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段永平三季度美股持仓操作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根据最新披露的13F报告,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他管理的H&H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持仓总市值约14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42亿元),较上季度增长27%。
文|周淇然
段永平三季度美股持仓操作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根据最新披露的13F报告,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他管理的H&H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持仓总市值约14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42亿元),较上季度增长27%。
在第三季度,段永平的投资组合呈现出明显的“有进有退”特征:大幅加仓伯克希尔·哈撒韦B股,增幅高达53.53%,同时新进光刻机巨头阿斯麦(ASML),并对苹果、阿里巴巴、谷歌等科技股进行了减持。
千亿持仓图
01持仓概览:苹果仍占主导,伯克希尔权重提升
截至三季度末,H&H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共持有11家美股公司,前两大重仓股苹果和伯克希尔合计占组合约78%权重。
苹果仍然是绝对的核心持仓,市值高达88.69亿美元,占比60.42%,尽管三季度小幅减持0.82%(约29万股)。
伯克希尔跃升为第二大持仓,市值26.1亿美元,占比17.78%,较上季度显著提升。
其余持仓包括拼多多、西方石油、阿里巴巴、谷歌、微软、英伟达、迪士尼、台积电和新进的阿斯麦。
重点操作:大幅加仓伯克希尔的逻辑
三季度最引人注目的操作是大幅增持伯克希尔B股181万股,增幅达53.53%。
段永平此次加仓并非一时冲动。今年8月初,他就在雪球发帖表示:“今天卖了不少伯克希尔·哈撒韦的put,看上去这个价格不贵了,希望买进来拿着,应该比标普500指数合算。”
在巴菲特即将退休之际,段永平对伯克希尔的未来依然充满信心。
他此前曾表达过对伯克希尔接班人文化的认可:“第一,老巴买的这些公司都在;第二,接班人对于他的文化是承接的,他们都在努力的找未来现金流好的公司,这一点是不会变的。”
科技股调整:减持但不代表不看好
三季度,段永平减持了多只科技股,包括阿里巴巴(-25.86%)、英伟达(-38.04%)、谷歌(-6.93%)以及苹果(-0.82%)。
对苹果的减持幅度极小,更像是被动“再平衡”——由于苹果股价上涨,导致持仓占比过高,卖出极小部分以腾挪现金。
段永平近期谈及苹果投资价值时表示:“如果个人把钱存在银行里拿一个多点的利息的话,那你还真不如买苹果,但是如果你可以一年赚个十几个点,可能真的就没必要买苹果。”
他进一步解释:“苹果40倍PE已然不算便宜了,即使未来年化复合增长10%,也得七年才能翻倍。”
AI布局:从“看不懂”到“掺和一下”
段永平三季度新建仓阿斯麦8万股,市值约7745万美元,占组合0.53%。
随着这家光刻机巨头的加入,加上组合中原有的微软、英伟达和台积电(2025年一季度建仓),段永平在AI和半导体领域的合计持仓占投资组合5.77%,市值约8.5亿美元。
段永平对AI的态度颇为务实:“AI肯定是个工业革命,但是泡沫总是会伴随而来...我觉得至少掺和一下,不要错过了。”
他对英伟达CEO黄仁勋赞誉有加:“他十多年前讲的东西和今天讲的东西是一样的,他早就看到了,一直在朝那个方向做。所以你现在就不得不去想,他现在讲的东西依然是他对未来的认同。”
投资理念: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段永平的投资核心理念始终如一:“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投资很简单,但是不容易。”
他强调:“你一定要看公司,你一定要看懂生意,你也要看懂未来的现金流;大部分公司都不容易看懂;老巴的安全边际不是指便宜,安全边际指的是你对公司有多懂。”
这种理念体现在他极度集中的投资组合上。段永平自己透露:“我一般跟大家讲,我就三只股票:苹果、腾讯、茅台,差不多真是这样。”
他所说的“不懂不等于不挣钱”,但“懂生意很重要,不懂生意投资是很难做的”。
机构分歧下的投资启示
段永平三季度的调仓操作与当前机构投资者对科技股的分歧不谋而合。
报告显示,三季度桥水、巴克莱、花旗集团等多家大型机构减持了英伟达,而景林资产、贝莱德、景顺集团等则选择加仓。
面对AI投资热潮,段永平采取了“观察+适度参与”的策略,既不过于激进,也不完全错过。
他在谷歌上的操作就体现了这种平衡:“其实我一直都很喜欢谷歌,但是就是搞不懂,我现在有点懂了。但又开始担心了,搜索的生意会在多大的程度上被AI取代?”
段永平的投资组合始终保持着“核心-卫星”策略,苹果和伯克希尔作为核心持仓提供稳定性,AI半导体领域作为卫星持仓提供成长性。
纵观段永平三季度的操作,我们看到了一位谨慎的长期投资者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努力。
面对AI革命,他既没有盲目追逐,也没有完全回避,而是以“掺和一下,不要错过”的务实态度适度参与。
来源:董希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