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唐朝的滋养,日本文明雏形根本无从谈起!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8 01:13 1

摘要:你知道吗?日本最早的国家起源,其实和中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秦始皇派徐福东渡,到唐朝册封日本天皇,再到遣唐使、鉴真东渡,这些历史事件都在告诉我们中国,是日本文化的“源头活水”。

你知道吗?日本最早的国家起源,其实和中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秦始皇派徐福东渡,到唐朝册封日本天皇,再到遣唐使、鉴真东渡,这些历史事件都在告诉我们中国,是日本文化的“源头活水”。

如果从日本的建国神话《古事记》《日本书纪》里抽掉“天照大神”的金色光芒,你会惊讶地发现,那些被视为日本文化根基的制度、礼仪、文字乃至审美,其实无不带着一种从中国吹来的味道。历史并不是截然分明的民族自造,而更像是一层一层堆积的风。

秦始皇在公元前3世纪统一六国后,第一个向东探险的人叫徐福。对他而言是探索一个未知的地理坐标,是东海蓬莱的理想国。无论徐福是否真的为日本带去了中原的农作物与手工业知识,至少秦汉时期的中国人已经隐约意识到大陆文明会越过海峡,落入那些岛屿的沙滩上。

在汉代,日本(倭)就主动进入中国封建王朝的册封体系。

《后汉书·倭传》记载:倭奴国于汉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奉贡朝见,汉光武帝赐其王“汉委奴国王”金印。

这枚金印在江户时代于福冈志贺岛被挖出,实物至今保存。

金印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汉王朝明确认了倭国为臣属国家,并赋予其政治合法性。换句话说,简单说,日本能从一堆部落凑在一起,变成一个真正的国家,靠的就是大汉王朝当时建立的秩序给撑起来的。

这是日本第一次被写入东亚文明体系的名册。

汉代是日本成为国家起点,但唐代是决定日本文明走向的关键时刻。

日本改名为“日本国”,不是他自封,而是由唐朝批准。

《旧唐书·日本国传》记录:“其国旧曰倭…自言国在日出处,故以日本为名。”

这段记录非常清晰,日本向唐朝请求改名,唐朝批准后,日本这个国家名才真正成立。

女皇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曾做过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动作册封日本国王。这是日本元首第一次被正式以一国之王来对待。

日本国家身份的正式确立,是在唐朝完成的,这一点连日本史学界也不否认。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东洋史泰斗)在《东洋的近代化》中指出:“日本国号的确立,与中国的国际秩序密不可分。”

日本之所以叫“日本”,本身就是中国册封体系的一部分。

公元7世纪,日本派遣大量遣唐使赴长安学习政治、法律、文字和宗教。

阿倍仲麻吕留在长安任官,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

吉备真备学习经学、天文、音乐,将唐制带回日本。

正是通过这些学习,日本建立了律令制度、官僚体系,仿照唐朝的礼仪和城市规划。日本文字也在汉字基础上发展出假名,奠定了日语书写体系。

在日本史学界,有一个共识几乎无人反对:日本的律令、官制、城市、宗教、文书体系,全盘来自唐朝。

这不仅是中国史料这么写,日本学者也这样说。

日本学者井上光贞在《日本国家的形成》中写道:“日本国家制度的基础,几乎全部以唐制为蓝本。”

日本学者黑板胜美在《国史大系》中明确指出:“律令国家是模仿唐朝建立的中央集权结构。”

制度移植体现在每一个细节:

—太政官—八省体系,照抄唐朝三省六部;

—《大宝律令》《养老律令》均大量引用唐律;

—平安京的布局,以长安城的里坊制为范本;

—佛教六宗全部由唐僧传入;

—文书格式、官员称谓、礼仪制度皆用唐代体例。

日本著名汉学家吉田东伍更直白:“日本古代文化,乃唐文化之支流。”

这不是“中国自我说法”,是日本本国学界公认的历史结论。

日本没有产生本土文字。

最初的书写,全由汉字完成。

日本的假名,就是从汉字草体演化而来。

日本最早的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完全以中文文体写成。

日语语法后来本土化,但书写系统的基因从未改变。

日本学者大野晋(语言学家)曾说过一句极尖锐的话:“没有汉字,日本不会作为文明出现。”

这话不是学者自贬,而是实情:文字来自中国,就意味着日本文明的“代码结构”植根于汉文明。

真正让日本踏上系统学习中国之路的,是唐朝。日本学者至今常用一句话总结唐代:“仰慕之情如同仰望太阳。”这不是赞美,而是事实。

公元630年到894年,日本共派出十九次遣唐使。那是日本历史上最热烈、最主动、最不计代价的学习狂潮。你能从这些细节里感受到一个年轻国家的急迫感!

他们在长安学习律令制度,带回去形成《大宝律令》;

他们在国子监读儒家经典,回国后建立奈良与平安京的宫制;

他们把唐朝的佛教、书法、诗歌、礼仪、音乐,几乎原封照搬。

日本贵族日记中还有这样的记录:见到唐朝使节时,他们“以见大国使者为荣”。

这不是夸张,是文化自觉的对比:隋唐是东亚知识的源头,日本则是沿流而下的求学者。

最有趣的是文字。日本原本没有书写系统,直到吸收汉字,用“万叶假名”记录本土语言。今天的日本语体系,从训读、音读到语法书写,都仍是一种“汉字与日本发音”的混合体。这就像一个国家的思维方式与表达工具,从根本上借用了另一套文明结构。

所以说,日本文化当然不是中国的复印件,但它的底板、骨架和制度逻辑,确实来自大陆。

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人——鉴真。

他六次东渡,前五次都失败,或遇台风,或遇叛徒,或因意外而双目失明。第六次,他终于登上日本的海岸。那一年,他已经失去光明,却成为日本律宗的光。他带去的是唐朝最严整的僧制、最系统的佛教仪轨、最成熟的戒律与寺院管理方式。

东大寺的史料写道,日本佛教自鉴真而后始为佛法。这是一个国家对自己宗教根源的坦率承认。

鉴真的到来还改变了日本的建筑、雕塑、医药与书法。某种意义上,他是唐朝派去日本的“文化总工程师”。

从徐福东渡、汉代金印、唐朝册封、遣唐使学习,到鉴真东渡,日本国家制度、文字、文化、佛教,几乎无一不源自中华文明。可以说,日本文明的核心,是在中华文明滋养下成长的。

所以,下次当我们看到日本的律令制度、文字体系、佛教寺院时,不妨记得这一切的起点,都在中国。

中国是日本人文明历史的起源。

日本国家的诞生,是中国册封体系的产物。

日本的文字、制度、文化来自中国。

这不是文化优越感,而是不可抹去的历史。

来源:观深一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