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感情,确实更适合安放在记忆深处,不必非得在现实中重逢。半个月前,一位二十年未曾联系的大学男同学突然发来消息,说他即将来到我所在的城市,希望能见一面。我礼貌而清晰地回复他:抱歉,那段时间我正好出差,不在本地。本以为这是一次再平常不过的推辞,也是成年人之间彼此
有些感情,确实更适合安放在记忆深处,不必非得在现实中重逢。半个月前,一位二十年未曾联系的大学男同学突然发来消息,说他即将来到我所在的城市,希望能见一面。我礼貌而清晰地回复他:抱歉,那段时间我正好出差,不在本地。本以为这是一次再平常不过的推辞,也是成年人之间彼此心照不宣的理解与尊重。
可他并没有就此作罢。反而开始用“我们都认识二十年了”这样的话语试图唤起某种并不存在的情感联结,甚至带着几分得意地说:“我已经见了这边几位女同学,大家都挺热情的。”这句话让我心头一紧,不是嫉妒,也不是遗憾,而是一种难以言喻的不适。我们曾是同窗,但交集寥寥,毕业后各自奔天涯,没有牵绊,也没有芥蒂。这样平淡的关系,本应如轻风掠过湖面,不留痕迹。
他或许觉得,时间的长度能自动转化为情谊的深度,但事实并非如此。真正的友情从不需要炫耀,更不会以“谁见了我”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准。我再次明确表示无法见面,可接下来的日子,他的信息却像定时闹钟一样不断响起。来之前反复确认行程,到了之后更是每天汇报行踪:今天去了哪里,天气如何,穿了什么衣服,还附上照片,仿佛在直播一场只为我准备的旅行秀。
面对这样的执着,我没有愤怒,只有无奈。于是,我选择每一次都平静地回复他我的实时定位——我不在这个城市。我可以提前回来,但我选择不。因为在这座快节奏的大都市里,每一次见面都意味着半天的空档、跨越城市的奔波和精力的消耗。我把这些宝贵的时间留给真正懂我、珍惜我、值得我奔赴的人。
如果连微信上的对话都显得勉强,又怎能期待面对面时会有真诚的交流?有些人,即使打着“老同学”的旗号,也无法改变彼此早已陌生的事实。我感激那些年校园里的擦肩而过,也尊重每个人当下的生活节奏。但请允许我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内心的宁静与边界。
最终我明白,拒绝不是冷漠,而是对自己生活的负责;保持距离,不是无情,而是对过往最温柔的珍藏。有些关系,不必强求重启,让它静静留在岁月里,便是最好的结局。
来源:胖嘟爱生活