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巴拉望岛形势恶化,美军把指挥链往前推,一名准将坐镇,把“仁爱礁特遣队”派到巴拉望,直接对准仁爱礁、黄岩岛一带。美太平洋海军陆战队确认又一批增援到达菲律宾,目的是帮助菲律宾提高对相关海域的掌控力,进而推动更大规模、更猛烈的强攻行动。这次不再像之前那样“白船
近期,巴拉望岛形势恶化,美军把指挥链往前推,一名准将坐镇,把“仁爱礁特遣队”派到巴拉望,直接对准仁爱礁、黄岩岛一带。美太平洋海军陆战队确认又一批增援到达菲律宾,目的是帮助菲律宾提高对相关海域的掌控力,进而推动更大规模、更猛烈的强攻行动。这次不再像之前那样“白船拼勇气”,空中、海面以及水下都增加了新的变量。
时间轴及动作要点要明确:第一,前线指挥代替远程遥控,现场决策更迅速,因此节奏加快,风险也随之增大。第二,用无人机先行勘察。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无人机中队以及驻扎在夏威夷的VMU-3增援部队将主要执行侦察、打击任务;美军计划让MQ-9A“死神”执行侦察、监视和掩护任务。菲律宾也有底牌:美国援助的ScanEagle已经起飞了,在西巴拉望方向部署了以色列产的Hermes 900/450。组合拳意在摸清对手船只活动规律、补给时间和巡逻空窗期,找到薄弱环节下手。第三,水面“蚁群”开始工作。美国无人艇靠近敏感海域,半潜式MANTAS T12配合T38“蝠鲼”,贴水航行、躲避视线,直指仁爱礁、仙宾礁。
数量可以堆得很高,出现的频率也可以拉满,再用菲律宾海岸警卫队巡逻舰做挡箭牌,快艇趁机冲线进入仁爱礁、黄岩岛、仙宾礁海域,试探逼迫反应,逼迫规则的边界。后勤及训练加固。美国海岸警卫队给马尼拉湾入口桑利角造船厂的小船买维护设备,利用维护训练周期和菲律宾方一起工作,带流程、标准和协同;菲律宾海警官员去美国受训,形成制度性嵌入。第五,更多的钱、更长的线。美国打算再给菲律宾南海沿岸的大型无人艇基地5亿美元的援助,买来的不只是设备,还有规模和节奏,制造出“不对称”的效果,小平台越多越难被一次性击中,越容易在海面上纠缠。
之前菲律宾在仁爱礁、黄岩岛挑起事端的时候,曾经有美国方面人员伪装登船近距离观察,通过对话、反应以及靠离尺度来寻找细节上的漏洞,等待“恰好”的机会。菲律宾也在扩大军力、提升军事水平。总统表示紧张局势升级后要提高防御能力,推动同法国、日本洽谈订单,意向采购45艘巡逻舰艇,扩大只有十几艘舰的海岸警卫队规模,力争在10到15年内编制达到10万人,走结构性扩军之路。
美方角度还可以继续加强:给菲律宾援助一艘濒海战斗舰,用高速尝试在仁爱礁方向突破拦截,充当海上网络中枢串联无人平台和侦察资源;同时放出海军陆战队远征舰艇拦截系统NMESIS的信号,把反舰导弹装到可以远程操控的JLTV底盘上,岸基机动、专门对付海上高价值目标;在“肩并肩”联合军演中先走一遍战术,再搬到现实里去。
常年在相关海域的除了白船之外还有海警多舰在位、海上民兵交替巡航、巡逻快艇穿插、海军护卫舰压阵;空中有翼龙2等大型侦察无人机全天候覆盖,从巴拉望外海到岛礁水域实现高密度监控与快速反应。对峙结构由此形成:空中先扫,水面蜂群试探,快艇冲线,后有大平台支撑;另一侧用密集编组和空海一体盯住每一处缝隙。不是比谁更硬,而是比谁更能熬、更稳、并且更能在规则之内设笼子。
“硬闯进行时”的可能性加大了:无人机编队盯住巡逻规律、补给窗口;无人艇靠近寻找航迹断点;海警舰做屏障,快艇趁机在冲突线上进行。一旦流程跑顺了就会被复制,每一次试探都是在试探执法的边界,考验的是执法尺度、证据链、视频以及无线电记录。证据链更完整的那个人,在舆论场上的底气就会大一些。
菲律宾在押注两件事情:一是押注中国出手的力度,既强硬又不至于失控;二是更重要的,押注能否以受害者的身份敲开美菲共同防御协定的大门,哪怕挨上一通也值得,因为能进一步介入也不算亏。但是美国是否直接参与还存在疑问。
装备方面发生改变之后就会加大冲突的纵深。NMESIS大规模部署后,岸舰打击能力会得到明显提高;如果沿岸无人艇基地铺开的话,骚扰、围堵以及信息压制就会变成常态。濒海战斗舰虽然速度快,但是抗压能力差,碰撞的风险大大增加,海上事故和规则争议也随即爆发。桑利角的维护训练体系服务的不仅仅是船,还有节奏;节奏一来,热点就很难降温了。
翼龙2与海面编组联动属于典型的空海一体,全天候观察配合执法记录和现场证据,既保证了反应又为事后定责保留了材料;民兵船与快艇可以机动穿插,也可以把航道变成迷宫,外来平台强行插入的代价不一定划算。菲律宾扩大军备的冲动可以理解,但是当把对峙流程化为“冲线”时,风险就不是线性的上升了;稍微一偏移就会发生擦撞、破损和人身伤害,热度上升之后舆论和法律的压力就更难控制了。
证据链和影像有语言,每一次强行闯入、每一条航迹最后都会在那张图面前被一一核对。这场博弈不仅仅是几艘船、几架飞机之间的推拉,而是体系间的较量:有人依靠网络中心,有人编织天罗地网;有人押注非对称,有人加密执法。无人机、无人艇、快速冲线是剧本,水面密集、空中全天候是回应。关键是看谁把细节做好,而不是谁声音大。
来源:卢麒元点评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