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港股流动性更多受全球宏观环境(美联储政策、地缘政治、南向资金)及中国内地经济基本面主导,楼市上涨并非主要影响因素。当前香港楼市出现回暖,背后实际上是资金环境改善与经济预期转强所驱动,所产生的财富效应与风险偏好回升将进一步提振资本市场情绪,从而形成股楼共振的格局
港股流动性更多受全球宏观环境(美联储政策、地缘政治、南向资金)及中国内地经济基本面主导,楼市上涨并非主要影响因素。当前香港楼市出现回暖,背后实际上是资金环境改善与经济预期转强所驱动,所产生的财富效应与风险偏好回升将进一步提振资本市场情绪,从而形成股楼共振的格局。因此,楼市企稳不仅不会对港股形成资金分流,反而可能通过赚钱效应,推动股楼两类资产进入正向循环。
摘 要
中国大陆和香港的“租金回报-资金成本”分化。大陆一线城市:租金回报率(低于2%)房贷利率(3.1%);香港:租金回报率(3.6%)房贷利率(3.22%),香港房价在近几个月出现企稳回升,部分投资者开始担心香港楼市持续回暖,可能对港股的资金面出现持续抽水现象。
历次海外地产衰退后的复苏,海外楼市与股市没有呈现资产配置的替代关系,例如日本90年代资产价格破灭后失去的二十年;韩国97年亚洲金融危机;美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高通胀导致经济衰退、08年次贷危机;英国1990~1992年经济衰退;西班牙08年次贷危机、12年银行业危机,楼市的回暖通常标志着宏观风险的消退、流动性的宽裕与增长预期的改善,反而可能会通过提振金融资产估值、改善企业盈利预期与增强居民财富效应,为股市提供更为坚实的上涨基础。
港股流动性更多受全球宏观环境(美联储政策、地缘政治、南向资金)及中国内地经济基本面主导,楼市上涨并非主要影响因素。例如香港楼市在97年亚洲金融危机、03年非典疫情和08年次贷危机遭到重创之后,股市和楼市受共同的基本面与流动性因素驱动,同步企稳回升。当前香港楼市出现回暖,背后实际上是资金环境改善与经济预期转强所驱动,所产生的财富效应与风险偏好回升将进一步提振资本市场情绪,从而形成股楼共振的格局。因此,楼市企稳不仅不会对港股形成资金分流,反而可能通过赚钱效应,推动股楼两类资产进入正向循环。
香港地产交易的活跃一方面得益于香港政策的持续宽松,香港24年2月“撤辣”政策降低外地买家税费负担,25年2月再次“减辣”,据国家税务总局官网,将征收100港元优惠印花税(原税率1.5%)的物业价值上限由300万港元提高至400万港元,香港购房税负减弱刺激需求释放。另一方面,美联储降息周期的开始带动香港基准利率HIBOR的下行,房贷利率跟随下行,居民购房负担率减弱。此外,香港租金收益率稳定回升,年内平均租金收益率超过3.5%,房产交易吸引力提升。
本轮港股的上涨有较强基本面支撑,在配置上,采用杠铃策略,港股红利作为底仓长期配置,景气成长类资产的产业逻辑依然坚实,一旦出现港股流动性改善,资金可能会流入中国最具备全球竞争优势的核心资产,例如恒生科技(互联网、新能源)等,此外,目前香港地产市场量价企稳延续,美联储降息预期加强,港资房企具备估值回升机会。
地缘政治风险,海外通胀风险,国内稳增长政策低预期等。
正 文
一、香港楼市回暖会对港股吸筹吗?
当前中国内地与香港住宅市场呈现出显著的“租金回报-资金成本”分化,中国大陆一线城市:租金回报率(低于2%)房贷利率(3.1%);香港:租金回报率(3.6%)房贷利率(3.22%)。内地一线城市租金回报率普遍低于2%,而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仍维持在约3.1%水平,形成持续的“负利差”格局。相比之下,香港市场租金回报率达3.6%,已高于当前H按的利率3.22%,即使参照封顶利率(P按-1.75%约3.25%),其租赁回报对资金成本具备更好覆盖能力。
香港房价也在近几个月出现企稳回升的迹象,叠加10月以来港股持续走弱,表现弱于A股及全球主要股指,部分投资者开始担心,由于香港租金回报率持续大于房贷利率,香港楼市持续回暖,可能会对港股的资金面出现持续抽水现象。
但历史来看,港股的流动性更多受全球宏观环境(美联储政策、地缘政治、南向资金)及中国内地经济基本面主导,楼市并非主要影响因素。香港楼市与股市并非呈现资产配置的替代关系,而是受共同的基本面与流动性因素驱动,形成明显的同向联动特征。
(1)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香港楼市大幅回落:国际炒家狙击港币,香港金管局大幅提高利率以维持联系汇率,导致借贷成本飙升,股市与楼市双双大幅回落。随后“非典”疫情再度重创香港经济,市场情绪跌至冰点。房价指数跌至历史绝对低点。
(2)恒生指数在2003年二季度见底回升,而楼市持续回落至“非典”疫情结束之后,2003年年末随着香港和中国大陆经济企稳回升,楼市才开始企稳回升,恒生指数并未出现香港楼市回升而大幅调整的现象。
(3)2008年次贷危机后,香港房价出现明显回调,随后在政策刺激下出现显著上涨,2010-2017年,香港持续推出“辣招”,并未能阻碍房价上涨,在此期间,恒生指数也出现震荡上行。
当前香港楼市出现回暖,背后实际上是资金环境改善与经济预期转强所驱动,所产生的财富效应与风险偏好回升将进一步提振资本市场情绪,从而形成股楼共振的格局。因此,楼市企稳不仅不会对港股形成资金分流,反而可能通过赚钱效应增强整体资产配置吸引力,推动股楼两类资产进入正向循环。
本轮港股有较强的基本面支撑,虽然传统经济部门仍有压力(内需消费、地产周期、服务业),但是中国企业整体依靠先进制造业,尤其是来自于科技/外需的先进制造业,凭借其结构转型和业绩释放,实现了总量维度的企稳。
一方面,传统行业和新兴产业出现明显业绩分化,新兴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港股整体业绩增速主要受到传统行业拖累。传统行业例如地产、基建、消费、金融等,受到财政力度、PPI的拖累,净利润增速下行,拖累港股整体的净利润增速下行。然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例如新能源、AI、有色金属、钢铁、半导体等具备全球竞争优势的行业,今年以来业绩增速明显加速上行。另一方面,行业涨幅也出现明显分化,有业绩支撑的行业,涨幅更大,支撑指数整体上涨。今年以来涨幅靠前的主要是有业绩支撑的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拉高的港股整体指数的涨幅,而对于业绩增速继续回落的行业,今年以来涨幅普遍较小,部分涨幅较大的行业,普遍是存在业绩好转预期,例如港股创新药license-out持续落地、互联网业绩虽然短期受到外卖补贴的冲击,但AI驱动云计算板块超预期。
历次海外地产衰退后的复苏,海外楼市与股市也没有呈现资产配置的替代关系,例如日本90年代资产价格破灭后失去的二十年;韩国97年亚洲金融危机;美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高通胀导致经济衰退、08年次贷危机;英国1990~1992年经济衰退;西班牙08年次贷危机、12年银行业危机,当受到利率、信贷、国际资本流动等共同宏观因子驱动时,两类资产价格往往同步变动。楼市的回暖通常标志着宏观风险的消退、流动性的宽裕与增长预期的改善,这不但不会分流股市资金,反而会通过提振金融资产估值、改善企业盈利预期与增强居民财富效应,为股市提供更为坚实的上涨基础。
日本(90年代资产价格破灭后失去的二十年):日本的经验尤为典型,资产价格受宏观政策主导的特征明显,1991年资产价格崩盘时,股市与楼市泡沫同步破裂,宣告“失落的二十年”开启;而2013年安倍经济学推出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则推动日经225指数开启长期上涨趋势,并在2020年疫后全球央行放水阶段带动房价同步回升。在强力货币宽松与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楼市与股市同为流动性驱动的资产,二者共振上行,楼市回暖不仅是股市的同步指标,更是风险偏好修复与资金充裕度的共同体现。
韩国(97年亚洲金融危机、00年互联网泡沫):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KOSPI指数暴跌与楼市调整同步发生,房价一直跌至互联网泡沫破灭后,为刺激经济,利率保持低位,韩国家庭信贷和房地产贷款快速增长,但股指反而走出长牛;而2020年为应对疫情,利率降至历史低位,引发新一轮房价暴涨,尤其首都圈涨幅惊人,韩国股市随楼市同步走强。
美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高通胀导致经济衰退、08年次贷危机):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为应对恶性通胀,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尔大幅提高利率,导致经济在1980-1982年陷入衰退,但后续随着通胀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开始复苏,股市楼市开始同步回升。在2007-2008年次贷危机中,房地产泡沫破裂与股市崩盘同时发生,而2012年美国楼市复苏之后,纳指并未受到明显影响,二者同步开启长期上涨通道。
英国(1990~1992年经济衰退):在1990-1992年经济衰退期间,为抑制通胀而实行的高利率政策导致股市与楼市同步承压,90年代中期房价回暖并未阻碍股市回升;而在2014-2016年英国脱欧进程中,弱英镑吸引全球资本涌入伦敦房产,同期股市亦未因楼市活跃而失血,在汇率驱动与资本开放环境下,楼市回暖更多是全球流动性注入的结果,其对股市并非替代关系,而是共同受益于宽松货币与外资流入。
西班牙(08年次贷危机、12年银行业危机):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房地产泡沫破裂引致股市同步崩溃,随后2012年因房地产坏账堆积引发的银行业危机,再次使股楼双双探底。在2014年楼市开始见底企稳复苏后,股市并未显著受到影响。
二、香港地产市场
香港地产市场交易四季度以来延续回升趋势,根据中原地产数据,25年10月及预计11月新房私人住宅成交套数都将超2000套,在高基数情况下同比(MA3)+79%、+33%,二手私人住宅10月及预计11月成交套数超3400套,同比(MA3)+37%、+20%,私人住宅总交易套数10月及预计11月同比(MA3)+50%、+24%,4月以来交易持续放量,下半年楼市“小阳春”效应过后交易量依然维持高位。
价格方面,25年3月中旬以来,香港房价出现回弹趋势,根据中原香港房价指数,香港房价从21年8月的最高峰累计下滑30%,25年3月中旬以来房价回弹5%,近期房价趋势较为稳定,25W45房价环比回升1%。
得益于量价企稳回升,8月以来香港私人住宅交易额同比提升明显,10月新房、二手及总的私宅交易额同比(MA3)分别+78%、+45%、+59%,尤其新房交易额单月增速创年内新高(排除春节影响)。
地产交易的活跃一方面得益于香港政策的持续宽松,香港24年2月“撤辣”政策降低外地买家税费负担,25年2月再次“减辣”,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官网,将征收100港元优惠印花税(原税率1.5%)的物业价值上限由300万港元提高至400万港元,香港购房税负减弱刺激需求释放。另一方面,美联储降息周期的开始带动香港基准利率HIBOR的下行,房贷利率跟随下行,居民购房负担率减弱。此外,香港租金收益率稳定回升,年内平均租金收益率超过3.5%,房产交易吸引力提升。
11月以来受香港房地产市场复苏及美联储降息预期催化,港资港股通房企行情跑赢大盘,25年第46周12家港股通港资地产公司股价平均涨幅5.6%,恒生指数涨幅1.3%。板块普涨,涨幅靠前为租赁型高股息房企。
交易面变化来看,25年第46周港资地产资金活跃度延续上周提升趋势,更多房企交易有放量迹象,12支港资地产股平均日均成交额1.36亿元,11月至今日均成交1.26亿元,而年内平均日交易额1.03亿元。南向资金变化来看,本周12家平均港股通持股占比2.96%,平均提升0.03%,受行情驱动南向资金流入。
目前香港地产市场量价企稳延续,美联储降息预期加强,港资房企具备估值回升机会。
三、本周全球资金流动
(一)A/H股市场
1. AH互联互通方面
北向资金本周日均成交额减少。本周(11月10日—11月14日)北向资金总成交金额为1.1万亿元,日均成交额为2820.78亿元,较上周日均成交金额减少222.7亿元。
南向资金本周保持净流入。本周(11月10日—11月14日)南向资金净流入额247.72亿港元,上周为净流入300.7亿港元。
2. 外资流向方面: A、H资金流入均收敛
A、H资金流入均收敛。截至本周三(11月6日—11月12日),A股外资流入1.36亿美元,相较上周流入24.36亿美元收敛;H股外资流入0.09亿美元,相较上周流入0.97亿美元收敛。
(二)海外重要市场
1. 美股资金流向
美股主被动资金流入均减少。截至本周三(11月6日—11月12日),美股主动资金流入11.82亿美元,相比上周流入12.17亿美元减少;被动资金流入51.1亿美元,相比上周流入184.06亿美元减少。
2. 其他重要市场资金流向:本周日本市场资金转流出,发达欧洲市场资金转流入本周日本市场资金流入收敛,发达欧洲市场资金转流入。其中,日本市场本周流出9.32亿美元,上周为流入21.26亿美元;发达欧洲市场本周流入7.54亿美元,上周为流出17.55亿美元。
地缘政治冲突超预期使得全球通胀再度出现大幅上行压力;海外通胀反复及美国经济韧性使得全球流动性宽松的节奏低于预期(美联储降息节奏、美债利率下行幅度低于预期);国内稳增长政策力度不及预期,使得经济复苏乏力及市场风险偏好下挫等;模型基于历史数据来分析,可能存在有效性和适用性不足的问题。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