去是怎么过来的,文化上有什么特点,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在历史的长河里慢慢铺开。
它告诉你,地理、历史、文化,还有人跟人之间的互动,是怎么一块儿塑造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性,又怎么在这儿现代全球化的浪潮里,继续写自己的精彩故事。
来源:悲伤小于历史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