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铜市正上演一场反常的“资源倾斜”:每年仅消耗全球7%铜资源的美国,却囤积了40%-50%的全球显性铜库存,这组来自国际铜研究小组(ICSG)的最新数据,让不少行业人士直呼“看不懂”。
全球铜市正上演一场反常的“资源倾斜”:每年仅消耗全球7%铜资源的美国,却囤积了40%-50%的全球显性铜库存,这组来自国际铜研究小组(ICSG)的最新数据,让不少行业人士直呼“看不懂”。
作为“电气化时代的基石”,铜的战略价值无需多言——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AI数据中心都离不开它,单个AI机柜用铜量就达20-40kg,是传统机柜的数倍。但美国的库存规模早已超出正常消费需求:全球显性铜库存约70万吨,美国就手握30-35万吨,而消耗全球93%铜的亚洲、欧洲地区,仅能分到不足60%库存。更关键的是,这并非天然形成的市场格局,而是政策与资本共同推动的结果。
2025年2月,特朗普政府启动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调查,以“国家安全”为由酝酿铜进口关税,7月正式对51种半成品铜加征50%关税。这一政策直接点燃了全球贸易商的套利热情: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铜价与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价差一度冲破每吨3000美元,扣除运费税费后仍有丰厚利润,满载铜锭的货轮纷纷从智利、澳大利亚驶向美国港口。数据印证了这波“虹吸效应”:CME铜库存在2025年2月仅8.39万吨,如今已突破33.5万吨,甚至超过LME与上海期货交易所库存总和。
美国本土铜产能不足,却仍执意囤积的背后,还有长远的战略考量。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2025年数据显示,美国铜储量仅占全球5%,2024年本土铜产量110万吨、精炼铜产量89万吨,远不能满足每年200万吨的消费需求 。为弥补短板,美国林务局近期批准土地交换计划,推动力拓、必和必拓主导的Resolution铜矿项目,该项目一旦投产可满足美国25%铜需求,但因破坏原住民文化遗址和生态环境饱受争议。与此同时,美国将铜纳入关键矿产清单,通过政策引导本土回收和产能扩张,要求2027年起铜矿原料25%内销,逐步提升至40%。
权威矿业咨询公司基准矿产情报(Benchmark Minerals Intelligence)测算,目前美国境内实际持铜量达73.1-83.1万吨,其中大部分因套利格局“经济锁定”,短期内难以回流全球市场。而ICSG预测,2026年全球精炼铜将出现15万吨供应缺口,美国的囤积行为无疑会加剧市场脆弱性——一旦某区域供应波动,铜价可能瞬间飙升,甚至导致下游产业链“断粮”。
一边是本土产能不足、依赖进口,一边是不计成本囤积库存,美国的操作本质上是对全球铜供应链的重新洗牌。在能源转型和地缘博弈的大背景下,这种库存畸形分布会带来哪些连锁反应?你觉得美国囤铜是为了能源转型,还是另有深层图谋?
来源:霞光映翠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