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的发展语境下,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企业与城市发展、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战略选择,更是驱动企业创新、塑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城市复兴官”首开集团以创新的责任实践,生动诠释了这一内涵——将社会责任深度融入企业战略,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企业价值,在回应民生
新时代的发展语境下,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企业与城市发展、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战略选择,更是驱动企业创新、塑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城市复兴官”首开集团以创新的责任实践,生动诠释了这一内涵——将社会责任深度融入企业战略,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企业价值,在回应民生期盼中培育发展新动能,探索出了一条责任担当与企业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
从绿色发展的坚定践行,到养老服务的持续创新;从乡村振兴的精准助力,到城市更新的系统引领,首开集团以责任为基调,用匠心调色,在首都发展的画卷上,一笔一画地描绘着充满温度的城市底色。首开集团每一步扎实的足迹,都在诠释着企业社会责任如何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承诺升华为生活中可感可知的温暖。
丰台区六里桥10号院7、9号楼居民拿到房产证
石景山区老山东里北社区综合整治项目
绿色发展“筑基” 描绘城市低碳新图景
面对国家“双碳”目标,首开集团将绿色低碳理念深度融入企业实践,通过系统布局与精准施策,在建筑、能源、社区服务等关键领域展开扎实行动,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数字化管理为首开集团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首开集团开发并投入运行的“双碳管理平台”,如同绿色发展的“智慧大脑”,能够实时掌握重点领域碳排放动态,并基于历史数据进行碳达峰预测,让碳排放变得可测量、可分析、可管控。
坚定走绿色转型之路,首开的众多绿色建筑项目正是生动的案例和实践。北京密云国樾·天晟项目是其中的典范之作。作为北京市首个全体量超低能耗低碳社区,它一举斩获绿色建筑三星级设计认证、LEED金级认证、德国被动房PHI认证等三大认证,成为首开践行绿色建筑战略、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的典范之作。 数据显示,首开已累计取得绿色建筑认证面积超2000万平方米,并连续十年入选“中国绿色低碳地产TOP”榜单,体现了在绿色建筑领域的深厚积累。
以首开大厦低碳数智化改造为先例,首开集团探索运用基于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部署智控系统,实现空调、照明节能群控以及办公空间智能联动控制等多项节能措施。运行两年来,与基准年用电量相比,年均节电量73.8万度,实现同比节能率15%。形成的《运用新质生产力实现存量公共建筑绿色低碳转型的管理创新实践创新成果》获得第三十八届北京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第三十一届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
绿色不仅体现在建筑上,更流淌在城市的“毛细血管”里。在平西府项目,创新的“燃气锅炉+空气源热泵”模式,让清洁能源与智慧调控深度结合,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近2000吨。而遍布900多万平方米供热区域的智能化改造,则像给城市供热系统装上了“变频器”,平均节能率达4.24%。
首开的绿色视野还投向了城市的“第五立面”——建筑屋顶。一片片会“吸光发电”的光伏板矩阵在建筑屋顶悄然铺开,年发电量可满足大量日常用电需求。在贴近民生的社区服务末端,首开构建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已覆盖200个管理项目,年回收可再生资源40吨。同时,近4500个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和600多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布局建设,正在悄然塑造着居民的低碳生活习惯,让绿色出行成为日常选择。
从精细化的碳管理到规模化的绿色建筑,从智能化的运营模式到多元化的能源利用,首开集团通过系统性的绿色实践,为城市勾勒出一幅清晰的低碳发展图景。
首开大厦屋顶光伏项目
民生服务“织网” 协同构建幸福生活圈
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养老业务创新探索、非经房产办证……作为与城市同呼吸、共命运的首都国企,首开集团将改善民生的责任融入日常,在城市中织就一张覆盖全龄、触手可及的幸福网络。
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交织着多重挑战的复杂工程。2024年年中,首开集团启动石景山区老山东里北小区综合整治,上下水改造意味着要“破土动砖”,最初的居民同意率一度低至30%。首开集团通过设立“老山议事厅”协商平台与居民围坐一堂,倾听诉求,细化方案。通过真诚沟通获得居民广泛支持,同意率跃升至91%,成功推进了困扰居民多年的上下水改造,提升了居民居住品质。“十四五”期间,首开集团负责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累计达412处、846万平方米,惠及万千家庭。
不仅为老旧小区完成软、硬件升级,首开集团还帮助居民解决“办证难”的问题,为居民带来稳稳的幸福感和坚实的获得感。
一本产权证,承载着居民朴素的期盼。丰台区六里桥10号院7、9号楼240套房屋的产权问题历时30年,因原始资料缺失、产权单位多次变更而错综复杂。面对这一问题,首开集团房地产交易所工作人员历时两年打通大证办证路径,又联合物业公司埋首于海量档案中逐卷核查,持续三个月为住户查找历史关键性材料。工作中,首开房地交易所建立“专人负责、分组推进、全程跟踪”机制,主动对接多部门。“30年了,这回终于踏实了。”当居民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崭新的不动产权证书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不只在丰台区六里桥10号院,自2021年以来,首开集团房地产交易所累计完成签约12797套,办结不动产权证书8838个。
养老服务创新是首开集团回应社会关切的又一生动实践。面对银发浪潮,首开集团构建了机构、社区、居家相衔接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2025年10月29日重阳节,由首开亿方物业公司运营的青塔社区智慧养老助残服务站内暖意融融,一场首都国企开放日暨重阳敬老主题活动在此举办。智慧食堂通过计重取餐和营养分析为老人提供健康膳食;智能巡视呼叫系统在无感状态下监测居家安全,实现“一键呼叫、极速响应”……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居民们现场体验了智慧养老设施。现场还设置了中医问诊、黄精熏蒸等便民体验项目,吸引众多居民驻足参与。
青塔社区智慧养老助残服务站是首开“物业+养老”模式的典型案例。近年来,首开集团充分发挥在京近8000万平方米物业管理面积的优势,已建设运营95个嵌入式养老服务站点和5家养老驿站。
除居家养老外,首开集团还打造了以首开寸草为代表的“融合式机构养老”,以及集中式享老社区模式的首开新禾全龄社区项目,持续探索多元化养老路径,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强化品牌发展,用实际行动守护银发岁月。
从一砖一瓦的老旧小区改造,到一证一房的产权问题破解,再到一餐一护的养老关怀,首开集团始终以民生为卷,以责任为笔,在首都的街巷间默默书写着城市发展的温暖注脚。
头道梁村首开房地“三农”文化体验园
乡村振兴“赋能” 扎根沃土谱写新篇章
2025年夏天,怀柔区遭遇强降雨。首开集团派驻宝山镇、雁栖镇的四位驻村第一书记闻“汛”而动,组织群众转移,排查险情到户,灾后积极帮助村民抢收庄稼、联系销路,守护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四位驻村第一书记的坚守,是首开集团多年深耕乡村振兴的缩影。在广袤的京郊大地上,首开集团将乡村振兴作为践行国企责任的重要舞台,通过派驻第一书记、精准发展产业、完善基础设施等一系列务实举措,为帮扶村注入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今年是王靓与怀柔宝山镇西帽山村“结识”的第八年。从2018年参与脱低帮扶,到2022年出任驻村第一书记,他早已将这里视为第二故乡。“只有真正走进田间地头,才能了解村民最真实的需求。”王靓说。
面对西帽山村交通闭塞、产业单一的问题,王靓立足当地实际,延续首开集团帮扶建设的1650亩仁用杏基地产业,推动林下种植苍术10万株、香椿树1000棵,构建“长短结合”的种植体系。为解决杏树成果前的收益空窗期问题,他发起果树认养活动,三年累计筹集款项44余万元。此外,他还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引入光伏发电项目,为村集体拓展能源增收新路径。
“只有和乡亲们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找准乡村振兴的路子。”首开集团驻头道梁村第一书记王继英这样总结他的工作。
与西帽山村巩固产业基础的努力相呼应,王继英在头道梁村探索着一条红绿融合的振兴新路。作为第一书记,他身兼“党建协理员、经营联络员、环境设计员、农产品销售员、治理助理员”的“五大员”职责。经多方努力,头道梁村的平北抗战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完成升级改造,村里同步引入“咖啡公园”等绿色休闲业态,一个“红绿交融”、富有活力的旅游新村正逐步成形。
除了文旅融合的探索,头道梁村在农业生产上也迈出创新步伐。面对新形势,村里探索出“订单农业”新模式,创建“首开房地三农文化体验园”,引导村民种植黄瓜、甜玉米等高价值作物。“去年我们光靠这些农产品就卖了4万斤,为村集体创收12万元,让撂荒的土地重现了生机。”王继英介绍。
第一书记们在前方开拓,首开集团则是强劲的后方支撑。首开集团大力推动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提质升级,投入资金修建道路、护栏、停车场、粮食加工房,完成连接多个自然村的广播系统建设,显著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在消费帮扶中,首开集团打通了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集团工会及职工食堂系统累计采购帮扶产品达800余万元。
从防汛救灾的迎难而上,到特色产业的精准布局;从红色文化的赓续传承,到绿色生态的持续转化,首开集团的乡村振兴实践,始终以民之所向为行动所指。这不仅是资源与资金的投入,更是责任与情怀的深耕。在首都的田野乡间,首开人与村民们共同执笔,将发展的蓝图一步步绘成充满希望的现实画卷。
青塔社区智慧养老助残服务站里参加活动的老人们
城市更新“焕活” 守正创新激发生命力
在城市发展的宏大叙事中,首开集团在保护与创新间寻求平衡,在历史与未来间搭建桥梁,通过一系列城市更新实践,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旧空间承载新功能。
在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院,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的两组灰砖绿瓦建筑群静默矗立。路过的人们常会停下脚步,有的仔细端详建筑的细节,有的举起手机记录下这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画面。
其中,由首开集团首华建设公司承接修缮的海军部旧址东楼格外引人注目,这座经过精心修缮的配楼饱含了首开建设团队的匠心与执着。由于场地限制,大型机械无法进场,工人们就用推车一车车转运材料;原施工图纸与现场不符,团队就一寸一寸重新勘测。
如今,修缮后的东楼既保留了百年沧桑的历史质感,又展现出传统与西洋风格交融的独特魅力,诉说着这座城市的记忆与新生。这已不是首开集团第一次让文物“活”在当下,从北大红楼到北京湖广会馆,首开建设团队以专业能力,持续为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守护文明脉络。
首开集团城市更新的实践从对历史建筑的精心修缮,延伸到对自有存量空间的功能再造。
位于皇城景山街区的“首开首院”曾是首开集团的总部办公地,2021年,集团响应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号召,将总部迁出,将这片核心区存量空间更新为“文化金融产业园区”。项目定位中的“首”字,蕴含着“首都文化金融产业园区、首开城市更新形象样板、首店经济创新孵化平台”三层深意。在改造中,首开首院深度汲取“皇城史、首开史、院落史”三大文化元素,通过导入文化金融龙头企业与引领首店经济发展的知名品牌,打造了一个集办公、商业、公共文化配套于一体的产业园区,成为激活街区产业功能的强劲引擎。如今,这里已免费向公众开放,提供了宝贵的公共文化空间,实现了从企业总部到服务城市公共生活的角色转变。
与此同时,首开在其他领域的更新实践同样值得关注:石景山区八角路社区22号楼通过“原拆原建”的创新模式,让老旧楼房重获新生;通州区怡乐园二区则将闲置礼堂改造为社区级家园中心,探索出“以业养业”的可持续更新路径。
从精雕细琢的古建新生,到充满温度的危楼重建;从带动区域活力的产业升级,到激发社区内生动力的可持续运营,首开集团的城市更新实践,展现出一幅层次丰富、有机协同的城市复兴图景。这不仅是空间的再造,更是在时代变迁中,对城市生命力的深刻理解与持续滋养。
位于皇城景山街区的胡同美术馆
首开集团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始终紧扣国家战略与首都发展的宏阔布局,用心守护市民的安居乐业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开集团将责任融入主业,在绿色发展中寻找未来,在养老事业中传递温度,在乡村振兴中彰显担当,在城市更新中重塑价值。在践行“城市复兴”使命的征程上,首开集团以责任为笔,饱蘸匠心与温情,在首都发展的宏伟画卷上,绘就一抹温暖前路、照亮人心的“责任之光”。 文/陈静思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