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浪潮下,中国文化旅游业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观念的转变,传统“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模式已难以满足游客对深度体验、情感共鸣的需求。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浪潮下,中国文化旅游业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观念的转变,传统“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模式已难以满足游客对深度体验、情感共鸣的需求。
旅游景区作为文化旅游业的核心载体,如何突破“景点打卡”的单一维度,实现“场景共生”的体验升级;如何让地方文化从“符号化展示”走向“全球化叙事”;如何激活从业者价值,让每个旅游人成为文化“故事讲述者”,最终推动中国旅游从“规模领先”迈向“价值引领”,成为行业变革的核心命题。
一、场景共生:从“单点打卡”到“沉浸体验”的空间革命
传统景区多以“标志性景点”为核心,游客的行为局限于“拍照留念—离开”的单向流程,缺乏对空间的深度参与。而“场景共生”理念则通过重构空间功能、注入互动体验,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甚至“共创者”,多个地标景区的实践已成为这一变革的典范。
北京首钢园:工业遗址的“场景再生”
作为北京冬奥会的“遗产地标”,首钢园没有将工业遗址简单改造为“博物馆”,而是通过“工业风+体育+商业”的场景融合,让老旧厂房焕发新生。游客可以在“三高炉”下打卡冬奥吉祥物“冰墩墩”雕塑,也能在“滑雪大跳台”体验冰雪运动,在“首钢园香格里拉酒店”感受工业与奢华的碰撞,甚至在“园区市集”参与手作、观看演出。
这种“保护与利用共生、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场景设计,让首钢园从“工业遗址”变为“多元体验空间”,成为城市更新与旅游场景重构的典范。
上饶望仙谷:让“仙侠场景”与生活共生
望仙谷是一座从污染采矿场变为著名景区的典范,摒弃了传统山水景区“看山看水”的单一逻辑,以“仙侠文化”为内核,打造了“悬崖民宿+非遗工坊+市井生活”的立体场景。游客既能打卡“悬崖餐厅”“悬崖民宿”“悬崖瀑布”“玻璃栈道”等标志性景观,也能在“古法红糖坊”参与红糖制作,在“汉服体验馆”换上古装漫步青石板路,甚至在夜晚参与“篝火晚会”与当地村民共舞。作为演员,在导演的指导下参加剧本杀的表演。景区不再是孤立的“游览空间”,而是融合了居住、体验、表演和社交的“生活场景”,实现了“景与人”的共生,成为“网红景区”向“深度体验景区”转型的标杆。
在场景共生的理念下,景区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空间,更是一个能够满足游客情感需求、激发游客参与热情的社交空间。游客在景区中不仅是被动的参观者,更是主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选择不同的旅游场景和体验项目,与其他游客、景区工作人员以及当地居民进行互动交流,共同创造出独特的旅游记忆。
二、文化破圈:从“地方符号”到“全球叙事”的价值传递
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旅游地标型景区开始注重文化破圈,将地方文化推向全球,实现从“地方符号”到“全球叙事”的转变。
不少旅游地标型景区承载着当地文化的核心记忆,但过去多以“文物陈列”“文字介绍”的方式呈现,文化传播局限于“地方认知”。
如今,景区通过“创新性转化、国际化表达”,让地方符号成为全球共识,实现文化“破圈”传播。
在文化破圈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意理念,将地方文化转化为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化产品和旅游体验项目。
三星堆文化作为古蜀文明的杰出代表,近年来通过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展文物巡展、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积极向世界展示三星堆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星堆文物先后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吸引了大量海外观众的关注。同时,三星堆博物馆还与国内外知名品牌开展跨界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创产品,如与麦当劳合作推出的“三星堆主题套餐”,与游戏《原神》合作推出的“三星堆联动活动”等,将三星堆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深受年轻人的喜爱。这些举措不仅让三星堆文化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也让世界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海昏侯墓作为中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列侯墓园,其核心文化符号是“汉代诸侯王的生活图景”。
博物馆没有局限于“文物展示”,而是通过“科技+创意”让文化走向全球:一方面,利用VR技术还原“海昏侯出行仪仗”,让游客可沉浸式感受汉代礼仪;另一方面,推出“海昏侯文创全球巡展”,在纽约、伦敦等地展示“金饼”“青铜雁鱼灯”等文物复制品,并结合“汉代饮食文化讲座”“汉服秀”等活动,让海外观众从“认识文物”到“理解汉代文明”。让汉代文化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实现全球传播。
景德镇三宝蓬:从“陶瓷符号”到“全球陶瓷文化对话平台”
景德镇是“中国瓷都”,传统景区多以“参观瓷厂、购买瓷器”为主,文化传播局限于“地方特产”。而三宝蓬则以“陶瓷文化”为核心,打造了“艺术聚落+国际交流+创作体验”的平台:这里既有“三宝国际陶艺村”,吸引全球陶艺家驻村创作;也有“陶瓷文化论坛”,每年邀请国际陶瓷学者探讨陶瓷艺术的当代价值;游客还能参与“手工制瓷体验”,从“拉坯、上釉”到“烧制”,亲身感受陶瓷创作的全过程。此外,三宝蓬还推出“陶瓷文化研学营”,吸引海外学生前来学习中国陶瓷技艺,让景德镇从“中国瓷都”变为“全球陶瓷文化交流的枢纽”,实现了从“地方符号”到“全球叙事”的跨越。
新余《天工开物》展,原来只是展示冶铁、挖煤、夏布,如今已发展为在全国巡演超百场、并走向联合国、澳大利亚、希腊、美国等国际舞台的精品舞剧。今年10月13日在北京的一场演出中,193个国家和地区的大使与代办,以及北京市四套班子成员共同观看,引起广泛关注。剧中创新融入机器人表演,科技与舞蹈交相辉映,使其成为一部独具特色、没有大女主的科技舞蹈剧,成功“破圈”传播,化为一场生动而立体的科技诗篇,走向世界。
以上案例,他们从“地方符号”到“全球叙事”的转变。这一转变不仅能够提升景区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还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
三、故事赋能:让从业者成为“文化传递者”,推动旅游从“规模”到“价值”
旅游的核心价值在于“文化传递”,而从业者则是连接景区与游客的关键纽带。过去,从业者多扮演“导游”“服务员”的角色,职责局限于“带路、讲解”。
然而,在新时代的旅游场景中,旅游从业者需要具备更高的素质和能力,成为“故事讲述者”,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向游客传递景区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通过个性化、情感化的故事,让游客感受文化的温度,成为推动中国旅游从“规模领先”走向“价值引领”的核心动力。
在敦煌莫高窟,导游们不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洞窟中的壁画和雕塑,而是通过讲述敦煌的历史变迁、佛教文化的传播、古代艺术家的创作故事等,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莫高窟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还让游客对敦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敬仰之情。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用戏剧重构文化场景
作为以黄河文明为主题的沉浸式景区,“只有河南”打破了传统“景点+讲解”的模式,将56个空间化为“戏剧舞台”。游客不再是单纯打卡“夯土墙”“麦浪田”等景观,而是通过《幻城》《李家村》等21场不同时长的戏剧,沉浸式体验河南的历史变迁与人文精神——在“火车站剧场”感受1942年的家国情怀,在“第七机车车辆厂礼堂”触摸工业时代的记忆。这种“景观即舞台、游客即观众”的场景设计,让文化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体验,游客平均停留时间超过10小时,彻底摆脱了“打卡式游览”的局限。
在“只有河南”,无论是剧场工作人员还是园区志愿者,都能讲述“黄河文化”的小故事:剧场检票员会跟游客聊“《李家村》背后的真实历史”,卖文创的店员会介绍“夯土文创的制作工艺与文化寓意”。
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讲解员不再是“背诵文物说明”,而是会结合“为什么是刘贺”“海昏侯的现代启示”,让游客从“了解金饼”到“理解汉代的丧葬制度与社会文化”;在景德镇三宝蓬,陶艺工坊的师傅会一边教游客制瓷,一边讲述“景德镇陶瓷从‘丝绸之路’走向世界的历史”,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陶瓷背后的中外文化交流故事”。
这些从业者的“故事讲述”,不是统一的“脚本”,而是基于个人对文化的理解与热爱的个性化表达。
当每一位从业者都成为“故事讲述者”,游客的体验便从“看景”变为“感受文化”——他们记住的不再是“打卡了哪个景点”,而是“听到了哪个动人的故事”“理解了哪种文化的内涵”。这种“情感化、个性化”的文化传递,不仅提升了游客的满意度与忠诚度,更让中国旅游从“追求客流量”的规模导向,转向“传递文化价值”的质量导向,真正实现了“价值引领”。多年以后,可能景点记不住,但经典永流传。
从南昌汉代海昏侯博物馆的文化破圈,到天工开物的全球巡演,再到首钢园、望仙谷、三宝蓬的景区文旅重构实践,中国旅游地标型景区正通过“场景共生”“文化破圈”“故事赋能”的三重变革,突破传统旅游的局限。这一变革的核心,是从“以景点为核心”转向“以游客体验与文化价值为核心”——当景区不再是“打卡地”,而是“文化体验空间”;当文化不再是“地方符号”,而是“全球共识”;当从业者不再是“服务者”,而是“文化传递者”,中国旅游便真正实现了从“规模领先”到“价值引领”的跨越,为世界旅游发展提供“中国案例”。
来源:南昌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